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考研类话题】

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所谓考研,是指考后两者——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考好考不好和努力不努力,有关系也没关系。考上呢,将进入新的学习历程;没考上,或再考,或改辙——先工作,考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真正的宽慰,恰就在这里。当年确有句话叫做: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仅2017年,中国拥有小学生1亿人,中学生8千多万人,大学生2千多万人,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有200多万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有36万人。至于博士后的人数呢?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落实范畴。有为了北京户口而上博士后的,进京指标只给40周岁以内的人。

尽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并非单纯是指一辈子“只读圣贤书,不做平常事”;以3岁上幼儿园接受幼教算起,6岁到15岁接受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16岁到18岁全身心攻高考一一22岁,高校本科毕业,转而攻读硕士学位三年毕业,转而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毕业,按全日制计算一天不落在校学习获得博士学位整28岁。

考研前一天家长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父母对子女考研应给以怎样的意见和建议)(1)

按照一般统计甚至云计算大数据披露,攻读一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攻读一个学科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已28岁:工龄呢?博士算!仅三年!退休前的再三十年或三十多年,再选择另外一个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攻读,方可达到双硕士和双博士个人期待目标,尽管这种情况不多但也不是没有。

这里,需要重点说,所谓研究生,既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又有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既有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又有攻读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该说,将研究生帽子扣到硕士头上,还须知道博士也是学校学生学籍一分子。只有博士后具有单位工作岗位研究人员性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

仅以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申报为例,一般大多与大学本科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甚至有些学生报考的就是本科某专业课教授或副教授年度硕士名额。也有跨省区、跨院校、跨专业报考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生,例如某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报考某戏剧学院的硕士生,补考两门专业课,依然一举中的。

考研前一天家长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父母对子女考研应给以怎样的意见和建议)(2)

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考几门课?回答是教育部考政治、外国语两门,大学、学部(研究生部)、学院、系并专业考专业一、专业二两门。关键是专业二。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初试的政治分和外国语分门槛低,许多三四十分即过,拼到底的该是专业二。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只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校方或系里主观评判百分之百一一大学、学部(研究生部)、学院、系并专业考政治、外国语、专业一、专业二四门。关键是专业二,类似于一票否决权,是取舍的总开关,导师是关键。2004年以每年5.5万人的博士学位增长速度,从2018年77万人的博士数据看,100万人的博士指日可待。

如果真要学则学以致用,即边学边做并边做边学,在社会科学领域或自然科学领域,除理论和教学外,在职攻读在职所需一一双硕士和双博士;如果不真学,掺水或缩水,于各种扩招补录捡便宜,也可以省不少时间,这无异于自欺欺人。其中,既有个人家庭所付的时间和现金成本,也有国家人力资源无谓消耗问题。

考研前一天家长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父母对子女考研应给以怎样的意见和建议)(3)

皆大欢喜须落到实处。如今的事业编含金量很大,对比一下,真比考研考上的实际价值还大。考研后的未来,未必可以获得有事业编的就业机会。懂得珍惜眼前就可谓是好上加好。没有必要非走考研一条路,无须这山望着那山高。当然,危机意识也要有,感觉本科不足以胜任眼下事业编的工作,骑马找马也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则早办成更好,免得老大不小张嘴闭嘴学生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谓事业编大致有三种,全额补贴、差额补贴、自收自支。与企业比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各有其难。改革没有完成时,进行时才是常态。无论行政编的国家公务员,还是事业编的各职务分类,单凭累积工龄而上升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仅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例(当然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除外),考上呢,将进入新的学习历程;在父母和子女共同的辛苦之上,还需要再辛苦若干年。没考上,或再考(真就有一考再考的人),或改辙——先工作,这才是父母给子女垫底或交底切实宽慰的重中之重——人生苦短切忌过早期待一劳永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