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沧州站城融合规划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终期评审会成功举办。大赛评审会邀请来自规划、建筑等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委,其中著名区域规划与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担任评委荣誉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担任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建部原总规划师唐凯担任执行主席。

作为“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五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沧州)核心赛事,沧州站城融合规划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围绕“站城融合”主题,以沧州老火车站与高铁西站区域为基底,邀请到全球顶级规划设计团队,为沧州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创意性解决方案。

彼得·希思大师领衔的阿特金斯团队的《沧州西 · 活力芯》方案获得沧州高铁西站区域规划设计优秀奖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

彼得·希思

英国城市规划科学院院士,阿特金斯集团董事、全球城市设计总监

01

项目定位与发展战略

过去,京杭大运河纵贯沧州全境,孕育这片土地,如今,纵横全国的高铁网络为本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地处高首位度的城京津冀市群,激发城市内生活力,拉动城市内部循环是沧州未来发展的关键。项目所在的站城融合区域,是铰接高铁东西两侧发展腹地、树立门户形象、提升城市活力的核心承载地。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

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沧州

本案总体定位“沧州西 · 活力芯”,关注站城融合,全面打造未来的沧州中央活力区,目标实现三大愿景:

一、交通生态双重驱动,搭建三生融合的“新经济”平台。二、力求“出站见河”,打造运河文化形象的“新地标”。三、创享交融,打造多元场景的“新体验”。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

项目鸟瞰图

02

项目背景与机遇研判

当今,三大城市群以高铁网络构筑中国经济版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已形成全球首屈一指的全球辐射力、带动力与影响力。聚焦沧州,实抓”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沧州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截流、辐射、示范”三大功能,结合项目特征,站城融合区域的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

全球城市群分布

新经济带来的机遇:轨道交通经济不仅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TOD综合开发逐步上升为城市先发优势。

区域协同带来的机遇:区域协同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速沧州参与产业重构、补齐短板、突出优势,升级成为“经济强市、美丽沧州”的重要外部机遇。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5)

京津冀区域协同

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科技创新作为优势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和城市服务产业的内在驱动力,对站城融合发展提出了新时期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6)

沧州创新能力建设

特色文化带来的机遇:沧州素来有“河海之城、文武沧州”城市文化形象,其中运河文化是诸多本地文化符号中的强IP,对其的挖掘与激活有助于沧州未来发展,引人留人,筑巢引凤。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7)

沧州本地文化要素

03

案例解读与核心理念

项目立足站城融合发展,对标波士顿中央活力区,伦敦国王十字枢纽活力区以及无锡锡东活力新城三大优秀案例。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8)

三大对标案例

波士顿中央活力区位于查尔斯河西岸,曾经的工商业港口,逐渐发展成集 高科技、生活休闲和文化景观保护为一体的综合区。它打造了连续的蓝绿系统,交织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促进多样城景空间生成;围绕城区创新人群,形成“生活-工作-娱乐-购物”模式,提供优质生活消费;知识创新型导向,为智慧创新企业提供优质空间,打造富有创新智慧特色的新城。

国王十字枢纽活力区位于伦敦市中心,本是没落的城市枢纽,TOD开发模式带来新生转机,形成多元产业极致融合、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公共空间以人为本的活力区。它是交通驱动型TOD地区开发样板,同时构建强大的公共空间系统,增加地块可达性;关注区域性多功能融合规划,设置混合功能充分发挥枢纽对区域经济价值的带动作用;关注内外融合,对外建立产业经济联系,对内创建多元经济生态,形成内生产业动力。

无锡锡东新城是无锡市向外寻求城市发展、功能拓展的新中心,将逐步打造并形成区域互联、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特色文化产业新区。构建丰富多样的活动节点互联体系,共同提供丰富全覆盖的公共设施及功能服务;山水通廊、景观绿地、广场绿地贯穿全域,公园景观与城市建筑空间的有机渗透;塑造站体两侧全新功能环境特色,分别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形象。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以及对场地发展的预判,我们认为打造沧州西站中央活力区的核心策略在于以下三点:

一、活力的保障:对于一个地区首位度不高的城市,避免高铁站可能造成的虹吸效应是关键问题。通过对所在城市群和自身发展态势和战略角色的充分研究,为沧州高铁站点所在的城区精确定位并构建产业体系,奠定了活力城区的基础。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9)

沧州西站及其周边的区域定位

二、活力的转化:城市空间与服务设施,既要为逗留其中的各类人群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与游憩环境,又要提供快速、便捷出入的可能。这种对立统一,在沧州高铁站点所在的城区,得到了完美解决。通过在高效的接驳交通体系上叠加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慢速交通系统,并接入各级公共空间,顺利地将门户活力转化成现实的人气和物业价值。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0)

基于慢行系统下的空间格局

三、活力的提升:高铁站提供了更为开放和交融的大环境,如何保持和发扬站点所在城市的自然、历史文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沧州高铁站点所在的城区,通过从大的城、水格局,到建筑、空间形态,直至设施、小品设计的全尺度控制,并在其中将经过提炼的地域文化符号与实际功能充分融合,达到了营造和提振活力的效果。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1)

多维度提升空间活力

04

规划框架

随着未来城际线的建成,沧州西站将是高铁新城的发力引擎,极具价值,而城市活力的激活是城市更新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沧州西站站前这样一个更新区域, “快速”空间特性下搭建一个“慢速”体系则是主要的空间手段。

宏观上看,站城融合区域亟需通过空间规划手段实现从老城到高铁新城再到西部对接雄安发展区的多维连接。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2)

场地与城市的关系

微观上看,站城融合空间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即是将多元功能与站体融合,同时以最直接高效的方式将其影响范围扩大到周边开发腹地。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3)

区域结构

05

空间布局与功能组织

空间布局以“交通 生态“驱动,形成TOD、EOD双核引领的磁极发展模式,城市引擎产业和城市人文产业互相吸引联动,中央动线活力传递,全域产城融合的功能格局;自西向东形成“城市产业”、“复合功能”、“公共服务”三大板块作为地区示范,通过社群互动、服务共享的活力复合街区,共建全域产城融合体系;通过网络化的蓝绿体系,形成生态活力展示和低碳韧性网络共生模式。总体形成“双核一线,两轴三片”的整体规划结构。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4)

规划结构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5)

站城融合区域规划平面图

在用地平衡上,适度降低商业及产业用地规模,提升住宅及公服用地规模,优化开敞空间规模, 旨在提升该区域未来常驻人口容量,优化三生品质,为引人留人创造有利的空间条件。

06

交通组织与城市风貌

交通层面,关注“站城一体化”空间对于效率与体验的二元需求,在交通效率上基于现状道路,尊重上位规划,形成“六横七纵”主干路网体系连接东西两片。建议对主干路的功能分为区域交通主干、及本地交通主干,前者在断面设计上关注交通性,减少慢速交通及慢行交通对其影响;后者在断面上关注通过与体验双重功能,作为本地交通疏解的主要载体。站点周边,EOD周边、流津北公园周边是高价值区域,城市活动的密度较高,在这些区域,结合地块功能,适度加密次级路网,同时将地块内部道路外部化,促进交通疏解。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6)

道路交通规划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7)

开发热点加密路网

城市风貌及开放空间层面,整合现状水系,形成水岸LOOP串联东西两侧,作为未来市民游憩活动的核心载体;保证整体绿量与上位规划基本持平的控制下,化整为零,有机成网,保障景观的均好性。方案的城景交互界面增加50%,为未来工作和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同时也更大限度的提升了全区的土地价值。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8)

绿地结构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19)

景观交互界面

07

地域特色与文脉传承

统合沧州当地文化,打造水岸六窗(运河之窗、渤海之窗、诗经之窗、武术之窗、医药之窗、杂技之窗),融合现代空间要素,以景观构筑、特色小品、城市家具、景观广场、教育设施、游憩水岸、全息投影等空间处理手段,分布在小流津河水岸,让市民及游客在享受生态游憩的同时,感受当地文化底蕴和魅力。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0)

文化落位图

08

产业策划与开发时序

核心产业发力、交通优势利用、城市品质实践是站城融合区域产业体系搭建的三大出发点。

一、核心产业发力层面,充分考虑京津冀区域协同,对接雄安新区及沧州本地主导产业,加快产业融合配套发展,形成与雄安新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延伸互补的发展格局;抢抓央企总部、科研机构向雄安新区聚集的有利时机,加强创新资源和科技转化合作重点发挥产业配套优势,精准打造一批产业承接平台、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雄安新区制造协作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二、交通优势驱动层面,交通枢纽全天客流时间长,全天候人流活动显著,发展夜经济,打造24小时城市;交通枢纽提供了良好区域出行能力及异地沟通的优势,同时站点周边专业化服务聚集,支持发展总部经济。

三、城市品质实践层面,沧州“六大特色文化脉系” 显著,并以“运河文化”为重点,通过文化创意激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对沧州的发展是直接的推动和带动;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生态休闲发展,有助于创造健康宜人、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品质;加快打造“数据赋能、智慧狮城”,全面建设数字沧州,数字服务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增强职业培训发展知识经济,创造“宜业”的城市吸引力。

集合优势资源,构建科创研发、总部经济、知识服务三大价值引擎及文化创意、生态休闲、商业服务三大城市体验的“3 3”产业体系。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1)

产业体系图

站城融合区域总体分三期开发建设,近期铸魂,以多元消费活力区的核心引爆性项目为触媒;中期兴业,关注创新服务活力区特色项目的落地,并完善各类公服设施;远期融城,全面打造以流津北公园为核心的全域生态网络,实现全域土地价值最大化。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2)

开发时序图

09

核心区重点解读

核心区所在地是站城融合区域的活力中心,也是整个区域的形象门户和价值高地。我们提出了“活力岸线”的形象定位,并以两大核心理念作为支撑: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3)

核心区设计平面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4)

核心区透视图

让城市更立体,以混合的功能布局和多维的空间连通搭建城市活力载体。结合高铁枢纽、地面道路、广场花园、屋顶空间、连廊廊桥等可联系各空间与功能组团的要素,以高铁西站为TOD核心,双向打造中高强度的立体开发空间;并设置五类混合开发用地,为未来场地开发留有弹性的同时也为多要素交融提供可能性。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5)

立体城市空间意象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6)

核心区五类混合用地布局图

让体验更多元,搭建多样活力业态来满足不同目标客群的需求。未来场地的核心客群是科技工作者、商务及会务人群、创新创业者、周边市民及游客,设计立足科创服务、总部交流、人文创新、乐活休闲以及低碳示范五个维度为各类个群提供空间载体及相关服务。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7)

客群矩阵图

形象上以运河文化为空间符号,关注景观空间、建筑第五立面等要素的符号化设计,实现出站见河的形象目标。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8)

核心区鸟瞰图

交通上关注快速空间上的慢速化体系营造。借新的士衡沧港线贯通的机遇,优化沧州西站,这新旧两站的联通路径上,植入商业、娱乐、休闲等服务功能,让其不只是一个联系站点的通道,更是连接城市片区的通道;构建站城慢行与城市慢行两大慢行体系,站城慢行以立体慢行系统为主导,将高铁站与公共交通空间、城市空间、绿地空间高效连接,并沿线串接多元立体景观空间,并为步行、自行车提供完善的流线,城市慢行以地面慢行系统为主,打通城市功能区块间的联系,形成丰富的景观街道网络。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29)

核心区道路交通分析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0)

沧州西站新站内部效果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1)

核心区慢行系统图

景观上形成蓝绿共生的景观结构骨架,并合理明确地标、界定富有层次的景观特色界面;依托水网绿带,增添城市广场和屋顶绿化,打造活动丰富的三维中央绿轴和渗透城市的绿色网络,形成低碳生态、文化特色的开敞空间体系;设置三级公园体系全覆盖,为居民、商务群体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园休闲功能;打造公共复合水岸、城市亲水河岸和生态海绵河岸,连接湖滨自然公园,形成活力水岸;布局服务驿站,形成3mins步行服务设置布局的小型服务驿站和500m圈层整合智慧接驳服务的生态驿站中心两大系统,囊括智慧服务、无人交通接驳、自行车租赁、科技展示、文化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成为核心区中央活力走廊的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的集中展示。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2)

核心区景观结构框架规划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3)

核心区三级公园体系分布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4)

核心区功能水岸分布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5)

核心区服务驿站分布图

功能上形成总部经济、创新服务、多元消费三大活力区,打造特色彰显、城景交融的全天候活力门户。

总部经济活力区以交通及总部办公功能为主,配套商业、休闲、娱乐,打造多元功能混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体现拥站发展,利用站前土地存量打造连续都市门户界面,为沧州增添一处新名片。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6)

总部活力区平面图

将目的地型商业综合体与新建的城际站体空间一体化设计,充分挖掘TOD站点的高流量属性,提升商业价值也方便差旅人士。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7)

总部活力区效果图

创新服务活力区以商务办公、创新孵化、职业培训、商业服务为主,配套都市休闲功能,打造活力线性空间。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8)

创新服务活力区平面图

崇尚运河流动之美,以丰富多层次的曲线构筑多元空间要素;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穿插在不同主题空间;关注出站见河,此“河”既是水体,又是具有河水流动之感的连续都市界面。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39)

创新服务活力区效果图

配置一系列城市智能设施,让智能生活渗透在城市服务当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不同场景还原运河通济文化要素及当地文化元素,让现代生活中充满对文化的向往与追求。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0)

创新服务活力区效果图

多元消费活力区作为全域最具活力的中心,在这里我们适度打开水面,形成内湖,沿着水岸布局一系列创新业态,并运用新技术,打造生态感与科技感兼具的城市活力核心。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1)

多元消费活力区平面图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2)

多元消费活力区效果图

沧州本地商业模式有待升级,这里作为中央活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设计了一个20万方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其中包括商业MALL、水岸商街、高端酒店、都市SOHO等。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3)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4)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5)

多元消费活力区效果图

最终,全面打造一个凸显本地特色、集聚活力的产城融合门户——沧州西·活力芯 。

沧州设计规划研究院 彼得希思沧州西(46)

核心区鸟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