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怕的鬼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1)

神和祖先在其中是被祭祀和敬仰的,而鬼则是被嫌弃和鄙视的。跟鬼有关,自然听起来可怕。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从小听着老人讲的各种鬼故事长大的:中元节这天阴曹地府开门放鬼魂,所有的魑魅魍魉在鬼差的押解下,可在阳间活动一至数日,类似于监狱中的放风,一年只开一次鬼门。所以到了晚上要关门闭户,有不听话的小孩儿晚上跑出去,便会被骷髅鬼母挖了心肝云云。

配着这样的歌谣,

“七月半 开鬼门儿 鬼门开了 出鬼怪 鬼怪苦 卖豆腐 豆腐烂 摊鸡蛋 鸡蛋鸡蛋磕磕 里面坐个哥哥 哥哥出来上坟 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面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点灯 掉进河里回不来

七月半 打火镰儿 火镰花儿 卖甜瓜 甜瓜苦 卖豆腐 豆腐烂 摊鸡蛋 鸡蛋鸡蛋磕磕 里面坐个哥哥 哥哥出来接鬼 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面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串门 掉了脑袋回不来

七月半 送鬼魂儿 鬼魂送了 关鬼门 鬼门关 卖豆腐 豆腐烂 摊鸡蛋 鸡蛋鸡蛋磕磕 里面坐个哥哥 哥哥出来收尸 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面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喊魂 吊在树上回不来”

小孩子哪里懂什么道理,立时被吓得噤声谨言,风声鹤唳,听着外面风声,看什么都觉得鬼影憧憧。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2)

从此心里便种下了惧怕鬼神的种子。每逢初一十五的夜晚,城市街角十字路口,远远看到有人在烧纸钱,必定也是远远避开。

说到底,对死亡的恐惧常常影响了我们对“鬼”的看法。

/ 七月半

实际上更多时候,鬼并不可怕,鬼魂还有一个含义,那便是人的灵魂。《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中元鬼节,便是祭祀死者亡魂的节日,它甚至有个听起来很神秘的名字,七月半。

七月半 生死无界

闹热纷纷 孤魂野鬼吚

笑阮人生残梦

中元祭 白浪滚滚

路途遥远 孤魂野鬼吚

笑阮人生残梦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3)

中元节所祭祀的“鬼”,并不单纯指祖先亲人,也还包括孤魂野鬼们。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起于北魏。道士寇谦之杜撰了三元节神话,有一位叫陈子祷的人,与龙王三公主结为夫妇,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赐福、赦罪、解厄。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祖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4)

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与民间的鬼月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在地方进行自我发育。从此,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盛大民俗节日。

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民间不少地方仍保留了放河灯的习俗。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 人鬼情未了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5)

所谓“慎终追远,事死如生”,中国人虽厌鬼,但在民间仍有四大祭祀“鬼”的节日。

在传统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映在民俗上即是四大鬼节的出现: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次年三月三鬼节,再加上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诗经·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逐渐冷了,人们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农历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寒衣节在农历十月初一,已经进入寒冬时节,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6)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传说古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比较宽泛,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游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便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鬼节”前夕,人们都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

而四大“鬼”节,只有清明节在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是专门祭祀先祖的节日,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除此之外,清明节还发展出许多娱乐性的习俗,如踏青、折柳、放风筝等。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7)

西方同样有每年一度鬼门大开的节日,是为万圣节,每年阳历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夕。据说,公元前500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居民因为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那天夜晚来临时,人们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以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如今,已经万圣节已经变成一项夜晚的狂欢。

七月半鬼节遇鬼(七月半鬼乱串鬼节不怕鬼)(8)

可能,更多时候,鬼神的意义,大概便是“敬畏感”,是一种约束的意义,“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