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将此文,献给
(萱萱∪理工生∪翠花∪数理姜辣蒜)
数理姜辣蒜于湘大,2021.05.21
测试楼前风吹雨
画眉塘里我唱歌
人生喜郁终须散
交并差补自离和
一. 引子最近睡不好,上床好久都不能入睡,搞本《数学分析》来床头催眠。
第一页,集合。
集合,集合,旧恨上心头。
九四年新进高一,云里雾里。定义都知道,结论也能记得,抛开韦恩图,推理很是个绕。而后,单元测验不及格。
全班仅有的两个不及格,我荣居其一。另外一位是邻村的,我曾经的小学同班同学兼当时的高中同班同学。要知道,他是当初小升初到涟源一中再本部初中保送升的高中;而我是放弃中专(94年那会中专还很是个香饽饽)进的涟源一中!
彼时彼刻,难兄难弟,执手双双,四目相对,或嚎或啕,且凝且咽,自信尊严,灰飞烟灭。
后来跌跌撞撞进了湘潭大学学化学。也曾高数一枝独秀。但姜辣蒜自己知道,数学于我,依旧是一杯离心而成的澄清溶液,浑浊随时复发。集合就是其中尘埃,大大一颗。
物换星移廿六秋,眼花鬓白点新烛,催眠初衷浑不计,誓把这颗溶今时。
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夫子原则,当然不能只我个人把它弄通透,应该必须舍我其谁地创立集合九阴白骨爪:让所有新手迅速掌握、应用集合;让所有的老手在时隔多年需要重新捡起它的时候,稍一过目,了然于胸。
找七寸。
集合麻烦,根本原因在于交并补很绕。不直观,不亲民。尽管韦恩图用来验证、理解,那是效果杠杠,但用来推导证明,你让只凭计算算出安培定理的安培、一统电磁江湖的麦克斯韦、高斯、欧拉等往圣先贤情何以堪?
更何况,四个以上的集合,你构筑个韦恩图,试试看。
韦恩图别指望了,还有啥招?
当然有,国际惯例,放大招之前,先要准备准备。
二. 准备工作1. 现有的关于集合的定义、概念和运算规则1交(),并(),补(,),空集(),子集(,),全集(),属于(),韦恩图,一笔带过。
2. 引入新概念相离,相重,和集
(1) 相离:若, 称与相离,简称相离。
(2) 相重:相重与相离刚好相反,若,则称与相重,简称相重。
(3) 和集:由彼此相离的多个集合相并而成的一个集合,称这个表达式构成一个和集,简称为和。显然和集是并集的特别款(还可能是爆款哦)。这一概念将会带来理解、表述上的方便。
3. 新用旧运算符重新审视并启用减运算符,,在运算过程中取代相对补集,即。
4. 引入新运算符新引入加运算符,记作,在运算中代替并集,继承的交换律,即:
5. 定义运算符的优先级级别上式左边的括号是可以去掉的,用它,则隐含了运算优先级规则,即并高于加。四个运算符的优先级定义为:
万事俱备,待我集合。
三. 我的集合世界不骑白马,不驾祥云,就是交、加、减三样法宝,用运算能力取代逻辑能力,收服已有性质、定理和应用,更加轻松,还能多收服那么一丢丢。
请闻我详。
实数运算表达式中,各项带符号自由移动不影响运算的最终结果,故其运算过程具有很多用来简化运算的技巧。这个运算大家都玩几十年了,什么交换律结合律一堆规则,相信大家熟悉到了骨髓。如果集合也可以用加减研究运算,那不是直观了当,爽翻天?
然而,若各表示的是集合,运算表达式相应地成了集合运算,其中不能随意移项,移项通常情况下会改变运算结果。
通常通常,有没有峰回路转苦尽甘来的异常?
有,若彼此相离,则集合运算表达式中的后三项可以自由移动。眉毛胡子,你爱先抓谁就先抓谁,你爱先画谁就先画谁,随你任性。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此一特例,有交加减这三个运算符,足以干翻集合。
1. 天生属性(1) 无为有处有还无:若有,恒有
(2) 并二成三和两个集合的并集,总可以分解、构造成一个包括它们的交集在内的三个相离集合的和集,即
其中
证明:
原命题得证。
2. 交减变换律证明:
故原等式成立。
特别的,取,则有,将交与减联系了起来。
这里借用了布尔代数的成果用描述法证明。尽量少用,后面会再用一次。
3. 最终决定律:若,则
。
该性质也可分解为以下四个:
这个东东很直观,好理解,我这里只以
为例证明。
证明:
原命题得证。
4. 减法分配律证明:
而
故原命题成立。
显然,上述性质的拓展:也成立。
5. 相离集合的性质运算次序自由律:若运算式中, n个集合彼此相离,那么任意集合(取1至n),都可以带其前面运算符在后任意移动而不改变运算结果。
可以这么阐述下这个命题,一伙人,一个靶,有打靶的,还有修靶的,规定每个人打和修只能二选一,打或修的位置都定死,彼此位置不重叠,那么,谁先谁后对结果有影响吗?当然没有。
这种感性模型只能帮助理解,证明还得另谋出路。
有三种情况。
(1) 首先是连加。加法继承了并的交换律,不仅后面的n项,前面的集合都可以参与移项。即便彼此相重,命题也成立。
(2) 再看连减。如此,借助的逻辑运算,用差的定义,将连减转化成减去一个和集。而和集内元素满足交换律可以任意移项,故原命题得证。这个变换与代数里的连减一样,爽歪歪,很好用。
这里彼此相重也成立。
(3) 复杂一点,加减交错。(A) 先证明三个集合的简单情况。即证明:
而相离,即,上式右边
故三个集合的情况下原命题成立
(B) 利用(A)来证明多个集合的情况原命题等价于:运算式中任意互换位置不影响集合表达式的运算结果。
因为公式过长,网页编辑公式不便,这里不详细推导,简要提一句:将带符号的项通过次往前移项到后面,再将带符号的通过次往后移项移到后面,就能实现。
至此,相离集合移动自由的这一性质,得到充分论证。
6. 差交变形证明:
故原命题得证。
令,上述命题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7. 差并变形:我们来看看两个差相加的情况,即的情况。
令、
则
(1) 若,原式特别的,若,则有,前度刘郎今又来。
(2) 若与相离,且相离,原式四. 解题举例2某班有 36 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探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已知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6、15和13人,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小组的有 6 人,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 4 人,那么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共有多少人?
由题意,已知:全班同学总人数;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的人数分别为、、;同时参加数学物理的、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同时参加数理化三科的。未知:一门都未参加的人数为。
求: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人数。
1. 解法一:画韦恩图:
学生参与课外探究小组人员分布韦恩图
由图有:
其中的指人数,下标是指数学,下标是指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探究小组。其余类推。
解上式得
当有给定值时,此解法很便捷。
2. 解法二:设班级全体同学为集合,凡报了数、理、化同学分别构成的集合、和,报数理两门、数化两门和理化两门的学生分别构成集合、和人,报了数理化三门的人构成集合,一门都没报的为。显然上述集合只有与其它集合一定相离。其它非空集合彼此之间相重。
再设只报了一门数学而未报其他课程的的学生构成,只报物理的为、只报化学的为;报了且只报数理两门的学生构成集合为、数化两门的构成集合、理化两门的构成集合。这些集合与、构成了彼此相离的一组集合。解题过程中不再说明。
解题的思路是,以表述该集合的人数(如是指集合的学生人数),依照和集的形式构造代数方程,再联立方程求解。
解:
联立(1)(2)(3)得
同理:
而
联立(4)(5)(6)(7)
又由(4)
由(2)
由(3)
联立(9)(10)(11)
同理:
联立(8)(12)(13)(14)解得
显然,只能取0或1,代入数据,相应的,只能取8或9。
答: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这两门课程的同学有8人或者9人。
这道题姜辣蒜用了两种解法。前一种简洁,是目前教学中大家追求的(重技巧而不重思想,深痛之),但其本质上是代数解法,再则集合数目超过4个时,韦恩图无能为力。第二种解法是借助集合运算转化成和集的形式后,再转化为代数方程,虽然求解过程较长,但逻辑更严谨,思路也清晰,求解方法具有普遍性。只是因为网络公式编辑限制了公式长短,进而导致推导表述不简洁,很遗憾。前面采用描述法论证部分性质的时候,表述不规范,也是这个原因。
总之,数学不是数术,如果能悟到这一点,您对数学的理解,算入门了。
五. 小结1. 以为虎、以和为左右翼,利用相离集合和内自由移动的性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实现现有集合性质的推导和拓展,体现了该运算体系的可行性、全面性和深入性。2. 运算形式与代数加减运算相似,亲切直观,便于理解,便于知识的传播,尤其便于教学;便于应用。3. 用减法代替补集,解放了集合的上下标,为描述、论证集合问题提供了便利。六. 参考文献1. 《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陈纪修,於崇华,金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12月4日第4次印刷2. 《高中生“集合知识”学习困难及教学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p65,寻焕儒,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