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1)

■错金铭文铜虎节(背面)

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2)

■错金铭文铜虎节(正面)

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3)

■王命传任虎节,故宫藏。

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4)

■“王命传”铜虎节,传安徽省寿县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5)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虎节(拓片)

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6)

■龙虎并体玉带钩,南越王墓出土。

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7)

龙作为纹饰在西汉非常常见,被广泛运用在玉器和青铜器之上。

古代旅游的通行证(揭秘两千年前的通行证)(8)

在龙虎并体玉带钩这件玉器中,虎的形象略为抽象。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黄巧好

在广州,有一件非常珍罕的文物,叫“错金铭文铜虎节”,它用青铜,铸成老虎形状;虎纹里面还贴着金片,双面共贴了60片,金片纯度高达97%以上。它在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件“错金”虎节。虎节是做什么的,和虎符有何不同?错金是什么工艺?上面的铭文“王命=(命)车驲”又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就来探秘。

1

虎节不同于虎符 它是一种通行证

虎节是一种通行证。虎符是调兵遣将用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虎符,作为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兵符,通常劈为两半,右符在王手里,左符在将手里。“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史记》曾记载“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唇亡齿寒”成语也出于此。

而“节”是一种“通行证”。南越王博物院馆员黄巧好向记者介绍,“节,是一种通行凭证文书,可以说是君王、诸侯等所派使者的官方身份证明,少数时候也用于军事”。

它最早出现在春秋。

南越王博物院馆员霍雨丰,曾在其文章《有了这块通行证,你想去哪里都行》中写道:“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要在不同诸侯国质检互通往来,也需要办理相关通行证才方便出入各国。那时称春秋时期,除周王室以外,中国各地分布着齐、宋、晋、秦、楚、卫、郑等数十个诸侯国,由于各国关系微妙,一般人并不可以随便出入各国,只有凭借特定的信物,征得双方君王的同意,方可同行。于是,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称为‘节’的信物。最早的‘节’,据考古人员猜想,是古人把一节竹子破成几片,分给不同人持有,作为相互之间共同认定的信物。”

节,是“车马通关之信符”。

2

错金不同于鎏金 它是嵌金入槽、然后磨平

黄巧好介绍,这件虎节出土于南越王墓的西耳室,长19厘米,最高处11.6厘米,最厚处1.2厘米。用青铜铸成的扁平老虎,成蹲踞之势,虎口大张,尾部弯曲成“8”字形。虎身斑纹,铸有弯叶形浅凹槽,内贴金箔片,双面共用60片。虎眼、虎耳均由细金片勾勒出。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命)车驲”。它是目前唯一一件错金虎节。

错金,是一种器皿装饰的工艺。在了解“错金”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鎏金”。

根据南越王博物院讲解员谢金婉在《“鎏金”、“错金”知多少》一文中的介绍,鎏金,也称为涂金、镀金,约出现于春秋。将黄金磨成粉末或剪成金片,置于水银中加热,熔解,形成汞金稠状物,称“金泥”。将金泥均匀涂于器皿表面,用火烘烤,水银熔点低,遇热熔化蒸发,剩下黄金形成一层薄膜依附在器皿表面,冷却后抛光擦亮,即为鎏金。

错金,则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是青铜器装饰的一种精细工艺,除错金外,也有错银,统称错金银。虽然错金法出现早于鎏金法,但由于技术难度大,至战国和汉代才真正流行。“目前考古出土的错金器,精美且数量占多数的是汉代之作。”

《中国古代金饰》中对错金法的描述为:在青铜器表面剔出游丝细线坑纹,然后把金质镶嵌入槽坑之中,完成后整体磨平至光滑,称为错金。“因此错金的‘错’字实际上包含了工序中最后一个环节——磨错,鎏金则没有这个步骤。”

谢金婉写道,判断是错金还是鎏金,可以观察是否有凹槽:“有纹饰凹槽的,一般为错金。根据错金法的操作流程可知,纹饰凹槽是错金不可缺少的。一般在铸模时就留出了纹饰凹槽,以便后续的错金工序。”

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几件错金银器,错金铜虎节、错金铁矛、错金铜镦、错金带钩、铜镜上也出现错金纹饰,工艺精湛。

3

“王命=(命)车驲”意为: 凭王命进行驿传的使者

那么这件虎节上写的“王命=(命)车驲”是什么意思呢?

黄巧好介绍,从铭文可知,它是身份高的人乘传所用凭证。最后这个“驲”字,曾经困扰学者们很多年。学者李家浩在《南越王墓车驲虎节铭文考释》一文中写到,铭文上有四个字,前几个都不难认,但最后这个,大家分歧不小,一种认为应该是“(马 土)”,也即“牡”字的异体,“车牡”也就是“车马”。另一种意见也认为是“(马 土)”字,但应该假借为“徒”,也就是步卒之意。但李家浩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问题。他通过复杂的字形和读音的推论,认为应当是“驲”字。《吕氏春秋》里有“齐君……乘驲而自追晏子”的记载,高诱注:“驲,传车也。”

所以,“王命=(命)车驲”也就是凭王命进行驿传的使者。

最后,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这虎节是从哪里来的?

黄巧好对此介绍:“这件虎节应当是南越传国之物,被赵眜所珍视,最终带入墓中陪葬。它如何来到南越国,学者推测原因有三:一是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武王赵佗曾‘攻长沙边邑’,虎节疑为赵佗攻占楚国旧地时所获;二也不能排除战国时代楚国势力已逾越岭南的可能性;三则可能为赵佗在中原获得后带至岭南。无论怎样,它与楚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南越国多元丰富文化的见证。”

赏鉴

左龙右虎

“并体神兽”

它们是在争夺一个环?

在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虎”常常和“龙”在一起。比如我们所见的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八节铁芯龙虎玉带钩和龙虎并体玉带钩等。

这件龙虎并体玉带钩相当有意思,龙和虎施展全身力气,在争抢一枚玉环。左边的龙,张开大嘴,尖齿紧紧咬住环的一边;右边的虎伸出长长的臂膀,利爪也牢牢抓住环的另一边。两兽的争夺似乎正处于白热化,龙背紧绷,虎头抢地,而其两者又分明是“并体”,内在的悖论和外部的张力带给人无限遐想。

(本版图片由南越王博物院提供,署名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