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待久了,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古时候叫西陵的地方挺多,单是我知道的就有两个。

西湖上曾经有个渡口,叫西陵渡。时人也管它叫西林、西村,或者是西村唤渡处。

这个渡口地处孤山的最西端。这个地方的交通地位挺重要的,是孤山连接北山和栖霞山的唯一通道。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齐钱唐名歌妓苏小小所写乐府诗中的“西陵”,说的就是这里。

因为这个西陵渡,那时的人也把西湖叫作“西陵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西陵渡没有了,却在渡口处建了一座桥。这桥的名字挺多:西陵桥、西村桥、西林桥,西泠桥……桥畔有一个墓子,正是苏小小的。

清朝时,孤山上出了个西泠印社,名气很大,印社随了着桥名,叫西泠印社,这桥从此便叫西泠桥了。

在杭州的滨江区,也有一个曾经叫作西陵的古渡。

这个西陵,是钱塘江上的一个渡口。西湖的那个西陵,和钱塘江上的这一个比起来,那就一句话——不可同日而语!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

这个西陵位于萧山西北,早先是萧山的地盘。

要说在滨江这个闹市区里,怎么会隐藏着这样一个古渡口,还要从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说起。

那时,为了争霸,吴国和越国之间互相征讨、战事频发。

吴越之间的战争历史,后人更加熟悉的大概是公元前494年后的这一段:先是吴王阖闾率军攻越,负伤身亡;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以水军攻吴,将勾践及其余部5000人围于会稽山上;勾践请降,愿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做人质,为吴王“驾车养马”……

勾践一行人在吴国的表现无可挑剔,据说勾践甚至趁夫差生病时还亲口尝了他的粪便,根据味道来判别夫差的病情。

他们最终得到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夫差放走了勾践,便有了勾践“卧薪尝胆”一说,也有了后来勾践采纳文臣文种“伐吴九术”之一的“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策略,将美女西施送到了吴国。

当时,越王命众臣物色美女,范蠡在诸暨苎萝山下的溪畔遇到了正在浣纱的西施。

范蠡和有倾国倾城之貌的西施,本是一见钟情;然而,为了国家大计,范蠡还是忍痛将西施送给了夫差。

出行吴国的那天,范蠡送西施到钱塘江南岸的渡口处,这里是沟通吴越两地的要津。

那时的西兴,距离钱塘比现在要近得多。,望着眼前苍茫的钱塘江,又返身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想到此去关山阻隔、生死未卜,西施幽怨地对范蠡说:“范大夫,此去经年,未知归期,今晚可否停船一宿?”范蠡答曰:“无妨,但从姑娘心意便是。”

次日,西施在下榻驿站梳洗打扮一番,就这样把骨肉家园抛诸脑后,登船远去了。

当年西施住的驿站,在现在西兴街古仓桥和屋子桥之间,唐时改称樟亭或庄(盛饰)亭,五代之后名西陵驿,宋朝叫日边驿。

现在,驿站已荡然无存,只立了一个名庄亭小亭聊作回忆。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

西施一走,范蠡就偷偷在他送走西施的这个地方筑城屯兵,将此地建成了扼守越国的门户,时称固陵。

现在,在古镇西北方,还能看到一个关隘的遗迹。

这个叫铁陵关的关隘,在春秋末期为固陵唯一关隘,及至清代一直是西兴和浙东运河之头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这个固若金汤的关隘还诞生出一首民谣:“越国造此铁陵关,铁甲将军守边关,三千铁骑守海塘,百姓始能得安康。”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6)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7)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8)

六朝时,此地名为西陵戍。

五代吴越时,吴越王钱镠认为“陵”这个字不大吉利,遂将西陵改名"西兴"。钱缪还将铁陵关加固增高,用以观钱塘江潮,取名为“玩江楼”。

明朝的地方官吏对这个古关隘屡次修葺,并改称“镇海楼”。这名字后来就一直这么叫着,直到这个关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

范蠡创建的这个西陵渡不得了,后来成了浙东运河的起点,沟通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衔接着浙江的浙东和浙西,是个真正的交通枢纽。

浙东运河的历史,也得从勾践、范蠡说起。

那时,勾践委托武臣范蠡建山阴大城(就是现在的绍兴老城)时,修建了一条水道,叫山阴故水道。这条水道从东郭门一直延伸到上虞曹娥江,全长二十余公里。

西晋永康年间,晋惠帝为了方便灌溉,命会稽地方官贺循主持疏凿了一条由绍兴西郭向西,经柯桥、萧山直至西陵的人工河道,这条新修的河道,接上了范蠡修建的山阴故水道,也和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连在了一起,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便形成了。

位居杭州的西陵,不仅是浙东运河的源头,

也成了宁波、绍兴和台州的襟喉。向东,

浙东大运河到了曹娥江,过绍兴,一直到宁波甬江入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连在一起;向西,它从西陵渡过了钱塘江,而后进入京杭大运河。

这时的西兴,囤的不是军械弹药,而是山珍海味;住的不是戎马战士,而是商贾巨富;转运的不是美女和贡品,而是吃穿用度的物资。

西兴,由一个军事要塞变成了一个重要“渡津”。

此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浙东运河,对其整饬修建,使其日趋合理完善。

北宋时,萧山有个官吏杨时,他在因兴建水利方面很有一手,功绩斐然,被萧山百姓奉为水神,凡在重要水利闸堰之处,均建庙以作祭祀。杨时后官至龙图阁大学士,老百姓将其庙称作“龙图庙”。

南宋定都临安后,宋金对立使得京杭大运河北部与江南联系中断,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成了南宋的生命线。

北方的商路不畅,就把货物运到海上去,和全世界做生意。当时的庆元府(今宁波),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国际贸易的繁荣,自然也加强了政府对浙东运河的重视;运河的整修更加频繁,航运条件越来越好,河上也越来越繁荣。

清末至民国初期,是西兴最为成熟的时期,河上舟来辑往,"靠塘去,靠塘去”的喊声此起彼伏。

塘,说的是过塘行;过塘行,其实就是货物转运站。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9)

由于钱塘江是一条潮汐河流,而运河属于内河,两条河水位高低不一样,无法直接相通,货物都是要翻塘过堤,另行装船才能过江的。这一卸一装,就多出来一种生意——"过塘行"。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0)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1)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2)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3)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4)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5)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6)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7)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8)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19)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0)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1)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2)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3)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4)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5)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6)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7)

西兴的过塘行在西晋开凿浙东大运河时就开始出现了,到元代已经成为漕粮北运的重要转运点。

明清两朝最多,有过客人、禽蛋的赵永利、俞小八房等八家,过茶叶、烟叶、药材的来锦标、孙太和等四家,过牛、羊、猪、鱼秧的钟大椿、富三房等十二家,过酒酱的傅汝贤、陈光记等六家,过棉花、蚕丝、绸缎的曹大本、沈惠全等七家,过百杂、灯笼、木器、锡箔、扇骨的协亨祥、徐炳记、沈八房等二十九家,过建筑材料的源盛和、王诚孚等三家,过其它货物的李庆记等二家,过银元的徐国佩一家。

还有一家过塘行,是孙家汇的“黄鳝行”,因为他家过的是像鳝鱼这种季节性的货品,不需要全年营业,大家戏称之为半爿“过塘行”。

这被当地人称为72爿(读音同“盘”)半的过塘行,是西兴的标志;船在水里走着走着,只要听到船工喊一声“靠塘去”,就知道这是到西兴了。

这一声气势如虹的"靠塘去",曾经出现在晚清诗人来又山的《西兴夜航船》一诗中:“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

帮有帮行,行有行规。西兴的过塘行也有行内的规矩:徽帮以过茶叶、生漆为主;京帮专过京广洋货;义乌帮则垄断了粮食的过塘……各帮之间各事其业,不得擅自越行过塘。

店铺就更不必说:32家茶店、16家烟行、12家南货店、9家油烛店、8家饭店、2家药店……悦昌黄鱼行、杨永和棉布店、潘增大南货店、徐寿均木匠店……肉店、米店、盐店、酒店、布店、豆腐店、酒酱坊、竹器店、裁缝店……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西兴渡缺少的。

围着这72爿半过塘行和这些商店转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

河上的大船小舟,从大城隍庙前一直停靠到资福桥边;街上舟车辐辏、万商云集,房屋鳞次栉比。

西兴,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货物集散中心,名震江南。

现在,沿着官河北岸的官河路走,依然可以看到沿河的商户民居。

官河,是随着浙东运河的开凿应运而生的,它也是浙东运河的源头,由名字可以想象得到,这条河是官方组织和出资开凿的。

在官河两岸,沿河用石板铺砌出两条老街,南岸是“西兴街”,北岸为“官河路”。

现在的官河路由西向东延伸,三里有余,依然能看见当年那种粮行商号、堆栈店房鳞次相接的样子。

面河的商户和民居,往往是前店后宅,以条石砌筑墙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河埠头,并筑踏步与河埠头相连。

这些踏步也是形形色色,有从二楼筑石台阶通到水边的,有像城门一样通过一个门洞和一条石板路穿房而过一直到水边的,有通过一道铁栅门来到水边的……

这样,人们不出自个家门,就能把停靠在埠头边的商舶舟楫上的货物装卸好。

留存的西兴老街,不到2里地,西边到铁陵关,东边至资福桥,对于杭州城区来说,算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8)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29)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0)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1)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2)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3)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4)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5)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6)

当初的过塘行或民居,现在还留存着一些。

西兴街上的於宅,是一处二进五开间的商埠建筑,大厅上还保存有拼花香火堂;汤宅的北门外立有“泰山石敢当”的古碑,厅堂上的四扇格扇门上分别刻有“渔、樵、耕、读”四幅人物浮雕;孙宅“前店后宅”,宅内满饰着精致纤巧的木雕和砖雕,前后院间以封火墙相隔,门额上镌刻有“云蒸霞蔚”四个篆书大字……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7)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8)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39)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0)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1)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2)

官河路上有钟大椿过塘行,他家专过牛羊猪禽,大门前的石柱上当年用毛笔书写的招牌“钟大椿过塘行”还依稀可见。院落是三进三开间,房屋依地势而建,由南向北逐级抬升。前面是商铺,后面是住房,二进门楼上还残留着“维新旧业”的砖雕痕迹,格扇门上有透雕花棂格心和精美的历史故事浮雕。

钟大椿过塘行旁边,有个永兴闸遗址。

永兴闸在西兴古运河入口处,俗称龙口闸,原来这个地方是个大堰。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3)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4)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萧山县令刘会把修西兴塘积余的银两用来改堰为闸。这闸把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联通起来,用于调节古运河的水位高低和水质,有水涝时也用来排泄周遭乡镇的洪水。

后来,浙东运河距离钱塘江远了,这个水闸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

但现在还能从石头闸槽和石条垒砌的闸台想象出它当初的用途。

有河,就一定有桥。官河上的桥,多得数不过来。

仓桥,也叫官桥,在运河之头的屋子桥与官河桥之间。这是一个单孔石拱桥,有石栏、望柱和台阶。

仓桥,顾名思义,是因仓而建桥。

西兴街市形成后,仓桥至北海塘出现了不少

商店、过塘行和官办仓库,林立的店肆仓库,形成了一条仓弄。

元末明初,桥边设有西兴署盐课司(税务机构),有门3间、厅3间、仓廠20间,厅之左为官腐(官员办公的地方)。这座桥在后来拓建固陵路时被拆除了。

有一个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叫“屋子桥”的,也是单拱石桥,至现在都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5)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6)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7)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8)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49)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0)

在西兴街的东日船埠头,有一个叫“和尚桥”的,也是单拱石桥。吴越时在桥西有一个古资福寺,因此,也叫古资福桥,在桥身的中部拱券上镌有“古资福桥”字样。此桥建于后周,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南向,有踏垛和护栏。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1)

既是水路枢纽,驿站自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唐以前,朝廷便在西陵设置水驿码头了,朝廷的公文和进京的奏折都在这里传递,凡京外各省发往宁绍台三府的公文皆由仁和县(今杭州)武林驿递至西兴驿接收。

时下西兴的驿馆,极华美极舒适,来往者除了商贾巨甲,还有过境的官员、赴考的士子、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驿馆中高耸的的樟亭,还成了观潮的好地方。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2)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3)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4)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5)

历史上,到过西兴的文人墨客也是不计其数。他们或凭栏怀古,或泛舟畅游,或夜宿小镇,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光是涉及西兴地名的诗篇就有上百首之多。

北宋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曾多次在此观潮。第一次看潮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在《瑞鹧鸪·观潮》中写道: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杜甫二十岁那年,自洛阳顺沿隋唐大运河南下,先至江宁,后抵苏州,继往杭州,接着由西兴出发,去往越中,游镜湖、刹溪,后往台州,这就是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那时的杜甫,还没经历安史之乱,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满脑子的英雄豪杰,满嘴的豪言壮语,情到深处,作《壮游》曰: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刈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灭吴,秦始皇渡浙游会稽祭大禹,发生在吴越大地上的那些传奇,都快被他说齐了。

被世人称为“元白”的白居易和元稹越发有情调,这两个同科及第、性情相投的诗友,隔钱塘江“斗诗”,一时成为佳话。

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元稹上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白居易到西陵渡为好朋友送行。

依依惜别时,天色已晚。元稹站在西陵渡,眺望着钱江北岸的杭州府衙楼台,百感交集。到了越州,他便作《别后西陵晚眺》一诗:

晚日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

与君后会知何日,不似潮头暮却回。

收到元稹的诗,白居易当即回了一首《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

知在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

这样,两人一个在浙东,一个在浙西,虽不能常见,却日日夜夜共享着钱塘江的风花雪月,并时常吟诗作对,风雅之趣,自在其中。

吟过西兴的诗人,还有贺知章、陆游、李白……真是数不胜数。

商舶云集、百货骈陈的西兴,又有很多官吏和客商来投宿,就连晚上也是灯火通明。

那时候,西兴的灯笼业也特别发达,专营灯器的作坊有6家,专事灯笼制作的老百姓多达数百人,街上的灯笼店随处可见,成了一个灯笼之乡。

慢工出细活,西兴的女子们制作灯笼尤其细心:剖竹劈篾、编制灯壳、糊纸着色、画图写字、涂抹桐油、制作底盘……南宋时,宫廷所用的竹灯几乎都是出自西兴人之手。后来,西兴的灯笼还入选杭州市首批非遗名录并进入省级非遗的名单。

西兴的出现和繁荣,和范蠡脱不了干系。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一直都很敬重他。

西兴曾经拥有两座城隍庙,一大一小。大的现在能看到部分存护栏和一对石狮,护栏上刻着“福泽长流”四个楷书大字。石栏下的涵洞,就是浙东运河的源头龙口闸。小城隍庙已没有痕迹,现在是商店了。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6)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浙东运河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走在官河岸边的石板路上,我的内心是惊诧的:在面前杭州拥江发展的这个时代,在霓虹闪烁的摩天大楼里,竟然还隐居着西兴这样一个古老的地方。

它的老房子是那么地斑驳,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容颜;它的河水已没有当初20米那么宽,也不像当初那样清澈见底;它的河面上也是安安静静的,没有了当初舟来辑往、忙忙碌碌的景象……

现在的西兴,已经是鲐(tái)背苍耈(gǒu)、童山濯濯的暮暮老人了。但你来看他时,他依然会带给你惊喜——一种穿越时空的惊喜!他像一个大隐于市的“老寿星”,坦然、安详、和蔼、可亲……——你记得也好,不记得也罢!

旅行札记西塘(西兴古镇的过塘行)(57)

但谁又能不将他做的事情铭记于心呢?他的过塘行和码头,都是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的“大运河”之“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

这古老的西兴小镇,这小镇里古老的过塘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