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前世今生

徐立奇

学生日复一日地做作业,缘于教师日复一日地布置和批改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又缘于家长一复一日的关注、辅导甚至监控孩子的作业。一个不布置作业的老师,家长估计不会买你的账。于是,就形成这样一个作业链,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时间太久了,我们会习惯地认为写作业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做作业和不做作业,做得好和不好成了评价孩子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

孩子放学了,家长说:“写作业去”“作业写完了再玩”。写完了、写好了还罢,没写完或写得慢、写得不好就自然是这个孩子的学习出问题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到家长和老师的情绪,一切的不悦之情顿生。

这就是作业之殇。

生活在作业这个链条中的老师、学生、家长谁都难逃此劫。

那么,今生的作业又有怎样的前世?

资料考证:据说是意大利教师罗怕特.纳维利斯发明的作业。资料如是:1905年,意大利教师罗伯特-鈉维科斯( Roberto Nevilis )发现学校里的孩子太不听话了,无论怎样苦ロ婆心,都搞不定爱闹腾的他们,他不清楚这些学生每天都待在一起,怎么还有那么多话要说?于是他发明出了家庭作业来对付这些熊孩子,在家庭作业的惩罚下,学生果然变得听语了。

所以说家庭作业一开始是种罚手段,后来在全球流传开来。世界各地老师都纷纷效仿他,开始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老师也惊讶地发现家庭作业不仅让学生们变得听话了,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看来从诞生之日起,作业是主要服务于老师的,让孩子听话,提高学习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觉得作业的初衷变味了,学生不舒服;布置得少,家长不满意,空出来的时间怎么办?那就是父母用来塞满“课外辅导”比赛谁家娃“弯道超车”。既然家长喜欢作业,也对应试教育有益,教师也慢慢地“类卷”起来,相互之间比赛看谁的班级考试成绩比谁高零点几分,就说明说教得好,学校也用这样的成绩评价教师之间的差距,评优推先就靠这个。长此以往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越来越远,恶性循环,充斥在校园内外。

除了量的多少,作业的问题还在于“没意思”,大部分的作业就是抄抄写写,“仅动笔不动脑”。所以最后,作业在学生的心里变成这样一个存在: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上课写、课后写、放学写、周末写、假期写……写作业时间占据了和上课差不多的时间。

但在老师的认识里,学生完成作业是天经地义。这不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而是学习的反馈。所以身处角色的不同,对作业的态度也会有分别。

那么如何用方法论解决作业的矛盾呢?

“双减”应运而生,且铁爪留痕,落地生根——坚决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坚决减轻学生课外辅导负担!换教育于本原,给生命以尊重。

近一学期来的作业问题,成为热点。课堂提质增效,如何增?课外减轻过重负担,如何减?在各地政府、学校成了研究的热点、重点课题!

其实关键点就是要认识到“作业也是科学”:从系统性和逻辑性的任务流程。作业一定会获得学生与教师都希望得到的效果。

所以,我们今天真的需要一种新的思维去理解作业,新的方式来设计作业,新的视角来对待作业。

“惩罚”是作业之殇,进化的方向指在非应试的路口:一种轻盈、有趣、科学、多元、跨界的光亮向我们照来。

作业为什么要那么多(作业的前世今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