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坑以来,见到了太多王源的优秀品格,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到“美好”一词,但究竟是哪一个美德催生了一切美好的行为?久久没有寻到答案。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书《Mindset》才感到心有戚戚焉,这本讲思维模式的书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把我们的成功与否、行为习惯、与他人的关系、家庭、事业的要素都归结为,我们的两种思维模式,即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二者的区分主要在于几点:对自身评价的准确度不同、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不同、对努力的看法不同以及本身脑波的不同,这些区别能够直接限制人的成就亦或助力成长取得成就。很显然,王源的思维模式属于后者。
第一,王源有着相当客观且准确的自我评价,他会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状况,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知道怎样在弥补不足的同时尽量发挥优势。他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找到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的那个平衡点,他在采访中提到的“方圆之道”即是如此,“待人要温和柔和,但是自己内心的秉性是不能被掩盖掉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此时正在做什么、今后要怎样做到更好。小时候他就知道“在背着花环的同时,享受别人的痰“长大后更是明确知道,比起鼎盛时期的华语歌手,他今天面对的流量和现状,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要怎样执剑走天下而不被剑气所伤,那必然是拥有足够的能力让宝剑成为自己的武器去刺破苍穹。
第二,当一个机会来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脑海中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想法,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本能的断定这件事成与不成,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过于纠结结果,他会把这看成是一次挑战和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从他不顾团队反对,执意在没有存货的前提下去参加《我是唱作人》就可以看出来,只是因为”想让别人能听听我的歌“而不是纠结如果输了会不会丢脸,会不会被嘲。这一心态在如今流量至上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的真挚而可贵。
第三,脑波不同。心理学家对两种不同的人群进行脑波的测量,成长型思维脑波亮的区域在于分析正确答案的时候非常兴奋,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发亮的时候是宣布对错的时候。这点虽然我们无法证实,但从王源每次提到自己热爱的音乐时眼中迸发出的光芒可见一二。
第四个区别,是他们对于努力与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固定型思维的人更愿意获得别人对自己天分的夸奖,因为这样可以显得你和别人不一样;而一个具有 成长型思维的人,从来不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努力。王源在《滚烫的青春》中也写到”滚烫的青春,我没有天分,还想倔强,不留遗憾一分“其实这点王源在很多不同场合的采访中多次提到过,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加的努力,才能让实力配得上现有的名气。
第五,怎样看待失败,失败到底是一个行为还是一个身份?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失败当做一个行为-我今天失败了,但不代表我以后不会成功。王源在对于报考伯克利的态度就确切表达了这点:我今年考不上,我复习一年明年再考!在《我是唱作人》中也明确表示,跟前辈们有差距,失败很正常,所以他的选择是那就继续努力吧,好好学习,希望有一天能靠实力证明自己。
我一直都觉得王源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学霸”,这里所指的不单是掌握知识点有多么数量惊人,虽然他的知识储备常常让我惊讶,详情指路: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9599789/?dt_dapp=1 (那些年被王源科普的冷知识)而是指他如同行走的小海绵般的学习能力,他似乎不会死记硬背,更多的时候是去琢磨、去想,做错之后归纳总结思考,提出疑问的时候也是有的放矢,这才是他的学习方法。《青春旅社》中,他问赵英俊,“所有红的歌,旋律有没有规律?”得到了英俊哥关于旋律的共性和个性的解答,在那之后他创作的歌曲,可以明显的看到一条时间线,从《随想》中个性的自我表达,让人回味无穷但第一时间并不抓耳;到《姑娘》这种简单和旋却娓娓道来,容易传唱;从《源》、《柔》实现突破常规的具有王源特色的和旋走向,到《在哪里都很好》这样兼顾作曲高质量和流行传唱度的作品,他的每一步尝试都有迹可循,他是真真正正的把前辈的经验好好思考、消化,内化成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再通过一次次创作表达,来获得外界的反馈,以逐渐清晰化自己的认知。这一点不光是通过音乐,与此同时,他也在通过日常观察、通过采访、透过文字输出不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通过看见的每一处风景、经历的每一件小事来拥抱生活,这才是他真正有别于其他人而树立“我是王源”的强大能力。
对于王源的未来,我无限看好。因为对于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他对未来不设限,也没有天花板,因为他们,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贴上央视《面对面》中关于学生王源的对话,终于完美的解释了终身成长这个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