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大学新生们报到的时候了,

你们家乡的方言难不难?

寝室方言大战又来了!

说起读大学,

你的室友是不是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第一次用方言跟你打招呼的时候,

你还好吗?

镇安县方言 你如何介绍镇安话(1)

这个时候,

你如何介绍镇安方言?

且听团团给你讲一段吧!

↓↓

一、 镇安方言种类

汉语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北方方言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四个次方言。

镇安的方言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本地话属中原官话秦陇片。

二是下河话(也叫下湖话)属江淮官话黄孝片镇柞小片 。分布在西部乾佑河、旬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包括回龙、铁厂、柴坪、达仁、枫坪、东川、云盖寺、关坪河、余师、文家、杨泗、黄家湾、庙沟、双庙、结子等地。

三是蛮子话(又叫江南话) 属赣语(江西话),分布在西南部的木王等地。

二 、镇安方言由来

镇安方言的形成是复杂多变的。这与镇安的历史密切相关。明代镇安县城在今天柞水下梁镇夜珠坪。当时镇安县人口锐减相当严重。成化六年(1470),起义军刘通、王彪占据镇安。成化十二年,朝廷率兵40万屯镇安县镇压刘通、王彪,百姓纷纷逃离,到成化十五年,镇安编户只有15里74甲。

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率起义军几经县城,屡屡燃起战火。镇安因战乱频繁,人口外迁,全县缩编为2里18甲,丁民仅有8038丁。

清顺治七年(1650),知县胡明垣配合清军围攻起义军,全县农民深受其害,逃亡者达七千余人。

据康熙志载,镇安县明末共折下下丁8083丁,据顺治七年统计,逃亡7342丁,只存645丁,后又招回15丁,审出遗漏27丁。乾隆七年镇安县实有560丁。若按四口人推出一名成丁估计,其时镇安人口不过2200多人。

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农村中“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的土地荒芜无法耕种,导致“官无可役之民,役无可派之丁,赋无可税之田”。

王廷伊在《续修商州志》中,记述兵荒叠困之后的商洛社会经济悲心惨目的状况时,不无痛心地写道:“崇祯癸酉而后,剧寇繁滋,兵连不解,燹焰六百里,剪屠二十年,以致户口凋伤,土田榛芜,山泽塞闭,生理鲜稀,二三孑遗,穷入骨髓。而下有万不垦之荒,上有必不可缺之额,所由赋日益,民日罢,以至惝惘靡徒而不可支也。清兴以来,议裁议除,官其土者蔬薪不继,厕于公者衣食维艰,上取下供,竭尽无余”。

《镇安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52)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恢复农业生产,镇安招抚流民,但回籍很少,继从鄂、湘、皖、赣等省招客民,下湖人第一次大量入镇安落户。”“乾隆十九年(175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迫迁长江下游灾民来陕西各地山区定居。这是下湖人第二次大批入镇安”。 据调查,下湖人来镇安(包括柞水)定居者的原籍大体是:广东梅县、平远等;江西吉水、兴国、丰城等;安徽怀宁、潜山、安庆、太湖、宿松、黄梅等;湖北黄冈、大冶、蕲州、竹山、咸宁、宜城、通山等。他们为镇安带来了丰富的语言金矿。

诚如流传在川陕各地的一首《竹枝词》所描述的:

吾处乡音听不得,一乡风俗最难齐。

嘈杂乡音入耳中,掌家籍贯半川东。

楚语吴歌相遇处,五方人各异乡音。

摇唇故作齿音扬,轻薄成都有别腔。

分别乡音不一般,五方杂处应声难。

楚歌那得多与许,半是湖南保老官。

气候不齐连六诏,土音错杂半潇湘。

三 、镇安方言词典

很多镇安方言,外地人很难听懂其发音,也难以理解其含义,甚至成语词典和所有的字典、辞书上也难以查出它的音标,有的甚至连汉语拼音也拼不出来,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很大困难。它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体现地方语言特色方面主要有如下类例:

时间类:上昼(上午),下昼、后晌(下午),粉粉亮、麻麻亮(黎明),煞黑、打麻子影儿(傍晚),先门、才将(刚才),三天两后晌(不经常),明儿(明天),一哈哈儿(一会儿),前儿个(前天),昨儿个(昨天),突猛子(突然),刻利马查(快速),帮间(差不多),黑更头(天黑的赤手不见掌);新正上月(正月天),牛年马月(时间长),五季(夏天),青黄不接(春天)。

方位类:罢罢尾儿(末尾),方圆团转(左邻右舍),半中拉腰(中间),灶屋、灶伙(厨房),房檐坎儿(房周围的台阶),茅坡(荒草坡),哪合儿(哪儿),山垴上(山顶),沟垴(水的发源地),坡脚下(山根儿),四方路转(四面八方),屋当头、屋头梗(屋上首),墙拐拐儿(墙角),扒里(山上),扒山(柴山),河扒(河里),茅厮(厕所),屹崂弯(偏僻地方)。

饮食类:浆水(酸菜),麻食子、搅团、拌汤(面疙瘩类汤食),扁食(水饺),干饭(米饭),糊汤(玉米糊糊),打尖(正餐前的小吃),干果子(各种油炸食品),席口(席位)、席面(宴席),甜酒(醪糟),酒水(白酒),锅巴阄儿(锅底),禾连片子(杂烩面食的一种),荞麦角子(用荞面粉包做煮、蒸、煎的饺子),汤元(元宵),煎馍(煎饼的一种),蛤蚂鼓豆儿(用淀粉作的凉鱼),猪首(猪头肉),火烧馍(锅盔),闷把子米汤(干稀匀和的米粥),石硷儿馍(石子馍),洋桃(猕猴桃),五粒子(五味子),一铺拉子(馄饨),座席、吃席面(参加宴会)。

生活用语:咋块(怎么样),谁块(哪个),稀溜(开玩笑),耍歪(逞强),缺簿(说话尖刻),啬皮(吝啬),争见(斤斤计较),搬扯(拿架子),百不咋的(没关系),啜拐(惹祸,出问题),莫念喘(不要吭声),细法(节省),没传教(没教养),打搅(麻烦),难为(谢诚),莫耳视(不理踩),一努起(连续、一块、不停顿的意思),冇、冇得(没有),编圈(借钱),放俩儿(撒娇),却人(日弄人),贱骆驼(下贱),忽拉海(马虎大意),二凉子、凉凉子(冷娃),瞅视人、瞅鳖(欺负人,欺负老实人),过事(办丧事),做事(人死后的祁祷念经),搁火匣子(简易装殓),妯娌伙的(兄弟媳妇之间),鬼火(坟地磷火),鬼剃头(夜间突然脱发),醒动(清醒),经纹(事情),麻眼(遭糕),扫把了儿(最后),没腔手(说不准),没哈数(心中无数),扯球淡(胡址),溜耍、麻利(快)等。

形容词:形容味道的:如抿(min)甜的,喷(peng)香的,滂(pang)臭的,肥腻称酿(niang)人的,(nga)酸的,滂膻(pang shan)的,辣乎乎的,苦伤心的,涩(chua chua)的,淡(bia bia)的,细柳细柳的等。形容颜色的,如绯红的,青昝昝的,森黄的,溜黑溜黑的,黄(pia pia)的,鸟不溜湫的,绿昂昂(ngang)的,白渗渗儿的,兰融融的。还有如光歘歘(chua chua)的、鸟不择眼的,冷秋秋的,洋不采采的,干不脓松的,嫩(she she)的等等。

在称谓方面:本地人把父亲称为“爸”、“爸爸”,母亲称“妈”,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舅父、舅母称“舅、妗子”,外公、外婆称“魏爷、魏婆”等,而下河人此类称呼繁杂而奇特,除将父母统称为娘老子、大老汉、碎老汉外,多有把父亲称“爷”、称“伯”,称“贝(平声长三拍)”,称“爹”,称“嗲(dia)”,称“大(平声长三拍),”称“伢(ya)”,称“答(四声)”。把母亲称“娘”、“姨(平声长三拍),”“妲”、“姑娘(二声长三拍)”、“麦”、“姨(第四声)”等,不成才的人叫“暴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