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課 複雜筆勢「一」

有同學來問,二級課程講到哪裡了?你看這個表就知道,紅色都已經講過了,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複雜筆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

一 多次複合的筆勢

什麽是「複雜的筆勢」呢?其實有些複雜筆勢已經講過的。

舉例來說,一豎加一橫是豎筆勢,一撇加一捺是交爭勢,這兩個已經是複合筆勢,它們再次組合,那就是烈火勢了,我們都很熟悉。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

烈火勢就是一個複雜筆勢,你可以看到,先是有橫豎撇捺這四個單一筆勢,然後兩次組合,產生了烈火勢。

1.1三牽綰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

類似的筆勢很多,就拿橫豎撇捺四個點畫來說,還可以組合成另一個筆勢:三牽綰。

首先,豎橫組織為豎筆勢,中間有抬筆一次。其次,撇捺還是先組成交爭勢。然後,把交爭勢移到豎筆勢的左邊,這就是三牽綰。

「三」表示多,「綰」wǎn是盤結的意思,唐代劉禹錫有詩:

「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

「三牽綰」就是多次牽連盤結的意思。

王羲之《蘭亭序》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4)

王羲之《蘭亭序》中有一個「是」字,清楚地讓我們看到這四筆是怎樣盤繞的。

豎筆下來,踆鋒小圈,向右寫一橫,然後收筆向左,藏鋒起筆寫下面的撇,最後是捺。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5)

你看,這三牽綰是不是多次盤繞轉圈?這是比較複雜、多次複合的一個筆勢。

三牽綰對比:王羲之和趙孟頫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6)

要注意三牽綰盤繞雖然多,但大小圈要有分別,小圈只是節點。

趙孟頫學王羲之,筆鋒行走的道路沒有錯,但他把小圈全部變為大圈,應該收筆的,他反而誇張,結果使人眼花撩亂,近於油滑。

早在宋代黃庭堅曾經有這樣的感慨;

「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高低雅俗在書法中相差很大。

有關大小圈裹束在一起的問題,三級課程還要詳細講。

你看這幾個「是」字,下面都是三牽綰。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7)

注意三牽綰的橫,都寫為一點。這是因為要繞回去寫撇捺,所以才會這樣寫。

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8)

上一課講到蛇頭勢,我舉過智永這個「楚」字。中間蛇頭勢下面,就是三牽綰。雖然沒有寫出牽絲,但走法和王羲之是一樣的。

三牽綰用得不多,你看歐陽詢《九成宮碑》的「足」字,上面是「口」,豎筆勢,下面是三牽綰,很標準的寫法。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9)

但王羲之小楷《東方朔畫贊》中「足」字是這樣寫的。

王羲之這種寫法很早就有,西漢武威醫學漢簡中就出現過,這是隸書的簡化,來之於章草,後來被採入真書中。

真書和行書中,三牽綰經常換用這一寫法,如智永、褚遂良寫的「足」字;虞世南寫的「凝」字,《陰符經》的「是」字,都不寫三牽綰,而換用兩點一捺。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0)

真書不是印刷體,它也是手寫體,取勢變化很多。

又如「走」字,篆書中是這樣寫的,下面是「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1)

隸書中,如這個「起」字,左邊的「走」跟篆書一樣。真書中「走」,下面的「止」可以取三牽綰這個筆勢,也可以用兩點一捺,《陰符經》就是這樣取勢的。

1.2曲鈎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2)

接下來介紹曲鈎勢,它也是兩個複合筆勢再次複合:

一橫加一啄是折釘勢,你用一策加一啄的蛇頭勢也可以。然後一裹加一趯是玉鈎勢,這一趯可以用鈎。

最後這兩個筆勢組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新的筆勢:曲鈎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3)

整個曲鈎勢很像一個「了」字。這最後一趯在真書和行書中用得較多,草書中往往就是一鈎。這樣曲鈎勢看起來就是一折加一轉,還是「了」字形。

我舉些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乃」字,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4)

曲鈎勢最後一趯,就是智永那種踆鋒很長的趯。這個「乃」字,是先寫曲鈎勢,然後再寫一撇。

他的學生虞世南的曲鈎勢,最後一趯看起來有些像鈎,虞世南的踆鋒動作通常都很小,所以難以判定。

至於草書中,「乃」字可能是先寫一撇的,有時也可能後寫,但曲鈎勢最後的趯往往不寫,用一鈎帶出就可以了,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乃」字就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盈」字上半部分,先取曲鈎勢,然後兩撇一捺,這是飛帶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5)

智永《真草千字文》就是這樣取勢的。顔真卿的寫法有所不同,中間的飛帶勢,往往多了一撇,反而覺得有點囉嗦。

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6)

曲鈎勢上面是一折,也可以用抬筆功能。譬如智永這個「巧」字,草書寫法是:左邊奮筆勢一開半,右邊是曲鈎勢。真書就有點不同,左邊還是奮筆勢一開半,不過要抬筆兩次,因為真書的特點是要分清點畫。右邊曲鈎勢原本上面是一折,也可以用抬筆功能,這樣看起來好像是鈎裹勢上面加了一橫。

你把草書和真書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取勢是一樣的,都是奮筆勢加曲鈎勢,真書只是多次使用了抬筆功能而已。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7)

曲鈎勢第一折抬筆向左,在書法中是常見的。如智永寫的這個「幾」字,四個筆勢,一上來先寫兩個蟠龍勢,然後就是曲鈎勢,這是抬筆的,最後第四個筆勢是倚戈勢,這樣乾乾凈凈的,四個筆勢就寫完了。

歐陽詢《九成宮》也是這樣取勢的;集王羲之《聖教序》行書,曲鈎勢就沒有抬筆,連寫了。

《陰符經》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8)

《陰符經》中有八個「機」字,取勢都一樣,但有些抬筆了,有些寫得快,類似於行書,沒有抬筆。值得注意的是最後都加了一個點,壓住倚戈勢產生的空白。這是書寫者的個人習慣,有時候是下意識的動作。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兩個「機」字,都沒有加點,可見《陰符經》很可能是一個臨本。

王羲之《遠宦帖》草書「慮」字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19)

王羲之《遠宦帖》草書「慮」字,把「虎」字頭簡化為一個曲鈎勢。一折寫得很小,一轉非常大,線條極其優美,我認為是最漂亮的曲鈎勢,力度、疏密和姿態恰到好處,鬼斧神工。你看懷素寫的「慮」字,平線條啊,根本沒法比了。

1.3阜耳勢和邑耳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0)

曲鈎勢再多組合一個豎筆,那就成了「耳朵旁」,這一來包括了五個單一筆畫,越來越複雜。「耳朵旁」只是俗稱,其實跟耳朵一點關係都沒有。「耳朵旁」在左邊,如「陵」字,這個左耳朵其實是部首「阜」,所以稱之為阜耳勢。「耳朵旁」在右邊,如「邦」字,右耳朵本來是部首「邑」,所以稱之為邑耳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1)

這兩個筆勢寫起來要注意什麽呢?大約有三點:

第一,這個耳朵中間有兩個空白位,稱之為「室」。

上面一折形成的白位稱為一室,下面一轉包圍的空間稱為二室。通常寫起來一轉動作大於一折,所以往往二室大於一室。

如果反過來,一室大過二室,看起來就有點特別。等於你寫個「乃」字,也是上面小、下面大的。

王羲之《蘭亭序》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2)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陰」字,阜耳勢也是二室大於一室。

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同樣如此。請各位注意,起手的折釘勢和玉鈎勢連接處,是有明節點的,也就是折釘勢向後頓筆收,然後以側面寫玉鈎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3)

《蘭亭序》中還有一個「随」字有阜耳勢,這次用筆不同,折釘勢和玉鈎勢之間沒有明節點,是一面鋒滾動的手法寫下來的,所以只有一個暗節點,滾動左右動作的幅度往往差不多,所以一室和二室大小也就相仿。

這個字下面還有一個曲鈎勢,這次連接處是換面的,所以形狀和上面一面鋒滾動的樣子不同。

《陰符經》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4)

《陰符經》中的阜耳勢,基本上都是二室寫得大。它也有用滾筆寫的例子,如第81行第五個字,大家可以注意練習一下。

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5)

但特別的效果也有人喜歡、有人寫的,智永《千字文》中的「陽」字,阜耳勢第二室就非常小。

這墨跡本現在日本,中國西安有刻碑,兩個本子一對照,就知道這兩個書寫者的習慣不一樣。

我這裡舉多幾個字例,大家可以比較。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6)

智永《真草千字文》有很多特殊的習慣,如踆鋒特別長,二室特別小,我們臨帖時要注意。但是否就要學這些習慣呢?那倒是不一定,除非你很喜歡,否則把二室放大一點也可以。

柳公權《玄秘塔》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7)

除了智永,柳公權《玄秘塔》也是這樣的,一折寫得很大,下面的玉鈎卻很小。

第二點,阜耳勢是在左邊的,換句話說,右邊還有筆畫,所以不能寫大。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8)

通常也就佔三分之一的位置。邑耳勢就不同,它是最後寫的,留下的空白全是它的,所以大一點也沒有關係。

第三點,耳朵旁下面有一個空間,阜耳勢因為右面還有筆畫,可以填補這個空間。但邑耳勢寫完就結束了,這空間沒有筆畫去填補。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29)

那怎麽辦呢?辦法就是把曲鈎勢往下拉一點,不要寫得和左邊齊平,這樣空白就減少了。但這樣一來,邑耳勢的一豎,就會穿過曲鈎勢,這在阜耳勢中是沒有的。這些都是一般原則,剛才講過,並不是所有人都遵守的。

1.4節耳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0)

耳朵旁還有一個筆勢,節耳勢,這是指「卩」的寫法。「卩」古代就是「節」,一種信物。節耳勢是獅口加一豎,我們上海人稱之為硬耳朵。這樣一來,節耳勢只有一個室,這個室不宜拉長,但跟剛才邑耳勢一樣是可以穿頭的。

清·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說:

■節耳之法,可方可微圓,而不宜太長。

所謂「方」,就是用明節點,所謂「圓」,就是用暗節點。

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1)

如智永《千字文》中的「卿」字,就是用圓節點寫的,也就是順時針轉出來的。而且我們看到,這個節耳勢是穿頭寫的,還放低了一點。其他如「即」字,右旁的節耳勢,差不多放低了一半。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2)

也就是說,阜耳勢往往和右邊差不多高低,而節耳勢就是要低一點。

《陰符經》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3)

《陰符經》中的「命」字,可以看到用明節點、一豎穿頭的寫法。這個節耳勢不能放低,因為它上面還有其他筆畫,一低字心就會出現空白,結構就散了。

節耳勢的其他用法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4)

一個筆勢產生後,類似的寫法都可以稱為這個筆勢。拿節耳勢來說,也還有其他用法,如智永這個「服」字,中間就是一個節耳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5)

節耳勢在草書中,一豎經常縮小為一點,所以今後看見這樣的形狀,都可以稱之為節耳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6)

這是節耳勢在草書中的寫法。

孫過庭《書譜》的「矣」字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7)

孫過庭《書譜》的「矣」字,上面是什麽筆勢呢?因為形狀和節耳勢完全相同,所以都可以歸入節耳勢。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三牽綰。 

■曲鈎勢。 

■阜耳勢,邑耳勢,節耳勢。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8)

複習思考:

■智永《千字文》中的「蒙」字,用了什麽筆勢?

■智永「陽」字,用了哪些筆勢?它是不是少了一橫?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6(黄简讲书法L2-32:什么是曲钩势)(39)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