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原唱全文(朝阳沟作者)(1)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豫剧作品,《朝阳沟》可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这部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戏剧佳作,扎根于中原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无一不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依稀记得,少时每每到了农忙时节,年纪最小的我,因家中哥哥姐姐年长许多,所以地里的农活总是插不上手。偶尔心血来潮到田间地头做个小帮手,也总是笨手笨脚帮倒忙,为此屡屡遭到哥哥姐姐们的调侃,“哎呀,我们家的‘王银环’下乡了!”特殊的年代,别样的宠爱。在热火朝天的收获季节,田地之间时常会留下我们一大家子的欢声笑语。

现如今细想,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时期,但凡在农田劳作方面不足的女性,通常会被坊间百姓幽默诙谐的称为“银环”作派。这一名号犹如从远古时代的夏日田野中吹来的晚风,散发着淳朴的生活气息,也在观众心中镌刻下经久不衰的戏剧名篇。

“王银环”何许人也?作为一个河南人,恐怕是无人不知。或许是因为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上小学时我就似懂非懂的听说过,城市姑娘银环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与栓保相约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立志扎根农村生活一百年的爱情故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为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和决心,曾经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人。

豫剧《朝阳沟》唱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颇具浓厚的地方特色。“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这些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段及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国庆长假期间,我们受朋友之约,有幸来到位于登封大冶镇的“朝阳沟”村参观游览,天公不作美,原本要计划观看的《朝阳沟再现》的大型演出,因受疫情影响演出取消。我们一行人只参观了“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杨兰春文化园、登封朝阳沟文化园、银环亭、银环栓宝池、朝阳沟水库等诸多景点。

昔日的朝阳沟七道八梁都是沟,十年九旱靠救济,贫困又落后。如今的朝阳沟,改革开放竞风流,条条大道变通途,党的“三农”政策好,乡亲走上了致富路,家家盖起了新楼房。这里的一切宛如杨老先生的剧本《朝阳沟》的景象再现。尤其是广场正西的朝阳沟大舞台,红彤彤的“朝阳沟”三个大字赫然入目,此时此刻似乎豫剧《朝阳沟》正在缓缓地拉开序幕,轻快明朗的器乐伴奏就在耳边响起,主角人物银环、栓宝即将登场亮相。此时此刻,望着这诺大空旷的舞台,我不由得心潮澎湃。在朋友们的起哄怂恿下,我和老王欢喜若狂地站在舞台中央,比葫芦画瓢即兴表演了一出《朝阳沟》经典选段,也算圆了儿时的一个梦,名副其实地做了一回“王银环”。

在极强的代入感下,我仿佛身处剧情之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银环下乡时“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的情景。在这里,我们似乎也成了朝阳沟的一员,它以独特的气质与浓郁的文化气息,像一颗藏匿于山中的明珠,璀璨夺目。在这里,我又找回了牙牙学语的儿时光阴。美丽的山村、熟悉的脸庞、丰收的情景,不禁让人思如潮涌、浮想联翩。

“朝阳沟,朝阳沟,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听着熟悉的豫剧旋律,忽然从中发觉出了特别的腔调。儿时听豫剧总是觉得太啰嗦,一句话吱吱呀呀唱个没完,偶尔听也只是挑挑选选喜欢的段子,没有感悟可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而今再欣赏旧时唱腔,更为其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朝阳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宣传和号召意义。《朝阳沟》不仅剧本写的好、曲调谱的好、演员演的好,乃至在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几十年间,都能适应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价值。那时的人民虽然生活并不富足,却又乐观积极向上。最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身上昂扬的斗志和激情。

新时代新征程,新明天新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小康在前头。现在的朝阳沟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而这一群可爱的父老乡亲,正是新时代下实干笃行的河南人民的缩影。他们热情、淳朴、善良、敢说敢当,敢爱敢恨,在中原沃土上谱写着奋斗的新篇章。

临别之际,多希望“人也留来地也留”,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王银环”,让豫剧经典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让这里的特色农产品和河南豫剧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朝阳沟原唱全文(朝阳沟作者)(2)

作者简介:张小芳,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供职于济源北斗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张小芳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