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风 吾爱汉语 3天前

初中文言文完全解读(初中文言文通讲)(1)

教学目标:1、了解倒装句的意义

2、了解掌握倒装句类型及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倒装句的类型及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倒装句的意义

教学过程:1课时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如:在古文中,状语大多数在后面;还有些句子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至于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强调,另者是出于某种习惯。在探究倒装现象时,我们还是以现在的眼光,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为标准的,即一般认为句子成分是这样的顺序: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补语。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谁、孰、何、奚、曷、安等。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沛公安在?(《项羽本纪》)

3)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4) 何以战?(《曹刿论战》)

5)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注意区分两种情况,一是确定为疑问代词作宾语,而不是名词作宾语,名词作宾语,名词不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前一句“吾谁欺”就是用了倒装,后一句“欺天乎”是疑问的语气,但并不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而是名词作宾语。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区别。又如:曰:“奚冠?”曰:“冠素。”二是确定为疑问代词作宾语,而不是做定语。作定语时,位置不变。如:“欲于何所亡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何所”,译为“什么地方”,作介词“于”的宾语,“何”是定语。但是,这仍旧有例外,这种例外,其实是属于另一种的类型,如:

6)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7) 宋何罪之有?(《公输》)

8) 惟余马首是瞻。(《左传》)

在6)、7)句中,“何”均作定语,谓语是“有”,这种主谓之间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此系超纲内容,暂且不做理会。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9) 古之人不余欺也。(《游褒禅山记》)

10)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1)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通常用在主语或宾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语,或者是为了使语句流畅顺口,把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后,形成定语后置,翻译时,应放回原来位置。如: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马说》)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5)选牙吏勇辩者三辈。(《柳开传》)

3、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前,若置于谓语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在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如:

(1)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2)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投以骨。(《狼》)

4、谓语前置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一般为感叹句。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贤哉,回也!(《论语》)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初中文言文完全解读(初中文言文通讲)(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