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首富盛宣怀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比如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局,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等,成就非凡。
另一方面,他的口碑又呈两极分化趋势,孙中山夸他热心公益,李鸿章说他“才识敏瞻,堪资大用”,鲁迅却骂他是卖国贼。
盛宣怀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1. 从书生到商人,谱写商业神话
盛宣怀1844年出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盛隆是举人出身,官至直隶州的知州。父亲盛康则是进士出身,官至湖北布政使(相当于一省之长)。
盛宣怀刚出生时,祖父盛隆梦到家里杏花盛开,所以给孙儿取名杏荪,希望他能够像祖父和父亲一样,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盛宣怀也算是不负众望,从小努力学习,22岁就中了秀才,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可就在全家人希望盛宣怀再创佳绩的时候,盛宣怀却开始“掉链子”。他连续考了3次乡试,都没有考中,这让他对前途产生了深深的迷茫情绪。
正在这个时候,盛宣怀父亲的好友,朝廷重臣李鸿章来江南出差,盛宣怀借机去拜见李鸿章。
通过在李鸿章面前的一系列出色表现,盛宣怀顺利成为了李鸿章手下的一名文员。
李鸿章当时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购买武器装备,增强清兵的战斗力。盛宣怀主动请缨,说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有人替自己冲锋在前,李鸿章当然乐见其成。同时他也想考察一下,这个年轻人的能力究竟怎么样。
让李鸿章没想到的是,盛宣怀虽然读圣贤书长大,却有着一颗会做生意的头脑。
他眼光精准,为人活络,做事务实,借着清廷发展洋务运动的东风,将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所谓“红顶商人”,其实就是官商,替朝廷办事,为自己赚钱。
在盛宣怀做经商的30多年中,他涉足到电报、轮船、银行、铁路、邮政、纺织等行业,财产也过了千万之巨。
2、巧施商业手段,助力仕途扶摇直上
盛宣怀作为一个出身于普通士绅的平凡人物,居然能够成长为掌控着国家新经济命脉的商业巨鳄,不得不说,他绝非等闲之辈。
1876年,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盛宣怀接到一个“烫手山芋”:参与吴淞铁路的收买事务。
吴淞铁路指的是上海到吴淞之间的铁路,全长14.5公里。这段铁路是英国人在没通知清廷的前提下修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是,和英国开战,慈禧又没有这样的底气。无奈之下,她只好派了盛宣怀出面。
盛宣怀当时得到的指示是:你有钱,你去买铁路买下来,然后拆掉。
盛宣怀惊呆了,这意味着他不仅要出钱、出力,还很有可能背负骂名,为千夫所指。但是上头的指示,他也没有胆量不服从。
接下来,盛宣怀跑过去找英国人谈判,结果英国人就开始借机漫天要价。盛宣怀也不跟他们客气,明确告诉英国人:“这条路,我们肯定会买。价格上,也绝对给不了那么高。”
英国人一听脸皮拉得老长,阴阳怪气地说:“我们建铁路就花了30万两,还有其他各种费用。没有40万两银子,此事免谈!”
盛宣怀冷静地问:“具体银子花在哪儿,能不能让我看看账本呢?”
翻完账本后,盛宣怀心里有底儿了,他不紧不慢地说:“我做生意这么多年,虽然不才,也懂得买卖‘折旧’的道理。这条铁路你们已经用了这么长时间了,肯定要出一个折旧费。”
这下轮到英国人瞠目结舌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约定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将吴淞铁路卖给盛宣怀。
盛宣怀买下铁路后,马上就开始执行拆除任务。
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换来的宝贝要变成废墟,盛宣怀别提多心疼了。他只能不停命令工人拆除的时候小心再小心,然后费尽周折把铁轨保存了下来。
后来,这些铁轨在修建开平煤矿矿区铁路时,成为了矿区铁路的一部分,总算是没有让28.5万两银子全部打水漂。
3.斗倒年长他20岁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因为盛宣怀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他的官阶也随之扶摇直上,称得上名利双收。
但风光无限的盛宣怀其实有一个很强劲的对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徽商代表胡雪岩。胡雪岩走得也是官商路线,他的支持者,是左宗棠。
左宗棠和李鸿章比起来,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一个强调陆防,一个强调海防,两个人尖锐的政治冲突,也导致他们形成了两大阵营。
左宗棠奉命西征时,部队没有军饷,朝廷也无力承担。危难关头,是胡雪岩主动站出来,为左宗棠筹集军饷,购买武器,解决军粮。
正是由于有胡雪岩做经济后盾,左宗棠才能成功收复新疆,保全国家的领土。
但是,也正因为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在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矛盾尖锐化之后,胡雪岩便成为了李鸿章首先要除去之人。而盛宣怀,便是李鸿章手里的“刀”。
盛宣怀比胡雪岩年轻20多岁,他的商业思路比胡雪岩要更灵活。
盛宣怀迈出的第一步,便是通过密探了解到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积大量生丝,从而控制生丝市场价格的信息。
随后,盛宣怀便开始大量收购生丝,再向胡雪岩的客户群大量出售,导致胡雪岩囤积了大量的生丝在仓库,现金流变得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盛宣怀向为胡雪岩经营的阜康银行下手,他在市场上放出风声,说胡雪岩囤积生丝亏本,只好挪用阜康银行的存款,现在阜康银行就快要倒闭了。
大众一被带节奏,马上就跑到阜康银行去提款。胡雪岩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把自己的地契和房产抵押出去,同时廉价卖掉了积压的生丝,希望能够熬过挤兑风波。
没想到,挤兑风潮始终热度不减,各地的阜康银行均陷入提款危机,门槛都被踩破,到最后,胡雪岩只能万般无奈地走向了欠债无数、身败名裂的悲剧结局。
1885年11月, 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苦苦叮嘱家人:“勿近白虎。”
意思是说,白花花的银子就像老虎一样会吃人,子孙后代要离这些银子远一点,不要经商,不要入仕。
4.算计好一切,却没培养好儿子
少了胡雪岩这位竞争对手后,盛宣怀在事业上更加春风得意,蒸蒸日上,一步步成为了晚清首屈一指的“红顶商人”。但是在家庭生活中,盛宣怀却遇上了巨大的考验。
盛宣怀总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有五个儿子早早离世,一直到盛宣怀48岁这一年,终于有了第四子盛恩颐。
因为盛恩颐的出生让盛宣怀体会到了老来得子的滋味,激动无比的他不惜找了慈禧太后亲自给盛恩颐赐名,足可见对这个儿子的重视。
为了培养盛恩颐,盛宣怀四处寻找名师,把盛恩颐送到国外名校留学,还为盛恩颐苦苦张罗,让他娶了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惠为妻。
只可惜即便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盛恩颐依然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他忙着娶挥霍、赌博、娶姨太太,曾经一晚上输完一条街的家产。
因为长年的挥霍败光了所有的家产,盛恩颐的晚年贫穷无比,最后饿死在房中,肚里连一粒米都没有。
除了四子盛恩颐,盛宣怀的第五子盛重颐和第七子盛昇颐的事业发展也并不如意。
盛宣怀的第五子盛重颐一开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涉足股市元气大伤,最后只好卖房跑到香港。晚年时贫病交加,连买药的钱都凑不出来。
第七子盛昇颐也是炒股失败后靠典当过日子,晚年在日本重病缠身,只能靠妻子在学校里看管自行车挣一点工资,来维持生计。
和盛宣怀比起来,胡雪岩的子孙后代的发展明显要好得多。他的500多位直系后人,基本上都是在科研和教育两个领域打拼,大多数都已进入领军人物行列。
比如说,胡雪岩直系第五代孙女胡筱梅是位中学教师,一生兢兢业业,获得上海市长陈毅亲自签发的“上海市第一届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她的座右铭是:“我愿以满头的白发,换来祖国的栋梁成林成荫。”
胡雪岩的曾孙胡亚光、嫡太外孙杨光宇等人,也都是我国著名的书画艺术家。
盛宣怀是我国近代改革创新、实业救国的突出代表。他本来不是出自于经商世家,也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背景,但他善于盘活资源、开拓思路,最终从逆境中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确保了自身的优势地位。
在盛宣怀奋斗的过程中,他一度受到中伤和弹劾,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打击,他始终坚定地一路奋进,从未想过放弃。
只是到了盛宣怀的下一代,却青黄不接,没能延续父辈创下的奇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盛宣怀留给子孙太多遗产,却没有教给他们生存的技能,培养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这或许是他与胡雪岩最大的区别。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