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知道《西游记》故事的人寥寥无几,这得益于仅次于暑假神剧《还珠格格》的86版《西游记》电视剧,作为一部经典的影视剧,它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一角,给美猴王奠定了最为经典的形象基础。

时至今日,很多已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未曾重温这部剧的人,只要音乐想起,闭上眼睛,脑海中都有猴子腾空翻越、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场景,诚可谓是历历在目。还记得小时候,看完真假美猴王后,内心极为澎湃,热血如烧开般沸腾,奔出门去,就与老哥一人操起一根竹棍,开始效仿美猴王干架,最后手被打了一棍,肿了几天……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1)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影视剧《西游记》的形象,也定格为很多人心目中师徒四人的形象。以至于后来在看到星爷导演的一系列根据"西游"改编的电影后,有种刷三观的感觉,认为人物形象太丑,难以接受。

就《西游记》原著来说,与其说是唐三藏带领徒弟们的西天取经的历程,倒不如说是行者悟空的修行心之路。读完原著的感觉是:星爷完美重现了取经之前的齐天大圣,而六小龄童将后期行者的情与义演绎得出神入化。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2)

图片来自网络

整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孙悟空的成长与改变。到尾声时,虽然已经身处天竺境内,唐僧仍时有嗔怒,八戒依旧贪嘴不愿行路,沙僧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什么存在感,唯有行者,从最初的轻狂,到后来的克制,到更懂情义,处事更加周全,佛心更加坚定,最为重要的是,未曾失去嫉恶如仇的本心……

在书中,我更多看到的,不是唐僧对悟空的谆谆教导,而是是悟空对唐僧佛心的引导与渡化。

由文及人,孙悟空的修行与成长经历,恰如你我常人的成长历程。都有年少轻狂,目中无人的时期,也难免会有在现实中碰到头破血流、痛哭流涕的时刻,五行大山压下来的时候,谁都会有无助与绝望。在人生的路上,各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层出不穷,或凭自己的能力战胜,或寻求各种资源解决。败则一无所有,胜了,你就是佛!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3)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每个人都是行者,都在西行,一路斩妖除魔,磨练心性。此路上,有人心智不坚,有人始终如一。心智不坚轻言放弃,或能力不匹配者,最终只能如其他取经人一样,在流沙河沦为白骨;始终如一不懈前行不断修行者,终究勘破万物,不惑且知天命,最后从心所欲!

因此读《西游记》,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孙悟空身上,看到自己的曾经,现在,从而指引未来。

齐天大圣

孙悟空出生于东胜傲来神州的花果山,乃一石猴,出生即不凡,书中说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后来在确定猴王的地位后,他远赴海外,踏上了学艺之路,猴子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出发八九年,还未遇到师傅,很多时候都是在闹市打转。但在求学路中,他始终坚定不移,并自学了人类的语言与礼仪。在飘过两个大洋之后,最终得遇名师,学到不凡的技能。

习得一身本事的猴王,正如当年的我们一样,心比天高,年少轻狂,在回到花果山之后,闯入龙宫找寻兵器,在如愿拿到如意金箍棒和逼四海龙王赠送一身加攻加敏的套装之后,依然持棒打将出去,可见其骄狂。

悟空将金冠、金甲、云履那穿戴停当,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对众龙道:“聒噪!聒噪!”。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4)

图片来自网络

之后闹地府,勾销生死簿后,又是一路棒打出了冥府。后在天宫担任弼马温一职,嫌官职低微,再一路棒子,从御马监打出南天门,下界快活去了。后来被封齐天大圣,奉命看守蟠桃园,又监守自盗,把一园桃子,熟的吃的几乎不剩。在得知蟠桃会可能没有邀请他的情况下,欺骗赤脚大仙,变化成其模样提前进入宴会,盗饮御酒,再窃取仙丹,最后大闹天宫,搅得天宫鸡犬不宁,猴子的轻狂,在《西游记》里前几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猴子的轻狂,在于其依仗自己的能力,希望凭一己之力,让自己能够随心所欲,不受拘束。需要的,拿过来,不满的,反抗去,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这是一种反抗精神,但这种精神并不纯粹,因为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所以最终的结果,总不如人意,自己背负一座大山的压力五百年之久,家园也被一把火烧的寸草不生,猴子猴孙流离失所,日日战战兢兢,夜夜如履薄冰。

这样的情况,我们何尝没有?年少时,觉得世界都是自己的,而钱是用来捡的。只有成为了社会人,碰过壁,才知道世界总是那个世界,钱上常有血汗。还记得大学时,跟室友夜坐扯谈吹牛,这个说毕业三年内,买台宝马开开,那个说宝马不算,买奔驰大气。毕业五到十年了,才发现,手头的存款,莫说宝马,宝骏都还要凑点......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5)

图片来自网络

悟空最初的转变,是在戴上紧箍咒的一刻,此时有了约束与责任,不能也不敢再任性妄为。而内心真正的转变,个人认为是三打白骨精后。

猴子被逐后,回到花果山,看到山上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内心悲愤不已,此时的他,才知道自他被压五行山后,花果山已被天将焚为焦土,五百年来寸草不生,而他的猴子猴孙,被猎人组团来猎杀。生者用来耍猴;死者剥皮剔骨,酱煮醋蒸,油煎盐炒,当做下饭食用,惨不忍睹!

猴王此时终于知道,自己当初的轻狂,给族类带来了何等的灾难。最后猴王一口气,喷死上千捕猎猴类的人马,也算是最后一次任性轻狂吧?他的鼓掌大笑,在我看来,却是笑中含泪……

大圣按落云头,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猎户。

就让我任性

任性这最后一回

用这仪式,告别曾经年少

从今以后,我将是行者!行者悟空!

告别曾经的自己,接受全新的自我,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本心,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回首往事,不论是惊天动地,抑或是碌碌无为,那一声再见与珍重,总充斥着无尽的不舍,挥手而去,留下的不仅是云彩,还有自己曾经的背影。

告别过去,孙悟空成为孙行者!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6)

图片来自网络

孙行者

齐天大圣变成孙行者,对读者来说,是一种遗憾,因为他的大闹天宫,与整个体制做斗争的精神与行为,是我们所向往而又不能做到的: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然这样的精神大都是源于他自身的欲念,但我们都能够理解与包容。因为一则我们自身有着这样骄狂的少年时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做了我们想做而无法做到的事情。谁不想任性妄为,随心所欲?做到了的人,我们是不希望他失败与转变的。

他最终的失败,虽然为多数读者所不喜,但个人认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人不可能随心所欲,社会势必会给你牵绊,须知一山更比一山高,从西行路上来看,就算是一只小妖,往往也有强大的背景。他的皈依,对他自己来说,更是性格的升华,从小爱到大爱,从依从自己内心的欲念到普度众生,是从幼稚到成熟稳重的一个跨越。

西行路上,孙行者内心虽仍时有不平之气,但已不再肆意妄为,最为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丢掉自己懂恩义、嫉恶如仇的本心。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7)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读西游记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从师徒四人一起至最终到达灵山,唯有行者的内心,是真正在不断成长与升华的。西行路上,当唐僧因天竺遥遥无期而灰心丧气时,行者就时有引导。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可以说,行者一路的降妖伏魔,实际是一路降服自己的心魔。七十二变应对八十一难,修心的路上,行者走的比唐僧更远。

斗战胜佛

猴子有从齐天大圣到行者的转变,再到斗战胜佛也就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

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如来的册封是对行者此行最好的总结:"隐恶扬善"是遵从本心,"炼魔降怪"是修炼禅心,消解内心的恶念与私欲,"全始全终"是对信念的一以贯之。如此,怎能不成佛?

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 西游记:由齐天大圣修成斗战胜佛(8)

图片来自网络

西行路上的妖魔再多,磨难再苦,心中一片至诚与坚定,何处不是西方?在我看来,自最初的转变开始,从只图个人欲念到决意普度众生开始,从小爱到大爱,行者就已经是斗战胜佛了。

由此想到《西游降魔篇》中唐僧关于大爱与小爱的诠释。唐僧最初坚持大爱,不敢面对内心的情爱,从而受尽磨难,最后参透大爱包含小爱,众生之爱皆是爱,终于成佛。

男女之爱也包含在大爱之中,众生之爱皆是爱。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

《西游记》的终章,以众佛规整的报佛号结尾,充满着仪式感。这样的仪式,让人内心安宁庄重的同时,又不觉肃然起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全始全终,信念不改,修成斗战胜佛,从此真正从心所欲,不逾矩!

结语

《西游记》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其给予不同的读者太多不同的感受,之所以伟大,是其给予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的感悟。但无论如何,不论猴子是当初的齐天大圣还是后来的斗战胜佛,在人们心中,他都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形象,他在西行途中表现出的情义与坚定的信念,将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