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规矩,在读这篇文章以前,建议你先闭目静思:“水池”与“水塘”有什么不同呢?[偷笑]

我在“今日头条”关注了十多位文史作者,其中不乏见闻广博、学养深厚的老师。前几天一位老师发了一篇短文,解释“池”与“塘”的区别,主要的观点是这样的:

水池放水和抽水(水池与水塘)(1)

这篇文章在评论区激起了规模不小的争论。很多人对这个“圆形为池,方形为塘”的观点表示反对。因为在现代人的语感里,确实很难仅仅从“池”或“塘”就联想到形状!方的为啥就必须是“塘”?“游泳池”不是大部分也都是方的吗?圆的为啥就必须是“池”?方的“鱼塘”那不是多了去了吗?

不过事实上这个“圆池方塘”的观点也并非作者首创,《汉语大字典》“塘”字条下也有这个说法:

水池放水和抽水(水池与水塘)(2)

这说明,在古代的确有一段时期“池”和“塘”的形状是不同的,怪不得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也特意强调“塘”是方形的。不过问题是,古代的这种区别,在现代还适不适用呢?

这场争论也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

02

多年前的一天,学院通知我,督导组的张清源老师会在下周一来听我的课。

其实那时我已经教了好几年书,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不是特别怕上公开课了。不过听说来的是张清源老师,我还是觉得挺忐忑。

按辈分来说,张清源教授是我的老师的老师;按学识来说,张老师是学院公认的大家和榜样。特别是按个人经历来说,我进入川大工作前的教学面试主持专家就是张清源老师。记得我当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一无所知,拿着题目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教。短短15分钟的试讲结束后,张老师从发音、板书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都对我提出了建议和批评,让我在空调房里出了一身大汗。从此以后,我见到张老师总有既敬且畏之感。

所以听说张老师要来听我的课后,我立刻开始备课。我平时备课就备得还算细,那天更是精益求精,对周一要教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点都反复进行了推敲、演练,一直到我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准备的生词里,就有“水池”一词。对这个词,我没有过多准备,毕竟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当时想着,到时候准备一张水池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最多再告诉他们就是英文的pool和pond就行了。

没想到,问题就恰恰出在了这个词上。

03

周一上课时因为准备得细,一切都比较顺利。讲到“水池”时,我按计划给学生看了水池的照片,他们当然也立刻理解了什么是“水池”。然后我就准备讲下一个词了。

没想到这时一个德国男生突然举手问我:“老师,‘水池’和‘水塘’有什么不一样?

我一下愣住了,因为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备课时当然也完全没准备。我望向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张老师,她也正看着我。我意识到,为了不冷场和丢脸,我必须给自己争取点时间思考一下

“哎呀,你还知道水塘这个词,了不起,你在哪里学到的啊?”脸上挂着虚伪的尬笑,脑子里飞快想着两个词的区别。

“老师,不止我知道,我们全班同学都知道这个词。”

“啊,真的,这个词现在用得不多啊。你们在哪里学到的?”脑子继续飞转。

“因为我们这个周末去了三圣乡。”

啊!三圣乡!

04

三圣乡是成都郊区的一个著名的农家乐景区。那里有很多鱼塘,在其著名的五大景点中,有一个就叫“荷塘月色”!学生们去那里玩儿了一天,沿途看到数不清的路牌上都写着“塘”字,你说他们怎么会不去查查词典呢?那么你猜词典是怎么解释的呢?

没错,《现代汉语词典》对“池”的解释是:池,池塘。对“塘”的解释是:塘,水池。

哎呀,这个该死的词典,这个该死的三圣乡!

废话说完了,我还是没想出来二者的区别,必须要再争取一点时间。

“大家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那我们就来看看,水池和水塘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一边说一边背过身去把这两个词写在黑板上,因为有经验的老师说过,板书也是一个为自己争取时间的好办法。

必须承认,要是还想不出来的话,我已经打算投降了,直接告诉学生我也不知道两个词的区别。当然这是下策,有损威信,因为在很多学生看来,老师应该是无所不知的。

好在那天运气好!在我把“池”和“塘”两个字在黑板上写完时,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

“嗯,水池和水塘有什么不同呢?你们看着两个字,‘池’的左边是三点水,而‘塘’的左边是个‘土’,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们好像已经有点明白了,都盯着我,等我做最后的确认。

我又望向张老师,她也看着我,还是面无表情。

“对了!‘塘’的左边是‘土’,‘池’的左边是水,所以‘池’和‘塘’虽然都是有水的地方,但是‘池’强调的是‘有水’,而‘塘’强调的是‘有土’。因此有水的pool/pond都可以叫‘池’,但是如果要叫‘塘’的话,水下面应该要有‘土’,明白了吗?”

大部分学生表示理解了。我找到了灵感,继续问:

“所以swimmingpool只能叫‘游泳池’,不能叫‘游泳塘’,为啥?”

因为swimmingpool下面没土啊。”学生也开始进入状态了。

“对了,那应该叫‘鱼池’还是‘鱼塘’呢?”

“都可以啊,不过‘鱼塘’下面必须是‘土’,对吧老师?”

“对了,那你洗澡用的是‘浴池’还是‘浴塘’啊?”

当然是‘浴池’,我可不会在土里洗澡啊老师!

我长出了一口气。

05

下课后张老师留下来和我交换意见,我向她请教我对“池”“塘”的解释是否正确,她说: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

我当时特别高兴,因为没在学生面前丢脸,因为受到了张老师的肯定。后来在培训学院的兼职老师时,我还有一两次提到这件事,表扬了一下自己的“急智”,当然也是为了告诉他们备课要尽量做到全面

这大概是10年前的事情了。本来已经忘了,看到“头条”上的这篇文章,又勾起了回忆。文章的评论区里,大家不同意“圆池方塘”这种老旧的说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比如有人试图用面积大小来区分“池”和“塘”有人试图从是否人工修造的角度来区分,不过我觉得,如果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说,这些说法都不如我想到的“有水为池,水下有土为塘”。因为到底多大算“池”,多大算“塘”,不能定量,学习者依然无法掌握。人工既可以修“池”,也可以修“塘”,因此也很难据此把二者划分开。而“有水为池,水下有土为塘”的说法,不但有助于学习者迅速记住两个字的写法,也能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二者的适用范围。

水池放水和抽水(水池与水塘)(3)

06

故事讲完,有一些感慨。一是想到,对汉语母语者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的重点真的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学汉语时根本不需要专门去学“池”和“塘”有啥区别,即使大部分人无法准确说明二者的不同,可是在运用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用错。但对外国人来说,这竟然就成了一个难点。二是汉语真的是奇妙无比的语言,它在给我们留下谜题的同时,又总是悄悄给我们留下通关的密码。这些密码藏在字义里,藏在构词理据里,藏在成词结构里,藏在发音里,也有的像“池”“塘”一样,藏在偏旁部首里。发现这些密码,你就发现了打开汉语密室的金钥匙。第三,张清源老师已经仙逝,写这篇文章时她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眼前。张老师是我汉语研习的领路人之一,用这篇短文向她致敬[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