“殷墟甲骨文直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近日一则媒体报道引起社会争议。争议点不在于商王朝是否存在,而是商王朝的存在已经被甲骨文和青铜器证明100多年了,为什么把百年前的旧闻当新闻?是媒体误读还是新闻发布方糊涂了?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1)

2022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发布会,强调了两点:一是回顾了90余年殷墟考古历程,指出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二是新时代殷墟考古揭示了洹北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改变了以往对于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的认识等等。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2)

关于这件事,央视新闻的视频报道非常规范,先介绍了新时代考古成果,然后又科普了一下殷墟考古的历史意义: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将中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约一千年。没想到另一家媒体直接忽略了其中的最新成果,把历史回顾当做新闻重点来报道了。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3)

这则报道引起了网友一致批评其“没文化,真可怕”,而这家媒体也很“能抗”,至今对这则报道不改、不删、不回应。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这次争议的背后,是人们对中国夏商周考古工作的极大关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历史是史书和传说的综合体,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和界限。直到近代西方考古学诞生,建立了文字、冶金术和城市的“文明三要素”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真正的信史只能从西周末年公元前841年开始,连武王伐纣都成了小说情节,中国最多只有3000年历史。这和中国人对自己辉煌灿烂历史的认知产生巨大反差。因此,有学问的中国人开始强调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4)

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交流越来越深入,面对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确切纪年历史,中国历史显得有些虚无缥缈。为此,殷墟考古、夏商周考古、中华文明断代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相继启动,百年耕耘、薪火赓续。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5)

第一项重大发现: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人使用的文字,湮没在地下3000年,不知何时成为一味中药“龙骨”,且全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1899年,晚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抓中药的时候意外发现上面有古文字。1903年,清末小说家刘鹗,没错,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将所藏甲骨文选拓1058片集结出版《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开启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作为文明史的第一项证据,甲骨文提供了大量有关殷商的信息。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6)

第二项重大发现:商朝青铜器

1939年,后母戊鼎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在文物器具方面证实了商朝的存在。

第三项重大发现:文献记载。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7)

关于殷商的文献记载一直都比较丰富,文献、甲骨文互相佐证,清晰勾勒了殷商的历史。这样,商朝作为信史的历史地位已经得到巩固,下一步就是对夏朝的证实和确切的断代。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8)

2000年,夏商周考古工程公布了一份《夏商周年表》,把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夏朝界定在大约公元前2070年。但是因为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结论的依据,这个年表受到质疑。

为了弥补的缺憾,2001年,中国又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西方“文明三要素”桎梏,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根据这个中国方案,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到了公元前3100年,即史前文明遗址时期,大大巩固了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但是夏朝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要证明夏朝的存在,谈何容易,至少需要三种证据:

第一,夏朝的文字。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夏朝有什么文字。没有文字,只能是史前文明,绝对不能判定为文明史的开端。

第二,夏朝的王城遗址。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很不完美。

不过传说中还有两件宝物,可以帮我们找到夏朝。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9)

一是九鼎。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铸成九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夏亡,九鼎归商,商亡而归周,秦武王曾经到洛阳问鼎,想把雍州之鼎运回秦国,不料举鼎气竭砸死了自己。秦始皇时期,九鼎已经不见了踪影,到泗水中打捞无果,从此没有人再见过九鼎。如果能找到九鼎,再加上鼎上的文字,夏朝的历史就铁板钉钉了。

夏朝存在疑点重重(商朝存在已经毫无疑问了)(10)

二是定海神针。夏朝的始祖大禹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据说他留在东海一件神器:定海神针铁,后来被孙悟空拿去当做如意金箍棒了,如果能找到这个宝贝,没准能把中国信史再向前推一万年。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不能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迫切需要考古和科技的实证支撑,这样才能巩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这是历史考古工作者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