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潮剧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出现过两个辉煌的“黄金十年",期间艺术鼎盛、人才辈出,相继涌现出艺术精湛、蜚声海内外的两代潮剧"五朵金花"。

第一代潮剧"五朵金花"是姚璇秋、范泽华、萧南英、吴丽君、陈丽华。20世纪80年代初,复苏的汕头潮剧舞台出现了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吴玲儿、蔡明晖、孙少华、郑小霞、吴楚珊。

潮剧五朵小金花(两代潮剧五朵金花)(1)

左起:吴丽君.萧南英.姚璇秋.范泽华.陈丽华

第一代潮剧"五朵金花"的徽号始于1960年,由当时的香港媒体首先叫响。其时,成立仅4年的广东潮剧院,打造出被誉为"三块宝石"的《辩本》、《扫窗会》、《闹钗》以及《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芦林会》、《刺梁冀》、《闹开封》、《挡马》、《铁弓缘》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潮剧剧目,两度晋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在广州、南昌等地公演,好评如潮,涌现出姚璇秋、范泽华、萧南英、吴丽君、陈丽华等一批优秀演员。

这新晋的五位新秀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年龄相仿,受教于潮剧名师,功底扎实,技艺高超,行当涵盖了青衣、闺门旦、花旦、女小生,其中姚璇秋与吴丽君工闺门旦,范泽华主攻青衣,萧南英花旦应工,陈丽华则主演女小生。风华正茂的她们已先后在《陈三五娘》、《苏六娘》、《芦林会》、《闹钗》等多部大戏中担纲主演,名动京华、蜚誉南北。

1960年5月她们随广东潮剧团首次赴港演出,凭藉《荔镜记》的黄五娘、益春,《续荔镜记》的黄五娘,《苏六娘》的苏六娘,《芦林会》的庞三娘,《闹钗》的小英,《刺梁冀》的邬飞霞等角色,征服了香港大批潮剧观众,名噪一时。1960年5月27日,香港《新晚报》刊登了评论文章,并将姚璇秋、范泽华、萧南英、吴丽君、陈丽华誉为潮剧"五朵金花"。

潮剧五朵小金花(两代潮剧五朵金花)(2)

前左:孙小华.吴玲儿.郑小霞.蔡明晖.吴楚珊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十年动乱过后,潮剧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创造了辉煌记忆的"黄金十年",涌现了广东潮剧院一团包括吴玲儿、郑小霞、孙小华、蔡明晖、吴楚珊的"五朵金花"等一批突出的艺术骨干。

新加坡《南洋商报》于1982年1月27日刊登了题为《广东潮剧团的五朵金花》的评论文章,肯定了吴玲儿、郑小霞、孙小华、蔡明晖、吴楚珊的表演艺术,并将她们并称为"五朵金花",这是继姚璇秋等人后,潮剧演员被海外媒体再度命名为"五朵金花"。

吴玲儿是第一个古装戏就是由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一招一式、一唱一念传授的黄五娘,由于她的唱腔甜润、流畅,做工温婉、淳朴、扮相秀丽、端庄,不仅师承了老师的风格,又有创新而成为当年青年潮剧演员的"佼佼者"之一。 吴玲儿的舞台老搭档蔡明晖是"五朵金花"中唯一的花旦,不仅以益春、桃花、小红、小英、春草等角色的做工娇巧玲珑、唱念字字珠矶取胜,而且娃娃生、青衣、刀马旦等行当的角色表演也各有风采。

"双娇公主"孙少华是一位以神韵见长的演员,"女中丈夫"的谢瑶环、"烈骨浩气"的卜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都被孙少华的出色表演镌刻在潮剧艺术的长廊上。

郑小霞的表演庄重雍容,唱功清丽婉转,行腔舒展自如,她饰演的经典剧目《三篙恨》的白玉凤、《金花女》的金花、《汉文皇后》的皇后等,令观众对其表演艺术回味无穷。

吴楚珊虽然较早离开潮剧舞台,但观众至今仍念念不忘她的舞台风采《柴房会》中那个"美丽鬼魂"莫二娘",就是因为她的唱功柔婉、圆澜、清晰,而且做功细腻传神,很富意境感,而深受观众喜爱。

潮剧五朵小金花(两代潮剧五朵金花)(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