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市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17.39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增加到256.09万人,就业资金累计投入21亿元。

由“自发转移”到“有组织输出”

昭通市紧盯“转谁去、转去哪、怎么转”三个关键环节,探索建立东西部劳务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全面实现劳动力由“自发转移”到“有组织输出”。近年来,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举办巡回招聘会1.2万余场次,推送优质岗位202万余个,累计转移1935.09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总量、省外就业人数总量稳居云南省第一。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1)

镇雄县泼机镇的脱贫户郑君,5年前因无一技之长,一直从事低收入工作,参加挖掘机培训后,掌握了技能,现每月工资9000元左右。2020年以来,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昭通市发出“务工动员令”,为外出务工人员安排返岗专车、返岗专列,开创疫情之下“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转移输出“昭通模式”,有组织输出162.72万人。

在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就业扶贫车间里,52岁的冯常国和老乡们熟练地做着藤编桌椅。“我搬迁到靖安安置区后,还能在家门口的车间打工,一天能做3个藤编桌椅,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冯常国满足地说。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2)

昭通市依托高原特色农业、有机硅和水电铝产业链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扩大本地就业岗位供给,吸纳99.02万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就业帮扶车间拓展到280个,吸纳就业10403人。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3)

由“农民工经济”到“技工经济”

昭通市按照“产业所向、市场所需、群众所愿”思路,聚焦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绿色能源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构建“一县一品、一人一技”的集约化、组织化技能培训模式,充分激发“劳务品牌 技能提升”集聚效应,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从“农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转变。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4)

劳动力转移撑起群众收入“半边天”。以致富带头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青壮年劳动力良性发展。“盘河架子工”是昭阳区盘河镇在外出务工的“品牌”,如今,盘河镇青壮年劳动力在致富带头人李荣彪等人的带领下,形成规模近千人的“架子工群”,能够在全国各地承揽建设工地搭架子的工作。家住盘河镇新店村的梁兴奎高兴地说:“盘河镇党委、政府组织的专业培训,让我拿到了劳动技能证书,现在月工资比以前高2000元。”2019年,梁兴奎和家人领到的工钱有42万元。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5)

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引导职业院校、龙头企业等开办“冠名班”“定制班”,联合开展新型学徒制“双师”教学,培养实用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同时,将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作为提供新岗位、推动新产业的有效载体,发放创业贷款93.76亿元,扶持创业9.37万人,带动23.43万人就业。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6)

由“注重管理”到“精细服务”

精准、暖心的服务,一直是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几百万名外出务工人员之间的桥梁。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7)

近年来,昭通市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分片挂联机制,整合市、县、乡、村各方力量,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以1788名“村级就业信息员”为抓手,将全市划分为27498个基层网格。建立195个就业创业服务站,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网格有人、责任上肩”的就业服务网格,按照“三清三明确”思路,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项”,列出就业岗位、就业培训、就业帮扶3张清单,实时掌握每名劳动力情况,为精准开展就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昭通市转移就业前景 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增收添动能(8)

同时,成立流动党组织97个,建立驻外服务工作站33个,设立就业动态监测点127个,加强与261家劳务协作机构对接。在8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8512人,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陈允琪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