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创下的票房奇迹还让人记忆犹新,《红海行动》在春节档便再次引爆市场。截至发稿前,根据艺恩票房数据,《红海行动》上映17天,累计票房已达29.55亿,豆瓣评分8.5,成为目前春节档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1)

作为一部主旋律战争片,《红海行动》的落脚点同《战狼2》一样,也是家国情怀与珍爱和平,片尾出现的“勇者无畏,强者无敌”更是让观众对影片中的战士充满敬重。但反观此前的主旋律电影,即便是众星云集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也只是赢了票房输了口碑,其他如《百团大战》《我的战争》等更是口碑票房统统不堪入目。

近两年,国产主旋律影片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断“转调”的主旋律

“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邓小平说。

1987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1989年,《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此后30年,主旋律影片不断“转调”、升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2)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影片以《开国大典》《大决战三部曲》《渡江战役》为代表。这类影片对历史基本采用官方和正统的叙述方式,大多完全由国家出资制作,在发行、放映等环节也大都有体制性的保障。当下对于“主旋律”的很多认知也依然停留在那个阶段。

第二阶段则是在世纪之交,既包括一系列“长征”题材影片,也包括《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一些具有艺术电影特征的作品。在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打开内地电影市场类型化探索的大幕之后,主旋律影片也开始逐渐向市场化靠拢。在这一阶段,主旋律浓重的官方投资色彩开始淡化,尝试摸索市场化的运作路径。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3)

第三阶段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为代表,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影片不仅在资金投入上已经找到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内容制作上也开始在局部大胆调用好莱坞等主流大片的制作手法。

第四阶段则从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开始,以《建军大业》《战狼2》为代表,包括《非凡任务》和《红海行动》。这个阶段比之前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复杂,从叙事结构、人物设定、冲突节奏到视觉效果层面上,都开始明显具备了好莱坞式主流大片的基本特征。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4)

以《红海行动》为例,这是一部向《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看齐的战争电影。导演林超贤发挥了自《湄公河行动》积累的拍摄经验,将《红海行动》打造成了一部更加扣人心弦的快节奏战争大片。他学习了美国战争片擅长的强视觉冲击场面,视听层面极为震撼人心,电影中出现了大量血腥的战争场面。而影片故事又结合了“也门撤侨”这样的现实事件,观众代入感很强。在人物塑造方面,《红海行动》也毫不拖沓,几乎没有多余文戏。

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可见制作精良、好莱坞化的主旋律电影在国内越来越吃香。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5)

主旋律电影哪家强?

放眼世界,其实很多国家都会拍摄主旋律电影,但是能够将本国主旋律电影拍成叫好又叫座的商业大电影却不容易。其中美国是世界上主旋律电影输出大国,好莱坞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拘束于真人真事改编,而是借用动漫IP、科幻IP传输主流价值观以及“美国梦”。

美国主旋律电影:美国价值观的代言人

美国好莱坞主旋律电影将“美国梦”用大制作、大IP、特效等包裹,在做到好看的同时传递主流价值观。主题多种多样,包括反对二战、抵抗外星人侵略、世界末日等。

比如被无数影迷奉为爱情经典的《卡萨布兰卡》,是战争状态下由政府主导拍摄的一部主旋律电影,宣传打倒德国纳粹。只不过美国的价值观是重视个人价值和情感,所以过了战争年代,仍然值得观看。《独立日》《空军一号》《爱国者》则属于典型的商业行为。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6)

此外,美国军方有着操作战争电影拍摄的能力。所以《壮志凌云》成了征兵广告,和军方关系良好的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中嘲讽美国总统、议员,但却让美国大兵开挂干翻霸天虎。

韩国主旋律电影:民族主义浓厚

韩国是一个民族主义氛围浓厚的国家,主旋律电影很容易受到观众的热捧,其主题一般为历史,反派一般是当年“欺凌”过朝鲜的势力,比如日本、明清王朝等。

如《鸣梁海战》,影片讲述的是军民协力,重创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战役的故事。在豆瓣上,网友将其称为“韩国抗日神剧”。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7)

有时,韩国要“对抗”的也包括美国。灾难片《流感》中,车仁表饰演的韩国总统就以大无畏精神对抗美国的干涉,要自己当家做主,坚决不做傀儡。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8)

日本主旋律电影:以反思二战为主

日本主旋律电影与日本政治变动关系密切。早前军国主义时代,所有电影公司都被要求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连反战出身的黑泽明也被要求拍摄了赞扬军工产业女工的主旋律电影《最美》。二战失败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开始拍摄反战电影。之后军管时代结束,虽然民众有民族主义情绪,但是电影还是以反思二战为主。

所以有《男人们的大和号》这种主旋律电影(日本基本没有歌颂陆军的电影,因为战争是陆军部发动的,而海军是所谓“被动参战”),也有近年来日本重拍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后者可以代表日本民众对历史的态度:山本五十六反对战争,开战后却承担起责任为国奋战而死;报社主编积极叫嚣战争,日本战败后却第一个当了亲美日奸。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9)

优秀主旋律影片推荐

最长的一天 The Longest Day (1962)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10)

豆瓣评分:8.4

福克斯的翻身之作,也是60年代二战史诗片的顶峰。

《最长的一天》与其他战争电影有诸多不同。战争电影多有主角、主线,注重烘托英雄角色,乃至歌颂一下主旋律——在《最长的一天》中这些都没有。它的叙事角度不断地在盟军与纳粹德国之间切换。影片没有描写德军的邪恶,也没有明显地歌颂盟军的正义,而是让观众以第三者的身份,观摩作战双方在战略及战术层面上的对弈。

同时,这也是关于“诺曼底登陆”电影中最轻松的一部,钟楼、风笛、擦肩而过的德国兵、鸽子、香槟、修女……所有的沉重都被导演用大量的荒诞桥段给掩盖过去了。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11)

豆瓣评分:8.8

“Freedom!”华莱士临刑前的高呼自1995年电影上映后不知震撼了多少观众的心。

《勇敢的心》属于好莱坞特有的英雄主义,单枪匹马拯救世界。影片讲述了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的历史,悠扬的风笛在电影开头就将观众完全带入了苏格兰那高高的群山峻岭之间,战争、英雄行为、爱情、背叛……此类影片的所有元素《勇敢的心》都有。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从始至终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张弛有度、高潮迭起。

《勇敢的心》在上映后获得极大的成功,不仅赢得票房上的胜利,亦得到了众多专业影评机构的广泛赞誉,更是囊括了1996年度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对于日后同类型的史诗战争片亦有不少启迪,包括《角斗士》《特洛伊》《斯巴达300勇士》等。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1998)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12)

豆瓣评分:8.9

“战争电影No.1,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豆瓣网友这条评论是对《拯救大兵瑞恩》最中肯的评价。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13)

“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生活中类似这般普罗米修斯式的死劫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绝佳的例证。

二战是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首宏大史诗,而“诺曼底登陆”则是这诗章中堪与《伊利亚特》相比肩的段落。电影被选择重现史诗是明智之举,只是终成史诗的又有几部? 作为“二战片质量保证”的斯皮尔伯格导演显然深谙其中玄机。全片169分钟跨度虽大,但他没浪费一分一秒,抓住时机,三两个镜头换位,几句活灵活现的对白,一个不经意间的手势,一曲经典的战争绝唱一气呵成。

赛德克·巴莱(上、下) (2011)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14)

豆瓣评分:8.7

“台湾版勇敢的心”“原住民版阿凡达”,文化入侵远比领土入侵可怕得多。“如果你的文明是让人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赛德克·巴莱》的意义就是把历史课本上的一行字,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还有“人头”的历史大片。

魏德圣借“雾社事件”,表达出台湾人的英雄观和民族认同感。他没有回避赛德克人在杀害日本人时没有顾及妇女、小孩,但是他们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可以送上祖灵之路,那说明对于他们的信仰来说,死亡本身就不是件可怕的事情。

此外,难能可贵的是,魏德圣没有把故事绝对化,没有把人物善恶化,观众看到的只是人性在灾难和反抗时最为真实的一幕。

敦刻尔克 Dunkirk (2017)

红海行动票房最新排名(红海行动票房破29亿)(15)

豆瓣评分:8.5

没有背景,没有铺垫,第一个镜头就将观众拖入战场。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故事线反复绞杀心灵,不用血腥暴力也能呈现战争带来的压迫感。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诺兰记挂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观众相信: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选择,可以很多伟大;而这一切渺小个体的牺牲,到最后,可能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