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普# #军情战略# #武器装备#

近年来,得益于高效的大规模制造带来的价格降低,步兵单兵防护系统在各国军队甚至非国家武装部队中日益普及。这使我们处于一场革命的边缘。这场革命要么会增强步兵弹药的威力,要么会推动步兵武器采用更大的口径。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刺激防护措施的发展,迫使开发新材料或辅助机械(例如外骨骼),或者可能两者同时开发,从而让“矛与盾”这一永恒的对抗话题在新世纪继续持续下去。今天,稀星天外就想和大家聊一下步兵单兵防护的演进与发展。


现代的“矛盾”之争起源于一场当时除了军工界并没有多少人关注的革命:1882年法国人保罗·维耶(Paul Vielle)发明了第一种实用化的无烟火药(尽管最终的完善要到1884年才完成);同年,瑞士人爱德华·亚历山大·鲁宾(Eduard Alexander Rubin)发明了全金属被甲子弹。它们对于步兵的战斗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因为:

在这场革命之前,步兵交战还是“排队枪毙”式的,即步兵排好整齐的横队向前迈进,到达离敌方很近的地方举枪齐射,当然前提是整个队列在行进过程中遭受的伤亡没有达到令其崩溃的地步。当前述步兵武器领域的革命与由速射后装炮和碰炸引信带来的炮兵革命相结合,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在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各步兵营也许仍然能够在空旷地带行军直到他们相互面对面发生交战。半个世纪后的一战战场,一旦步兵离开他们的战壕和防御工事,他们的生命就会被由机枪子弹和炮弹碎片组成的“死神镰刀”所收割。尽管军方高层在之前的殖民地冲突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武器的影响,但只有血流成河才能让他们牢记这些教训。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

这张反映了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的绘画作品反映了当时陆军线性列队的“排队枪毙”战术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机枪组在索姆河战役中成为了收割英军生命的“死神镰刀”。

个人防护的初步尝试

这些教训几乎从一开始就对步兵装备产生了变化。鉴于大量士兵因为头部被弹片击中而引起伤亡,英国和法国都各自紧急装备了布罗迪(Brodie)亚德里安(Adrian)头盔。这一基本的头部防护概念在随后的70年中一直得到使用,因为它在可接受的重量下为步兵的头部提供了钢铁防护。对于炮弹碎片而言,这已经足够了,因为碎片的不规则形状会导致速度迅速下降,以至于只有0.7毫米厚的布罗迪头盔也能在一定距离上挡住速度较慢的炮弹碎片。但是,即使在很远的距离上,这些头盔也无法抵御步枪子弹

借助当时的技术,步枪子弹是有可能被挡住的。例如,7毫米厚的钢材足以不被7.92x57毫米毛瑟SS子弹穿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战壕装甲Sappenpanzer的使用者证明,这种重型装甲所带来的负荷增加和迟缓运动等不利影响远远超过其所带来的防护。因此,它只能够被用于诸如监视哨,机枪手等位置固定不需要快速运动的士兵使用。即使如此,这些笨重的个人装甲仍不足以充分保护使用者免受步枪子弹的伤害。

毫无疑问,最极端的情况是布鲁斯特(Brewster)单兵防护服,一种可以罩住步兵整个头部、脸部和躯干的硬式装甲设计。尽管它可以承受住普通铅芯步枪弹的射击(不能防穿甲弹),但问题出在压在步兵肩头的18公斤重量上。从留存的照片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既利用了钢铁质量又利用了板甲角度的设计。但是这种极端设计使使用者不能以卧姿射击或低姿匍匐前进。除了缓慢而步履蹒跚的迈向目标,使用者不能做任何其他动作。除了正前方,他难以看到周围。稀星天外认为穿戴者的听觉也会受到严重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步兵个人防护模式也得到了确认——头盔作为在大战期间吸取的血的教训被保留下来,成为现代军队的标准装备。在很多情况下,保护步兵的头部不受弹片甚至手枪子弹的伤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为换取其防护利益而付出的重量代价很小。但是,大多数参战国并未在躯干装甲方面有所发展,甚至对于监视哨和机枪手这样的特殊角色也没有加以考虑。

应当指出,解决作战人员防护持久矛盾的重点被放在了坦克的使用上。坦克由内燃机与履带(或多个轮子)一起为乘员组提供足够的载荷和机动能力,以装甲保护其免受子弹和炮弹碎片的打击。尽管步兵装甲运输仍需要数十年才能成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坦克可以使步兵不再直面敌方火力。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以作为移动堡垒,在为步兵提供非常全面保护的同时,又不令其丧失机动性。

坦克所提供的保护是单兵装甲设计所无法企及的,也比其他方案更多的顾及步兵的机动性和负荷。当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进行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当时最为有效的杀伤武器——炮弹碎片,穿着一定程度的防护装备可以减少3/4的伤亡人数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3)

英国陆军的布罗迪头盔的钢铁部分只有0.7毫米厚但足以抵挡住大部分炮弹碎片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4)

法国陆军在1915年开始使用的亚德里安头盔是第一种现代钢制头盔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5)

穿着Sappenpanzer的德国士兵,这种重型装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其所带来的防护好处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6)

布鲁斯特博士发明的单兵防弹服有18公斤重,基本无法使用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7)

坦克作为移动堡垒,可以为步兵提供非常全面保护,同时又不令其丧失机动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大战中,一些参战国将个人装甲用于新的用途。其中,最著名的“装甲”战士可能是苏联红军的战斗工兵。如果他们穿戴了Sn-42装甲,他们的躯干会受到合理的保护,以抵御9x19毫米手枪弹和手榴弹破片。这在像斯大林格勒这样需要逐屋逐区争夺的巷战中非常适合。另一个属于少数配备个人装甲的兵种是轰炸机机组乘员。他们配备了防弹衣,目的是避免遭到重型高射炮弹破片的伤害。人们重新学习了用鲜血换来的教训,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先尝试在个人防护系统中用新材料代替钢铁

个人防护系统的发展需要被放在整个单兵装备的环境下进行考量。后者反映了各个时代步兵学说和文化。实际上,它始终包括了理性和象征性两部分,与单兵装备的决策者眼中步兵的价值有关。例如,考虑一下公元3世纪中期昂贵而精良的罗马板条甲(lorica segmentata)及其变体意味着什么:除了在当时作战方式下在防护和机动性之间取得平衡这一主要原因外。它还体现了罗马军团作为罗马帝国基石的核心价值——与后来的“炮灰”相去甚远,在很多世纪里,罗马军团对于帝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制造精良的罗马板条甲及其高昂的成本反映了帝国与军团及其使命之间的忠实契约。因此,在二十世纪,单兵防护是与其他因素一起考虑的,而非绝对优先于其他装备的这一事实表明人们认为这些数以百万计应征入伍的步兵作为公民或受过训练战士的价值还不足以让我们将其基本防护放在优先地位,并优先于实现其职能所需的其他方面

个人保护最初与要员保护有关。例如,1906年,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及其新娘维多利亚·尤金尼亚(Victoria Eugenia)在其婚礼当天由于遮盖在马车上的防弹织物而从马图·莫拉尔(Mateo Morral)的炸弹袭击中幸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使用大量高级丝绸制成、异常昂贵的“防弹”织物有些名不符实,它挡住的是炸弹弹片而不是子弹。另外,由于其高昂的价格,也意味着它只能用于要员保护,而不适用于普通士兵。这就像电梯等设备虽然发明很早,但直到20世纪中期才得到普及一样。同时,这种个人防护又因为术语“防弹”而变得复杂。实际上,个人防护在历史上曾过分强调防御子弹,因此未对弹片的防护进行评估。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8)

二战期间穿着Sn42防护服的苏联红军战斗工兵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9)

穿着“高射炮夹克(Flak Jacket)”的美军轰炸机机枪手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0)

罗马军团士兵板条甲的复制品,罗马板条甲使用了两种材料:内部较柔软的铁和外部较硬的钢。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1)

无政府主义者马图·莫拉尔在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婚礼上投掷炸弹造成24人死亡,100人受伤。

现代复合防护材料的出现

美国在二战末期的冲绳战役中进行了一种新防护材料的实验性试验,为现代防护系统设定了发展方向。实验发现使用多伦(Doron)玻璃纤维层压板替换钢铁,将可以在一定距离处用比后者轻得多的防护来抵御弹片。例如,在1953年发表的一篇有关轻型个人防护的文章中,就描述了在朝鲜战争中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轶事:

来自密苏里州枫木市(Maplewood)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李·沃德(Lee Ward)说,防弹衣是“必不可少”的。在一次巡逻中,敌方迫击炮弹在离他三米多的地方爆炸。但他的背心拦住了大约五块炮弹破片,使他除了受了点瘀伤外,毫发无伤。在另一次袭击中,同一巡逻队的另一个士兵的防弹衣拦住了六枚“波波沙”冲锋枪的子弹。

稀星天外认为这些轶事很可能是有选择性的,甚至被夸大了,但它们并不是完全无中生有。新的保护措施至少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很轻松地减轻之前会出现的严重伤害:很容易累及重要器官或大血管的躯干穿透伤。新的复合材料防护系统实际上采用了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设计理念——使用多层不同特性的材料协同作用而不是一整块同质材料打制的装甲来增加防护力。鉴于美军实验的结果出奇的好,似乎只要资金到位就可以立即启动新型防护系统的大规模生产,但这并没有立即发生。

步兵乃至整个军队的装备发展面临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和平时期冗长和复杂的评估流程。很明显,通过战争(特别是正在进行或者刚结束的战争)可以获得和平时期难以获得的重大教训。各种作战概念和军事学说在战争中会受到考验,需求会非常明确。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只有那些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需求,才会在和平时期被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证明,采用无烟发射药,被甲弹头,口径大于7毫米,枪口能量大于3000焦耳超出了当时步兵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现单兵武器的重要性似乎在以大炮、坦克和机枪为主的战场上大大降低了。一个被广为接受的观点:步枪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枪口能量,并使用更可控的弹药。

那么是否有必要采纳这些由革命性材料引入的新防护装备呢?这个问题最好不用问那些参加巡逻的步兵。就算他给出了答案,也不是那个做出决定的人。鉴于世界上最有钱的军队采纳这些装备所花的时间,显然其必要性在军队高层看来并不重要。在先前提到的那篇文章中也写到:

缝制进标准作战夹克的多伦防护板在1944年冲绳战役的最后阶段首次使用。当时美国海军建议购买30万件带多伦防护板的作战服用于可能的日本本土登陆作战。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新防弹衣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

1953年,文章作者认为此错误将被纠正:

军方和工业界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极大的回报,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防弹衣会使我们的许多士兵安然无恙地回家,而不是被列入阵亡名单。截至本文截稿时,已有大约80000至90000件带多伦防护板的作战服被用于朝鲜战场。

事实并非如此。 在众多现在看来无法成立的理由中,最大的反对意见是:

诸如M-1951之类带多伦板的防护装备无法抵御高速子弹(7.62x54R以及之后的7.62x39毫米M43“苏联弹”)甚至炮弹破片。(注:后者只有在距离爆炸点很近的距离才会发生。)因此,这些防弹衣并不适合大面积推广。

上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问题是,能完全抵御冲锋枪子弹的防弹衣重量是不可接受的。在前述单兵装备的范畴内,防护装备的重量受到了其余装备重量以及装备的总体允许重量的双重限制。尽管如此,对于某些兵种和任务而言,上世纪60年代的个人防护装备的价值仍然十分重要。这足以为他们提供了抵御爆炸破片的合理保护,避免和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2)

朝鲜战争中,穿M1951防弹背心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3)

海军陆战队员穿戴使用“多伦”玻璃纤维多层插板的M1951防弹背心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4)

M1952防弹夹克

凯夫拉和美国国家司法研究院

然而,材料科学并没有停止发展,最终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材料中的第一个:凯夫拉(Kevlar)凯夫拉纤维的技术参数明显优于钢(相同重量下的断裂强度几乎是钢的十倍),因此可以在重量受限的情况下,提供可以抵御手枪或冲锋枪子弹的防护能力。 这样的保护措施不仅在战争环境中有用,而且在和平环境中,尤其是强制泛滥、街头暴力日益增加的美国,也很有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司法部下属美国国家司法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NIJ)制定了一项调查,以评估个人防护设备是否可以被警察日常使用。最重要的是凯夫拉能否提供这种级别的保护。这项调查最终为制定衡量单兵防护能力的事实标准,NIJ等级I、IIA、II、IIIA、III和IV,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纯军用级别(NIJ等级III和IV)尚无法实现。NIJ等级III要求能够抵御苏联7.62x39毫米M43子弹和北约7.62x51毫米非穿甲子弹的射击。这一问题随着本世纪NIJ等级IV防护的白菜化而被解决。后者要求能够具有防护.30-06穿甲弹的能力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材料工程进步和防护装备概念的发展。后者是在性能卓越的凯夫拉及其后来的柔性纤维基础上,添加由已知材料(例如碳化硼或碳化硅等陶瓷化合物)构成的新一代高硬度插入式防护板,以产生极高的防弹能力。如果说,步兵躯干受到凯夫拉的保护比警察晚很多。直到80年代初,美军才采用了包括头盔和防弹衣组合的“地面部队人员装甲系统(PASGT)”。那么在不到10年时间里,“拦截器人体装甲(IBA)”就被广泛应用。这是一种模块化系统,旨在不仅保护躯干,而且还部分保护腹股沟和肩膀,并且从一开始就考虑集成小型武器防护插入(SAPI)板,以使穿着者在被小口径突击步枪子弹命中时,不会导致严重伤害。无法使用SAPI板的PASGT被迅速替换,因为一旦证明步兵可以抵御突击步枪子弹,就没有必要选择其他防护系统了这么做了。

SAPI概念的一个有趣变型是由“巅峰装甲(Pinnacle Armor)”公司提出的“龙皮(Dragon Skin)”。龙皮不是由非常有限的一组陶瓷插板组成,而是由几十个重叠的板块组成,就像罗马骑兵的鳞片甲。这种设计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兼具碳化硅陶瓷插件的防护力和灵便性。然而,插片连接处如何抵抗高速物体冲击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5)

美国杜邦公司凯夫拉材料的发明者斯蒂芬妮·克沃瑞克(Stephanie Kwolek)女士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6)

PASGT的头盔和防弹背心组合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7)

罗马骑兵的鳞片甲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8)

巅峰装甲公司的“龙皮”装甲采用了几十块小插片来取代大防护板,期望增加机动性和穿戴舒适性

现代个人防护系统

现代个人装甲(首先是IBA,后来的游骑兵防弹衣,现在又将转成“士兵防护系统”)引入了某些权衡。首先,它们会在躯干,锁骨等部位形成厘米级别厚度的保护层。这意味着对匍匐前进的能力有某些限制。最重要的是,如果需要保持瞄准具与眼睛的正确距离,需要缩短枪支的长度。这导致那些枪托长度可以调整的步枪有了更大的价值。M-16及其衍生版本和民用AR-15系列步枪是最早能够适应IBA及其后续或替代产品的突击步枪。单兵防护系统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引入IBA之后的突击步枪设计中,可调节长度的枪托至少与它是否可折叠一样重要。另外,对于无托步枪设计存在另一个问题。从概念上讲,无托步枪的长度是不可调节的,一些制造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瞄准具的位置后移。但是如果使用导轨接口系统(RIS)接口的话,则可能无法完全保证步枪能够归零。

刚性陶瓷装甲一个非常有趣的扩展和变型是移动式防弹掩体。它由以色列人首先使用,已经挽救了许多生命。自上世纪末以来,不同的制造商已经完善了一系列此类产品,从进入交火地区的民用防护罩,到可以抵御任何单兵武器火力,以保护射手甚至平民的更坚固耐用的型号。该概念最初旨在为巷战中的射手提供掩体,但这一概念已经衍生到了防弹背包。

在这十年中,IBA在其外部组件(外部战术背心已被其改进版本取代)和内部组件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改进型外部战术背心(IOTV)在模块性(增加了对颈部和上臂的保护,保持了对原有腹股沟保护器的兼容性,以保护股骨最脆弱的部位)方面以及与新的增强型小型武器防护插板(ESAPI)兼容性方面都得到了改进。ESAPI插片是最早达到NIJ等级IV防护标准的插片,这表明它可以抵御.30-06穿甲弹的射击,即插入件必须能够承受该能量水平和穿透能力至少3次连续命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插片内侧还放置了一层性能超过凯夫拉50%的Spectra材料,以防止陶瓷防弹板背面崩落或有子弹碎片穿透防弹板。ESAPI插板唯一的问题是其价格比SAPI插板高得多。

尽管成本是个大问题,但当我们谈及的是一种能让士兵抵御枪口动能3500焦耳以上穿甲弹的防护装备,这点金钱就不足一提了。毫无疑问,如果抱着我们之前的想法,单兵防护系统需要和其他单兵装备关联起来统一考虑——除了重量还包括预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今的单兵防护系统不会被任何一支一战时期军队所接受。这不光是出于道德的原因,更因为当时的步兵不像现代步兵那样是需要投入大量培训资源长时间打造的少数精锐战士。

士兵防护系统(SPS)是单兵装甲发展的下一步。必须假设,NIJ等级IV足以满足可预见的威胁,通过使用新材料减轻套件的重量的同时,使步兵对小口径武器和炮弹碎片的保护达到同等水平甚至有所提高。对于重要的躯干部分,目前使用的ESAPI和XSAPI插片都会保留。根据新世纪作战经验的教训,SPS通过减小防护面积牺牲某些部位的防护,以换取重量减轻和机动性的增加。新的模块化可扩展背心(MSV)概念,可以为将防护力放在机动敏捷性之前的战士提供模块化的扩展能力,以覆盖更多的身体区域。目前有一种稀星天外并不认同的趋势就是特种部队的装备引领了整个步兵装备的潮流。特种部队装备什么,普通部队也随之推广。而减少单兵防护能力以获取更大的机动性,正是特种部队发起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涉及头盔的讨论,因为它有自己的历史演变。只有一个例外——面部和下巴的保护。事实上,除了某些例外,例如苏联为其阿尔法和信号旗(Vympel)部队购买并仿制了的瑞士PSH-77钛合金头盔,步兵的面部和下巴在战斗中没有受到任何保护。这一趋势将会继续下去。尽管人体工程学原因可以部分证明其合理性,但是即使是弹片,而不是小口径武器,击中面部或下巴仍然非常危险,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永久性影响。芬兰著名狙击手西摩·海耶(Simo Hayha)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尽管是否为前线步兵佩戴面部防护装置仍有待讨论(至少特种部队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但这一需求对于像警卫、暴露在外的车辆武器操作员、直升机机枪手等不需要太多移动,而又比其他步兵更易受到攻击的人员,似乎更为现实和重要。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适用于现代头盔的面罩还是复合材料制成的下巴保护装置,这些不会增加太多的重量,但可以使佩戴者免受严重伤害的防护措施尚未得到普及

然而,参考其他装备的使用,这一趋势可能最终会发生变化。举个例子,尽管手套或护膝在日常作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直到本世纪初,都未在普通步兵装备中广泛使用。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普通步兵追随特种部队开始使用它们。由于成本不高,少数人在一开始自掏腰包购买这些装备。最后,因为优点是如此明显,它们被推广开来,成为制式装备。毕竟,如果在其他存在伤害危险的场合,工作手套已经被广泛使用,那步兵为什么不能用呢?面罩也许会遵循相同的机制。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19)

枪托可以调整的AR-15民用步枪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0)

可移动的防弹盾牌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1)

穿着替换IBA的依然适配腹股沟保护器的改进型外部战术背心的美国陆军士兵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2)

美国海军陆战队用于替换IBA的模块化可扩展防弹背心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3)

瑞士TIG公司的钛合金PSH-77头盔是为数不多的具有面部防护的头盔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4)

神奇的芬兰狙击手西摩·海耶在苏芬战争中击毙了超过500名入侵的苏军士兵,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自己的左下颌。

俄罗斯

现在让我们离开西方领域或美国产品,来看看苏联以及现在俄罗斯的装备。稀星天外之前已经提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钢制工兵装甲。在这里应该补

充一下,后来苏联人将某些位置改为钛板(利用俄国丰富的钛储藏量),然后又换为陶瓷材料。

6B5单兵装甲是苏联为其所有军种武装部队采用统一装甲的首次尝试。尽管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起步时间晚于西方部队,但他们还是利用了后发优势,参考了西方的经验教训,一开始就使用模块化产品(单保护躯干或保护扩展到躯干以外的身体其他区域),并在与凯夫拉类似的合成纤维防护罩中使用装甲插片(钛板或和西方类似的碳化硼)。最重的版本可以在100米的距离上抵挡住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子弹,甚至是7.62x54R非穿甲弹的射击。原则上,较重的版本685-11主要被用于特定时间和场合,例如突击作战。

6B5系列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98年。之后,6B23被使用了几年,其后继产品6B43和6B45型号目前正在采购中。有趣的是,6B23使用了钛甚至是钢制插片,尽管俄罗斯设计师已经清楚地知道陶瓷板防护效果更好。同样,在早期产品中胸板不仅有多块,而且具有不同的尺寸,现在它们已经和西方同类产品一样,被最终标准化成为一整块插片。

使用金属插片具有很大的优势,即它不会因为被击中几次后发生损坏,而不得不丢弃。但是,为了达到和碳化硼插片类似的防护力,必须显著增加钢插片的重量,而钛插片又因为制造困难而不易获得。今后几年,随着“战士(Ratnik)”未来步兵战斗系统的服役,俄罗斯武装部队在步兵战斗力方面将取得重大飞跃。从现有的公开信息可知,至少在单兵防御方面会有巨大进步。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5)

俄罗斯的6B5身体装甲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6)

俄罗斯的6B23防护系统使用了大量金属插片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7)

俄罗斯最新的“士兵”未来步兵战斗系统

现在和未来革命

可以预见,由西方国家率先采用的个人防护装甲将扩大到与之有潜在冲突的其他国家。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陶瓷装甲插片已经从千金难买的要员保护物变成了随手可得的大白菜。任何愿意和能够付费的人都可以购买。叙利亚冲突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阿里巴巴上以几百美元的价格购买质量与SAPI相当的插片,然后在家中签收快递或自己到邮局去领取它。

这暗示着这样一种场景问题,即敌人可能在被5.56毫米步枪命中多次后,依然毫发无损地逃脱,即使是最近刚刚装备的M855A1穿甲弹甚至真正采用钨芯的穿甲弹也不能保证击穿这些防护装甲板。因此,西方国家在未来十年将发现,他们的步兵失去了很久以来在防弹装甲上所拥有的决定性优势。任何敌人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类似系统。

对此的反应是立竿见影、非常强烈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一开始,北约仓促启动了将7.62毫米恢复为其标准步兵武器口径的工作(ICSR计划,于2017年8月启动,并于当年秋天取消),很快他们就发现即使是7.62毫米EPR弹药(采用钢芯,而非钨芯)可能威力还不够。结果,一个针对单兵和班组武器解决方案的更加激进的新弹药计划加快了测试,目前已知的一些规格是弹重125/130克,枪口能量4800焦耳。和7.62毫米“北约弹”相比,其能量增加了50%以上,显然这是有些可怕而过分的能量,但这是不使用钨芯击穿ESAPI板所必需的。由于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仍然要解决新弹药的重量问题,以及在快速射击时的可控性问题,但北约还是毫不犹豫地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性能目标。

如我们所见,“矛盾”之争在过去40年间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来回震荡。我们已经从几十年前没有“盾”的状况,来到了一方面个人装甲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单兵武器枪口能量大大降低的年代。这个十年结束时的问题很明显:优势在盾牌的一方,这对步兵的生存有好处,但对他们的任务却很可怕。因此,各国都在设法尽可能地改善对步兵的防护,同时决定性地提高他们克服对手防御的能力。

除非发现新的材料组合能决定性地增加相同重量下的防护力,否则保护步兵免受未来更强的子弹袭击的唯一方法是增加装甲插片的厚度,从而也增加了重量。对于步兵承载重量已经达到无法接受的极限情况下(主要是由附加设备的重量,而不是进攻武器和防御装甲引起的),继续增加装甲重量显然是不可行的。唯一的出路是外骨骼的使用。

当然,我们的技术还不足以制造出类似星舰战队机甲一样的东西。我们缺乏足够密度的能量存储系统来驱动执行机构和伺服马达来移动数十公斤的东西。但是,一些公司已经开发了被动的,非机动的外骨骼,以支持战斗人员的机动系统以及适当增加的重量。第一个主动系统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达到足够的成熟度,以减少步兵的额外负担。在目前看来,它将为单兵装甲提供增长的空间,在当前和未来的威胁下保护步兵。

据推测,外骨骼在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纯粹的军事技术,从而恢复甚至增加先进国家常规力量相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非正规军之间的优势。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就此失去了打击前者的所有手段,但是它的确意味着前者将具有压倒性的选择余地。

另一个不太引人注目,效果也还不太明显的方案是机器骡子的使用。诸如MILREM THEMIS之类的产品将能够携带装备行军数小时之久。而直到现在,这些装备还只能压在步兵的背上。这将在一系列场景中让徒步步兵可以卸去非必要的附加装备,将负荷集中在进攻性要素,如更大威力武器或更多弹药,当然还有防御性要素(更多装甲)上。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8)

在下一个十年,发达国家很可能为其步兵配备液压驱动的实用型外骨骼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29)

根据目前的技术,外骨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士兵的负重能力,从而为个人防护系统的扩张留出空间

单兵防护装备系统(从一击即破到刀枪不入)(30)

MILREM THEMIS公司的机械骡子可以为步兵班驮载现在需要单兵背负的装备,可以让士兵轻装上阵

结论

结论是,我们可以用一个句子结尾:我们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矛盾”之争比过去几十年更加激烈。在今后几十年里,我们可能会借助新的防护材料(石墨烯?水凝胶?)、外骨骼和高度自主的机械骡子等的共同作用,来获得在步兵防护力和生存性方面的巨大进步。考虑到无人地面车辆的使用将大大增加步兵与其人类敌人之间的距离,也许我们下一代面临的陆上作战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