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本书《三国史话》,作者吕思勉先生。书中很多观点颠覆了我们对三国的印象,最后来说这位乱世之奸雄,曹操。

吕思勉先生在本书《替魏武帝辩诬》一章中,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要替一位绝代英雄辩诬了。”这句开场,真可谓豪情万丈。吕思勉先生上来就为曹操下了个定义:绝代英雄。或许你会觉得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有些夸张,那我们先来看看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

田余庆先生认为对于曹操的评价应该分两点:第一,要看他都干了那些别人没干的好事,而不要看他干了那些好多人都干过的坏事;第二,主要看他所作所为的客观作用,而不是看主观动机。那通过这两个标准看曹操,他到底配不配得上绝代英雄这个称呼呢?我们知道对于曹操影响最大的有三件事: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还有统一中国北方。那我们就来看看曹操做的这三件大事。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2)

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能是曹操身上最大的污点了,后世学者把曹操看做奸雄最大的依据就是曹操挟天子这一条。不过要说的是,和曹操同时代的诸侯几乎都有要挟天子或者当皇帝的想法。袁绍比曹操还早就要立出身皇族的刘虞作皇帝,而袁术干脆就自己称帝了,甚至一直提倡要复兴汉室的刘备,在刚听到汉献帝死亡的消息时就急忙称帝,根本没想去验证真伪,而事实上汉献帝根本没死。还有刚才我们说到的,鲁肃一早就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也就是说,当时谁都没想过要忠于汉室,谁都想当皇帝,只不过被曹操抢得先机罢了。而且曹操到死也没敢篡汉称帝,所以田余庆先生说,曹操还是受传统礼教束缚的。而吕思勉先生认为他最后都执守臣节,在当时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德。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3)

我们刚才说评价曹操,该看他比别人多做了哪些好事,而不是看他做了哪些别人做过的坏事,所以因为他挟天子,就把他说成是白脸奸雄,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有和曹操一样的想法。而且曹操迎奉天子之后,还建立了许多别人做不到的功绩。就像官渡之战,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而在这一战中取胜,可以说曹操是化不可能为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胜利的。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4)

官渡之战表面看就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但事实绝非这么简单。我们来看下曹操的身世,他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当时宦官是最让士大夫看不起的一类人,他们被称为“浊流”。那袁绍是什么人呢?袁氏家族当时被称为“四世三公”,三公在东汉是司徒、司空、太尉的总称,相当于丞相,也就是说袁绍家往上推四代都是位极人臣。有这样的政治资本,袁绍在当时作为统治阶层的士人集团中,声望极高,当时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几乎全都站在袁绍一边。也就是说曹操是来自当时社会底层的寒门阶级,而袁绍代表的则是当时社会主流的士族阶级,官渡之战其实是他们二人所代表的各自阶级的一次较量。曹操是以最让人看不起的浊流寒门身份,对抗当时站在社会阶级最顶层的士人集团,曹操当时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5)

也正是因为顶着这种压力,曹操早期特别被动,他的政敌,他不敢轻易得罪;俘虏了敌方将领,他也不敢轻易惩罚;打败了豪强,他不敢轻易兼并。对自己的下属,他也只敢奖赏不敢开罪。甚至在官渡之战胜利后,他把自己下属和袁绍私通的信件全部烧毁,也不敢追查他们的叛逆行为。我们看《三国演义》都觉得曹操不可一世,谁能想到真实历史中的曹操这么憋屈。因为曹操知道,以自己的身世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好不容易打下的疆土,会瞬间崩盘。其实就是他这么小心,官渡之战前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6)

公元199年,也就是曹操和袁绍决战的前一年,刘备在徐州竖起反对曹操的大旗,东海昌豨举兵数万进攻曹操,此外南边的孙策也在秘密部署,准备袭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汝南的黄巾军残余也受袁绍的鼓动反对曹操,更糟的是此时曹操统治下的百姓也对他失去了信心,纷纷向北方也就是袁绍的地盘迁徙,这让曹操连向百姓征税都不敢。此时的曹操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四面楚歌了。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7)

就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曹操依然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赢,和袁绍对峙一年多的时间。最后曹操终于抓住袁绍的弱点,偷袭了袁绍囤积军粮的乌巢,让袁绍军心大乱,这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三国演义》里袁绍是一个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的人。但是吕思勉先生却认为,袁绍在官渡战场上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糟糕,他差点就把曹操逼得退兵了,所以我们也不能说曹操的成功全是因为袁绍的无能。曹操能赢是因为他胆气过人,关键时刻敢孤注一掷。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8)

官渡之战看似是在曹操偷袭乌巢后发生转折,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偷袭乌巢这一次机会,是曹操在这四面楚歌的一年多里,坚持下来才换到的。他敢于以一己之力,和以袁绍代表的天下人对抗,而且可以在极端不利的局面中坚持下来,抓住转瞬即逝的胜机,这已经完全能够看出他的英雄气魄了。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9)

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开始衰落,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这也可以说是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了。甚至可以说北方被曹操统一,也是一种幸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对比下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前的表现就知道了。曹操早在官渡之战之前,就开始下令屯田,恢复生产。他将荒废的田地租给当时无地可种的百姓,还分发给他们农具、耕牛和种子。同时他还将军田和民田分开,这样就让百姓不用担心徭役,可以安心生产。结果曹操统治下的军民丰衣足食。那他的对手袁绍在干什么呢?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0)

袁绍集团在河北可以说是极为骄奢,他为了拉拢当时的豪族,纵容他们大肆敛财,曹操攻下河北后,查抄袁绍手下重臣的家产,根据《三国志》记载收缴上来的物资钱财数以万计。这么多财产从哪来?肯定是从老百姓身上。其实就在曹操屯田的时候,袁绍的士兵甚至为了不饿死,去吃当时根本没人吃的桑葚。所以从这方面来讲,由曹操来统一北方,是让北方暂时脱离了以袁绍为代表的腐朽士族的压迫。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1)

而曹操统一北方后,更是走上了一条与当时腐朽士族截然相反的政治路线,也就是寒门法家路线。他先是兼并豪强、打压世家大族,这样获利最多的就是中下层人民。此外曹操用人也是不拘一格,东汉选拔官员,是先看出身后看能力,而曹操却打破豪族对仕途的垄断,实行唯才是举。军事方面,他也是赏罚分明,有功者封侯,败军者抵罪。就这样,北方在曹操手里开始稳定发展,生产力得到恢复,经济也开始复苏。而且客观上看,这些也都为后来晋朝能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我们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曹操统一北方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当时他能完成的历史使命。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2)

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最终不敢篡夺帝位、官渡之战和统一北方这几件事件看,曹操确实配得上绝代英雄这个称号。以上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话题:如何正视曹操的历史形象?

我们刚才通过曹操、孙权、刘备的分析,发现三国时期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多面性的,我不能只根据一两件事就对一个人盖棺定论,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从现在的视角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呢?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3)

我们看看吕思勉、钱穆和田余庆先生这三位史学大师的观点。

我们总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吕思勉先生却认为这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的借口。在旁观者的角度是很难弄清当局者所处的环境的,要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他所面对的问题。就像刚才我们讨论孙权,我们总觉得孙权只想偏安东南,却忽视了孙权所处的艰难政治环境,外部曹魏势力强大,内部江东的本土士人集团却只求自保,无心扩张。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4)

赤壁之战,曹操大军来袭时这些江东士人更是一片投降论调。但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孙权却毅然选择联刘抗曹。如果不站在孙权的角度去看当时的局势,就很难体会孙权下决心需要多大的勇气,也就很难发现孙权内心想要称霸天下的雄心。

另外,除了要站在当局者的角度去思考之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当事人所处时代的历史意见,什么是历史意见呢?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指的是在某种社会制度实施时代,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比如刘备,我们总说他是明主,但这位人们口中的明主其实在益州并不得人心,刘备和诸葛亮为了维护荆州士人集团的利益,使得益州本地士人一直受到排挤,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昭伐蜀时,益州士人全都支持投降的原因。所以如果从当时益州士人集团的历史意见来看,刘备肯定算不上明主。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5)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还应该将视角放大,就像刚才我们说的田余庆先生的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要看他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所以我们才说统一中国北方的曹操,是最大限度地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也因此他也配得上绝代英雄的称呼。

曹贼越来越多(被骂了上千年的)(16)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历史人物都是有多面性的,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因此我们做任何评判都应该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比如曹操,他确实有历史功绩,但也不能否认他晚年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事实。再比如刘备,我们虽然说他夺取益州时有违仁义道德,但也应该看到他白手起家,一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却依然不曾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就这点而言刘备是一个很励志的人物。

感谢你能看完我的这篇文字,你就是我在找的有识之士,点下关注对你来说是件小事,庆祝我们的缘分始于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