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一个信奉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民族。受这种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灾纳福、驱疫解厄以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仪礼和民族习俗。在羌族社会中,年中祭山、祭庙、还愿祈福,都有定规祭日,时必隆重礼祀。而在众多的祭祀活动、生活礼仪中,不但有—套约定俗成的仪程、仪规,且必请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能任祭祀主持,擅长占卜、能驱鬼邪,并且能歌善舞,唱颂经典,还能编演由上述神祗、先祖、民族英雄业迹为故事的诗歌、传说与戏剧表演的人,出任主祭。这种人即释比。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1)

羌族释比

此外,在羌族的日常生活中,凡人有疾患,以为是鬼魔缠身,请释比颂经请神,驱疫逐魔,或用巫术方式,为人解除病痛。因此,这些被羌族称为释比的人物,受到羌族社会的尊重爱戴。而释比以及由他们传出的精神与文化的信息,也给予了羌族社会巨大影响。可见,所谓释比是羌族社会里,一种集社会祭司、巫医、占卜求事、民间说唱、歌舞乃至戏剧表演为一体的一种不脱产的民间巫师。羌族释比远在古羌部落社会时已经出现,传说炎帝、大禹身兼部落领袖与羌族释比于一身。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2)

羌族释比

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树有树神。羌族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信奉的自然神之多,数不胜数。而且各色神灵均定有祭日,按时崇祭,从不懈怠。因此,崇天祀地,酬神还愿,成为羌人生活的重要组成。此外,羌族除按时祭祀天地日月、山川、树石等自然神外,尚还要祭拜不少祖先神、地方神、民族英雄神等。羌人所崇祭的主要神祇,往往没有具体偶像,而是包容在“白石崇拜”之中。羌族极崇拜白石神,并视白石为诸神的象征。他们把白石显著地供奉在寨子顶上、山岗田间、家中神龛、屋顶“塔子”上。依照习俗,所供白石与某物相结合后,即象征某神。如将白石供在寨子或碉楼顶上,它即代表天神,若供在地界、山岭,则代表地神、山神,供在宅中神龛上或火炉边,则为宅神、家神或火神。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3)

羌寨白石祭

为什么羌族多神崇拜却又独尊白石呢?传说,羌族从西北地区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遭到“戈基人(据说其双眼鼓出,身材矮小,长着尾巴,他们能用牛曳犁耕地,善于治水,比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的强大阻击,伤亡惨重。正在危急之际,突然天神阿爸从天空中,抛下三块白石,白石落地,立即化作三座雪山,挡住了戈基人进攻之路。同时,羌人又用白石为武器,打败了戈基人,胜利地到达今茂县境内的“日补坝”繁衍子孙。羌族白石崇拜贯穿着羌族对先祖崇拜、雪山崇拜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在民族创业中作出巨大功绩的英雄的崇敬与怀念。

  在羌族社会里,祭祀礼仪名目繁多,模式不一。而众多的祭祀活动中,每年的祭山会(亦称转山会)应是羌族最为隆重、规模最为巨大、礼仪最为完整、极有代表性的一种。祭山会一般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有时联寨举行,由每户的男丁参加。祭山会也叫还愿会、塔子会、山王会。依羌族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四月二十八、五月初五、六月二十四、八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都要在神山林子里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其中,尤以每年十月初一(羌历年春节)最为隆重。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4)

转山会祭品

祭山会,一般在羌寨的神林中、祭祀坪中举行。依羌寨建筑的习惯,羌寨民居(含碉楼)一般择筑在半山腰或山脊上。此种地形建寨,有利于扼守阵地,或便于退入山上森林。羌人习称寨后森林为神林,十分爱护和敬重。而且在神林的坝子里,往往用白石搭成一个塔形石堆,石堆上面矗立着巨大的白石(石英石)作神衹供奉。也有在羌寨周围的山坡上,专辟一块似篮球场大小的平地为祭祀坪。在茂县黑虎寨的山脊一块平地上有专供祭祀的祭祀坪一个。在祭祀坪北端筑有一山王塔。塔的中部有炉堂,专供“煨桑(用松柏枝焚起霭蔼烟雾)”备用。石塔顶上有一高约二尺、粗约十公分的石柱,石柱顶上,供着一块白石,它代表天神、山神,供祭祀人们朝祭膜拜。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5)

茂县羌族转山会

祭山会前要选会首,每年由寨中各户羌民轮流担任。会首要准备牛、羊、咂酒等祭品。整个祭山会在释比指挥下,依序进行。如祭山会前,即派人在塔子前供奉祭器、祭礼、香蜡等用具。林子周围遍插五色彩旗,布置祭坛。参加祭山会的人,穿着节日盛装,携带事先准备好的刀头、白酒和面馍馍,还要捎带一些柴火和白石,安放在祭祀坪白石神塔前面。此时,会首业已准备好一头黑色公羊、一只红公鸡、一坛酒、一个大三叉馍馍以及猪肉刀头、一斗粮食等物。祭山会开始,会首祭祀塔前“煨桑”祭天,祭山人们也将随身携带的松枝柏桠抛进煨桑炉里,或在冒烟的柴堆上洒些五谷杂粮、白酒、米酒,以示酬神还愿,祈求吉祥。此时,释比上场,他头戴猴头皮帽(帽上缀有九个小海贝,帽前缀以长有大獠牙的凶恶神像),腰佩法刀,手持响盘、羊皮鼓,并拄着人头形拐杖走在祭山队伍的前面,其后一帮徒弟,手敲法器或持挂有五色彩纸的杉枝紧随其后。其它参加祭山会的人众,亦尾随释比,在法器、乐器和鞭炮声、火枪声中步入会场。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6)

释比文化

一到会场,释比首先在山王塔前燃香点蜡,用会首准备的刀头、酒和馍馍敬神。地上点燃一堆柏枝,凡参加祭山会的人及作为祭品的羊都无例外地从柏枝上跨过,并将携带的祭品、用具等在柏枝上熏一熏,以示解净污秽,以迎诸神。此时,释比手敲羊皮鼓,口唱开坛解秽词,为祭山会会场解秽,为参加祭山会的众人解秽纳吉。词曰:

解秽公来解秽母,先将解秽说清楚。

  释比提鸡拿柳条,邪魔妖怪赶出堂。

  释比手提鼓和槌,神坛解秽坛洁净。

  为了解去污和秽,释比走遍十九梁,

  一根套索套神羊,神羊套住赶回家,

  用来解秽山神坛。二根套索套绵羊,

  套住绵羊吆回家,用来解秽山和岩。

  三根套索套雄鸡,手提雄鸡好作法,

  邪魔妖怪赶出堂。

  红石黄石和白石,释比解秽离不了。

  木乔、柳条和桃条,赶鬼驱邪是利器。

  解秽不离三条水,白水解秽山神坛。

  黑水解秽山和岩,黄水解秽邪无踪。

  唱完解秽词,释比念唱“还愿词”和颂唱祈求吉祥的“消灾免祸经”,为所有到会的人消灾免祸。念完消灾经后,释比敲动羊皮鼓作法请神,唱“请神经”,请神莅坛降福。请神毕,释比牵出早已备祭的黑色山羊和鸡,当场宰杀,以酬神还愿。羌族祭山会,既是酬神还愿大会,也是羌族的节日聚会,借以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借聚会,对族民进行教化。为此,释比要演唱回顾民族历史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颂扬祖先神艰难创业及英雄业迹的传统史话《木吉卓与斗安珠》《赤吉格补》,有的还演唱由上述史诗、民间传说基础上编演的故事剧“释比戏”。或进行踩铁犁铧、踩火坑、捞油锅、上刀梯等巫术表演。甚至还有请民间花灯戏班插演花灯戏,演出《关公保皇娘》《赵匡胤送京娘》《大禹治水》《钟馗嫁妹》《七仙女下凡》《安安送来》《孟姜女哭长城》等花灯戏,以达神人共娱的目的。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7)

释比法器

羌族祭山会有“冠礼”赠吉祥(毛线)的活动。所谓冠礼,是由释比为一些年满十六岁、第一次参加祭山会的男青年,举行一种标志他们步入社会的成人仪式。届时,释比围绕石塔边转边唱,并给第一次参加祭山会的青年人胸前系上一根羊毛线,又在其额头上点上一点猪油,以示天神保佑,命根有系,能见世面了。受冠礼的青年也向释比表示感谢。冠礼完毕,释比赞唱会首和寨民。此时,会首则代表到会群众请释比吃小块馍、一片肉、饮一杯酒。释比谢过会首的食品和酒后,与会群众才开始吃馍吃肉,喝咂酒,唱酒歌,一些第一次参加祭山会的青年将特意带来的盘龙馍馍分送给每一家,人家也请他吃馍和肉,参加过一次祭山会,祝贺他们受了冠礼,以后就被全寨公认为丁男,将肩负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8)

羌族舞蹈

 冠礼仪式后,祭山会进入尾声。此时,释比唱起长寿永生词,代表天神、山神以最美好言词,赠与到会人群,以祝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而且还代表始祖神,将一节节白色羊毛线系在每个人的头发或纽扣上,借此祝福到会人员长命百岁、吉祥如意。同时还向神求得青稞种籽,并将其分给与会羌人,意为天神赐福,确保来年五谷丰登、牛羊兴旺。此种活动,释比动作奇幻,鼓点频繁,跳跃欢快,显示出释比惊人的神力,也把祭山会的气氛,带到了新的高潮。

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能上刀山能下油锅能请神还愿能唱戏诵经)(9)

羌族美女

祭山会结束,释比念经送神。同时,组织众人抬着白石神,在释比率领下,遍游全寨,意为驱走寨中的污秽,迎接山寨的兴盛。此时,欢天喜地的羌人,手持五色三角小旗,尾随驱邪祈吉的队伍,吆喝着,喊叫着,跳跃着。鞭炮声、火枪声也此起彼伏,预示着来年牛羊兴旺、山寨昌盛。如果祭山会时气候宜人,羌族人在庄严的仪式之后还会加上一连串的户外娱乐活动。推杆、射箭是考验男子英武之气概的项目,而夜幕降临祭祀场后,燃起篝火,吹羌笛、唱山歌、跳莎朗、品咂酒,则是年轻人最快乐的时光。(彭忠富/整理;参考文献《羌族释比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