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师傅"和"师父"是两个意义及词义色彩完全不一样的称呼语,这两个称呼语有着彼此不同的适用对象。但是很多人好像不太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似的,在打字选字或者书写时经常"师傅"和"师父"混用。这两个称呼用错了其实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碰到一个很较真的"师父",可能会闹不愉快。为什么呢?请容我慢慢道来。

一、称呼语"师傅"的历史发展1、战国——西汉,称呼语"师傅"相当于今天的老师。

"师傅"这个称呼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如谷梁赤对《春秋》的解说著作《榖梁传·昭公十九年》中有这么一句话:"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意思是说13岁以上(按范宁注,成童指13岁以上)的少年如果还不给他找老师,让他去老师那里求学,就是父亲的过错。这里的"师傅"等同于今天的"老师"。

这样的用例也在《战国策》中出现过,如《战国策·秦策五》:“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小被抛弃在国外,从来没有老师教过我,我从来没有学习过知识。这里的"师傅"也是"老师"的意思。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1)

2、西汉——南宋,称呼语"师傅"成了皇室老师的专称。

西汉以后,"师傅"逐渐演变成了帝王及其继承人的老师:太师和太傅,少师和少傅的合称。再之后,"师傅"成了封建皇室御用老师的专用称呼语,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咸为师傅,厉义。"称呼语"师傅"的这两种用法具有非常强烈的皇权色彩,贵族、大臣或普通士大夫、百姓的"老师"可以使用"先生"称呼,但绝不可以用"师傅"来称呼,否则就是僭越,会被视同谋逆。

这种用法的称呼语"师傅"一直沿用到了南宋中叶。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2)

3、南宋——明代,皇室老师和普通人的老师都可以称"师傅"。

至少在南宋中叶以后,称呼语"师傅"词义外延逐渐扩大,"师傅"不再只是皇室老师的专门称呼,普通士大夫、百姓的"老师"可以称"先生",也可以称"师傅"。在记录朱熹言语的《朱子语类》中,有多处使用"师傅"的情况,如"顷以言者如何如何,今闻师傅大臣言之如此,若不尔,几误也。"在这句话中,"师傅"与大臣并举,这里的"师傅"应该是指比一般大臣还要尊贵的皇室老师。

在《朱子语类》的序言中,朱熹的得意门生黄榦写了这么一句话:"记录之语,未必尽得师傅之本旨。"这里的"师傅"很明显指的是朱熹。根据史料记载,朱熹并没有做过皇室老师。由此可见,到了南宋,"师傅"也可以指皇室老师以外的老师。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3)

4、明代以后,称呼语"师傅"基本等同现代意义上的老师,也可用来称呼衙门中的小吏。

到了明代以后,称呼语"师傅"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用来称呼在各行各业中从事教学的人。至此,"师傅"基本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老师。

明代以后,"师傅"也可以用来称呼衙门中的小吏,如《醒世姻缘传》:"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解劝道:'张师傅,你是刑房掌案,这满监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抬些手,这就是与人的活路。'"这里的张师傅是衙门里的一个小吏。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4)

5、到了清代,"师傅"可以用来称呼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

清代以后,"师傅"也可以用来作对佛教和道教出家人的尊称,如《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九回》:"又有说要请茅山师傅的,好驱神捉鬼。"这里的茅山师傅明显指的是道教茅山派的道士。

到了清代,“师傅”和“师父”在称呼佛教和道教出家人方面开始混用,但是文献中多见人们称呼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为“师父”,少见用“师傅”的用例。到了现代,人们已经习称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为”师父“了。

6、解放以后,称呼语"师傅"泛化成了一种尊称。

解放以后,称呼语"师傅"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厂,被用来称呼工厂里传授技术的人。之后,这种称呼语开始慢慢泛化,被广泛应用,成为对社会各阶层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谁,无论是何种行业,只要是年纪大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师傅。再后来,“师傅”更加泛化,演变成了一种普遍意义的社会尊称。只要人们愿意,人们可以尊称任何人为“师傅”。

这种称呼习惯在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上还存在。

7、改革开放以后,尊称语"师傅"的外延缩小,成为对工人、司机、农民、工匠的尊称。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称呼习惯开始广泛影响中国,中国各行各业或继承古代称呼语,或受西方称呼语系统影响,开始有了自己的行业称呼语,如老师、先生、经理、老板等等。在这种西方称呼语以及行业称呼语的挤压下,尊称"师傅"的外延逐渐缩小,"师傅"逐渐发展成为对工人、司机、农民、工匠或体力劳动者的尊称。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5)

二、称呼语"师父"的历史发展1、唐代——五代,称呼语"师父"出现,指皇室老师。

称呼语"师父"的出现时间比较晚,唐代才出现,这个称呼语的出现或为“师傅”的同音通假,也或者不是,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一开始,“师父”就是作为"师傅"的同义称呼语出现的。这种用法在唐天宝年间独孤及的《策宰相科问》(收录于清代董皓编纂的《全唐文》中)一文中可以看到,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这里的“师父”指皇室老师。

2、五代——宋代,称呼语"师父"的外延扩大,"师父"不再限于皇室老师,也可用来称呼传授特殊技艺者,如传授技艺的幻术家、武术家等。

到了五代以后,“师父”依旧被用作皇室老师的尊称,如宋代王巩《清虚杂著·补阙》中记载:"仁宗在春宫,乘闲时画马为戏,内臣多乞之。张文懿为太子谕德,亦从乞之,上曰:'师父岂可与马也。'" 仁宗所说的张文懿是太子的道德老师。

但是,五代以后,"师父"的外延逐渐扩大,也可用来称呼传授特殊技艺的人,如幻术家、武术家等。南唐尉迟偓在《中朝故事》曾记载:"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这里的"师父"被用来称呼传授幻术的幻术家。

又如北宋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了一个擅长武术的强盗,被一个道士拦住强行拜师:"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的"师父"被用来称呼传授武术的武术家。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6)

3、元明迄今,"师父"被用来尊称佛教和道教中的教学者。

从元明开始一直到现在,人们常常用"师父"来称呼佛教和道教中的出家人,如耶律楚才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云:"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再如《元史·刑法志》:"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等。第一例中的“师父”指佛教中的出家人,第二例中的“师父”指佛教和道教中的教学者。

再到后来,这种意义的称呼“师父”逐渐泛化,成为人们对佛教和道教出家人的尊称。这种尊称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4、现代社会的"师父"

在现代社会里,因为封建皇室的消失,所以"师父"只保留了传授技艺者这个意项,"师父"这个称呼语通常只见于武术、曲艺、绘画、制茶、还有传统手工艺等传统技艺领域,被人们用来作为这些领域教学者的尊称。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7)

三、现代社会称呼语"师傅"和"师父"的适用对象1、现代社会"师傅"的适用对象

在现代社会中,"师傅"一般被用来作为工人、司机、农民、工匠和体力劳动者的称呼语,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称呼用得越来越少了,人们更乐意用泛化了的亲属称呼语,如"大哥、大姐、大叔、阿姨、爷爷、奶奶"等来称呼这些人。

2、现代社会"师父"的适用对象

在现代社会里,"师父"适用对象有二:其一,被用来称呼佛教、道教中的出家人。其二,被用来称呼一些传统技艺领域的教学者。

在现代教学领域,学生一般称教学者为"老师",如果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十分亲密,本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教育理念,也有学生称老师为"师父"的。这种称呼语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老师"这个称呼要亲密得多。

如何称呼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称呼语师傅和)(8)

结语

综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用"师傅"来称呼工人、司机、农民、工匠和体力劳动者等职业领域的人;可以用"师父"来称呼佛教、道教中的出家人;也可以用“师父”来称呼一些传统技艺领域中的教学者,如果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特别亲密,也可以称之为"师父"。

"师傅"和"师父"这两个称呼,你用对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