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啥说男儿无妇财无主?孙子又不跟奶奶姓,为啥最爱催婚催生的人会是婆婆?

  文/姜子说书

  《西游记》故事里,玉面公主是个家财万贯的白富美,不愁吃穿,却为啥倒赔家当,招赘牛魔王呢?答案却从铁扇公主口中!

  牛魔王道:“近闻悟空那厮保唐僧,将近火焰山界,恐他来问你借扇子。我恨那厮害子之仇未报,但来时,可差人报我,等我拿他,分尸万段,以雪我夫妻之恨。”罗刹闻言,滴泪告道:“大王,常言说,男儿无妇财无主,女子无夫身无主。我的性命,险些儿不着这猢狲害了!”

  可见,男人在婚姻家庭中的作用,往大了说是保家卫国,往小了说是看家护院、保护妻小。

为什么老一辈都喜欢催婚呢(为啥说男儿无妇财无主)(1)

  《西游记》故事里,玉面公主陪钱嫁汉,年供柴,月供米,给铁扇公主送了无数的珠翠金银,绫罗缎匹,就是指望牛魔王能够为她护身养命,你看孙悟空假称铁扇公主央他来请牛魔王,骂了她一场之后,玉面公主对着牛魔王怎么说?

  这女子没好气倒在怀里,抓耳挠腮,放声大哭,跳天索地,口中骂道:“泼魔害杀我也!我因父母无依,招你护身养命。江湖中说你是条好汉,你原来是个惧内的庸夫!”

  看官听说,女人之所以嫁汉,是因为女人需要男人养家糊口、护身养命,男人为啥要娶妻呢?为啥又说男人要先成家,才能立业呢?铁扇公主为啥又说男儿无妇财无主呢?

为什么老一辈都喜欢催婚呢(为啥说男儿无妇财无主)(2)

  从古至今,中国的女人就比男人要会过日子的多,一个没有女人的男人,多半一辈子也存不下钱来,只能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压根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房置业、给父母养老治病、养娃,只要娶上了媳妇,三代人的需求突然间就全部都能满足了。

  怎见得女人贤惠持家?就好比买菜做饭,同样的两百块,女人能够买回来三五天的菜,足够满足全家人营养和健康的需求,而男人买菜的结果往往一天三餐都凑不齐,买了一堆啤酒、饮料、零食、调味菜。

  从古至今,男人考虑的是吃得爽不爽,饭菜的味道好不好,还有够不够排面,够不够省事,他们从来不考虑剩下多少边角料,浪费多少食材,而女人考虑的永远都是性价比,是怎样把买来的所有食材都派上用场,一丁点都别浪费了。

为什么老一辈都喜欢催婚呢(为啥说男儿无妇财无主)(3)

  自古及今,男人们始终都在鄙视那些为了家庭吃惯了剩菜的黄脸婆,然后在升官发财之后换一个会打扮的潇洒小姐,最后发现人家一个月的吃穿用度随随便便就是一两万,自己压根供不起。

  娶不上媳妇的男人们都在感慨,现在的女人不如他们的母亲那么贤惠,真遇到几乎一分钱不花自己身上,每个月一两千能够让全家人吃得健康营养的好女人,男人们又只看到妻子跟母亲一样唠叨烦人的一面了。

  只是母亲是不可取代的,是必须孝顺的,而妻子却是可以随便得罪的。是的,从古至今,世人歌颂的都是母亲为孩子所做的牺牲,而儿媳妇在公婆面前的牺牲,妻子为丈夫所做的牺牲,却似乎从来都是必须且活该的。

  只是很多人忘了,我们之所以歌颂母亲的伟大,正是因为女人几千年的牺牲才换来了人类的延续。“慈、俭、让”的美德传承,靠的不只是男人的母亲,还有男人的妻子。

为什么老一辈都喜欢催婚呢(为啥说男儿无妇财无主)(4)

  贫贱夫妻百事哀,大多数女人从来不介意一个男人没房没车没存款,介意的是男人们骨子里比女人们更不肯面对贫穷,介意的是他们敏感脆弱的尊严是靠虚无缥缈的面子强撑着的。

  中国最喜欢催生的人群,是每一个男人的母亲。中国的母亲是很含蓄的,悲哀的是,男人们似乎听不懂他们母亲催婚、催生的言外之意。

  你妈妈跟你说,她没有办法照顾你一辈子,所以你必须结婚,不仅仅只是担心你以后老了没有人照顾,而是拐着弯提醒你,她和你爹老了,需要人照顾,而她从来不指望作为儿子的你,能够照顾家庭,因为未婚的你,还得她给你做饭洗衣服。

为什么老一辈都喜欢催婚呢(为啥说男儿无妇财无主)(5)

  中国的传统,是要求儿媳妇不出门的,为的就是让儿媳妇能够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地给公婆端茶送水,几千年的婚姻制度,就是这样莫名其妙且不约而同地坑儿媳妇,而当妈的绝不会亲口点破,让儿子去出钱出力伺候自己,因为她们知道,她们的儿子被惯坏了,一让他们付出,她们只奉献不索取的圣母形象就崩塌了。

  你爸妈跟你说,你不生孩子,以后没有人给你养老,同样是暗示你,父母老了,该轮到你付出了,但是,他们表面上却坚持要抢着替你带娃,其实你应该知道,他们已经到了自顾不暇的年纪,而一个不成家的儿子,多半是不着家的,父母太想用婚姻拴着子女了。毕竟,生老病死,真的太让人无助了。

为什么老一辈都喜欢催婚呢(为啥说男儿无妇财无主)(6)

  众生皆苦,中国式父母喜欢催孩子结婚、喜欢催着要孙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需要儿女的婚姻来给他们提供养老的保障。只是现在的女人,也已经不愿意再当那个活该的黄脸婆了,年轻男女也都明白自己压根承担不起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只能是先过好当下吧!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西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