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真的发源于朱元璋起义?

Q1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民间传说源于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您认为这一说法可靠吗?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1)

这个说法流传很久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读。中国的月饼实际上很早就出现了,有记载说,在隋朝末年,反隋的唐朝部队有一次打仗时,将领看军队人员众多,为解决军粮问题,就做了一些月饼发给大家,据说这时月饼就出现了。另外,也有到了唐玄宗时才有月饼的说法。

但是,月饼应该是在宋朝时真正出现的,宋朝在《东京梦华录》、《老学庵笔记》中都有关于月饼的记载。明朝则明确记载,大家都要分享月饼,家家户户可以互相送礼,取一个团圆之意。(编者注:明《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说到月饼和朱元璋起义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叫“八月十五杀鞑子”,鞑子就是指当时的蒙古贵族统治者,元朝末年,社会很不平等,蒙古贵族和色目人是所谓的高等民族,汉人没有正常的生活地位和应有的尊严,所以他们要起义反抗,月饼就成为这些反元的人之间传递信号的工具,据说刘伯温出主意,把月饼里藏上字条,约定时间,一起来驱逐蒙古人。但是这个说法也不确切,有人记载,这个传说不是出自朱元璋,而是出自同为反元将领的张士诚,所以究竟是谁用了月饼的方式传达“八月十五杀鞑子”,有很多版本。

这种传说后来经过不断演化,有了很多发展。大家知道,在清朝掌握政权的两百多年中,反清复明的运动一直没有断,很多人就把这个传说作为反清复明的连接点。后来国民党人,包括早期的同盟会,也提出了反清驱除鞑虏的口号,就是借用了古代的这一传说来凝聚同志,把这个故事加上了民族主义的色彩。

所以这个故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再用现在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它时,就会有自己新的认识。

明朝人如何过中秋:

赏月拜月 饮酒品蟹

Q2

2

中秋节祭月赏月的传统历史悠久,您是专攻明史的大家,明朝中秋节的风俗是什么?哪些习俗历经六百余年,流传到了今天?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2)

明朝人过中秋节的风俗,其实和现代人差不多。比如,中秋时亲朋好友要在一起聚会、赏月,在月下摆酒席,供些时令鲜果和月饼,当然还有拜月的活动。

拜月其实不是特别复杂。民间和宫廷拜月的方式不一样,民间比较简单,可以全家人在一起,给月亮磕个头。传说中月亮里不是有玉兔吗?也可以给兔爷磕个头。但有的地方,男人要拜太阳,女人才拜月亮,有太阳和太阴之分。有的地方就不分,比如北京地区,男女都可以拜月亮。

另外,秋天是成熟的季节,除了时令瓜果,还有一种东西是离不开的,那就是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是南方的说法。北方也有吃螃蟹的传统,说法是“高粱红蟹黄肥”,高粱一红,蟹就肥了,正好是吃螃蟹的时候。所以在中秋节要拜月、饮酒、吃螃蟹。螃蟹虽然一年四季都会有,但在秋天是最肥的,它是一种时令食品,讲究的就是吃这口鲜,吃这口特别的风味,特别是要伴酒。南方喜欢把老酒、黄酒烫好了喝,也有的地方讲究吃醉蟹喝老酒。

北方一般喝白酒。最早的白酒,实际从元朝开始出现,用度数低的葡萄酒再次蒸馏,变成高度酒叫哈喇吉,“出自火州极边陲之地”,大概是西域酿造的。后来中国传统的酿酒法,大概是学了这种葡萄酒再蒸馏的方式,提纯粮食酒,形成了高度的白酒。

以前中国有句诗:“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写的不是高度酒。《水浒传》中用“三碗不过岗”来形容酒很烈,但《水浒传》是明朝小说,它不是写在宋朝,宋朝喝的酒度数很低,所以南宋的《斗浆图》里,有的人饮茶,有的人饮酒。烈酒其实是在明朝才有的。(编者注:据考古发掘,现已在四川成都发现了600多年前的明代酿酒作坊遗址。)

中秋节酿酒庆祝丰收

与农业社会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Q3

明朝时期,不管南方还是北方的百姓过中秋节都流行置酒玩月,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呢?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3)

这应该考虑到中秋节的来历,因为有中秋节这个特殊时令,才会形成这样的特殊习俗。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很多人说,是宫廷里玩月拜月的习俗影响了民间,还有人说,士大夫这些读书人故弄风雅,把拜月祭月都写得很雅致,影响了民间。在我看来,情况完全相反,中秋节应该首先起于民间,而且拜月的习俗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甚至史前就开始了。

因为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秋风一起,各种粮食都要熟了,大家很喜悦,要庆祝丰收,而这时正是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又添了几分喜气。庆祝时要吃时令水果、时令食品,当然也要有酒,因为新粮食下来了,可以酿酒了。这些都与农业社会的基本生活习俗相联系,与自然相联系,是最根本的习俗的养成。所以,实际上是民间推动了置酒玩月的习俗,文人雅士不过画龙点睛,把它更加美化、仪式化,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禁酒令

饮酒习惯更加节制文明

Q4

明初,朱元璋为了珍惜粮食,下了很严厉的禁酒令,但是中国饮酒庆祝节庆的习俗却一直延续下来,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4)

朱元璋下禁酒令时,正处在激烈的战争当中,他的根据地刚刚建立,规模不大,军队人员也不多,尽管如此,这些人还是需要吃很多饭,用很多军粮。这时,如果用军粮酿酒,就无法维持军队给养,所以他就下了禁令,禁止军中酿酒,但并没有禁止民间酿酒。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迅速恢复了生产,经济很快繁荣起来,老百姓也能过上平安的日子,用粮食酿酒是很正常的,因此明朝酿酒的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欧洲的神话中有酒神,中国没有酒神,但我觉得,中国每个饮酒的人似乎都可以成为酒仙,所以不需要酒神。另外,中国也没有明确面向全国的禁酒令,中国人的饮酒习惯,与很多其它的民族相比,是更加节制、更加文明的。比如说,我们饮酒的时候可以赋诗、行酒令、传花、猜谜,这些情况是国外没有的。而且,中国喝酒一定要搭配精致的菜肴,至少花生米得吃两盘,当然在秋天饮酒应该有螃蟹,有很多时令水果,月饼也要伴随酒来吃。

所以,中国把饮酒作为一种娱乐,它不仅仅是酒,而是把酒所附加的各种外围的、高雅的文化氛围发掘出来了。

Q5

文人们在中秋节饮酒赏月,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比如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等等。在这些名作中,您最欣赏哪句跟中秋有关的诗词,为什么?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5)

中国古代关于中秋和赏月的名篇中,表达的大多是伤感,基本没有特别愉悦、放松的情怀。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写的景色多漂亮:一轮明月在海上升起,全天下的人都看着这轮明月,一起度过良辰,欣赏美景,但是这首诗后面表达的是思念亲人的感情。

比如,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实际上他很孤寂,觉得世界上没有知音,只有他独自饮酒,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又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中发问,今天我们在祭月、赏月时,月亮上有没有四季分明、是不是也要过中秋?如果上天的话会如何?又恐高处不胜寒。最后这首诗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轼想起了中秋节没能和他的弟弟苏辙团圆。他们表达的都是悲伤的感觉。

古人把美好的团圆和美好的时光比喻成圆月,同时他们也担心,月亮会有阴晴圆缺,所以就用“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来表达一种希望,期盼在各地的人都能平安互通,期盼人间的情,人间的爱,并不因月亮的阴晴圆缺而改变。所以,我更看中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期盼。

Q6

中秋节热闹的背后,需要繁荣的城市经济作为支撑。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之后,南京和北京哪座城市更繁华?国家的经济重心偏重南方还是北方呢?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6)

明朝实行了两京制度,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北京作为京师时,南京叫做陪都,南京作为京师时,北京叫做行在,就是皇帝出行所在的地方。哪个地方更繁华呢?这要看不同切入点,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国家的最高衙门全在这里,达官贵人冠盖云集。但是南京位于苏杭这一带的长江三角洲上,经济最繁盛,商业也更繁华。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明朝的两幅画,一幅画叫《皇都积胜图》,出自明朝较早期,记载了北京地区很多城门街巷和市井卖东西的人。同时还可以看到一幅《南都繁会图》,出自明朝较晚期,《南都繁会图》描绘的街市非常热闹,街上到处都是招牌,古代的招牌都是立起来的,不像现在街上的招牌规范化了。那时招牌上写的字都很有意思,这儿卖洋货物,这儿可以兑换银钱,那儿卖南洋的货物等等,所以南京很繁华。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社会转型,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明朝出现了从古代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君主制向后期社会的转型。因此,南京从商业角度看更加繁华,北京从政治角度看更加繁华。

经济重心偏南不是当时才发生的情况,它从很久以前就发生了。中国有一个特点,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长期分离,元朝以后,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北方毕竟气候苦寒,生产的作物比较少,南方则叫鱼米之乡,所以宋朝以后,南方有种说法叫“苏湖熟天下足”,繁盛的地方在南方,南方是财富之都。到了明朝,仍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但是南方的货物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流往北方。

Q7

那么,明朝发达的商业经济,对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样的影响?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7)

明朝正德年间以前,社会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正德年间以后就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代一直讲究重义轻利,要把利放在义之后,但商品经济发达后,钱成为了社会的中心点。朱载堉编过一本书,收集了很多明朝的民歌,其中有一首写到,如今英雄汉都看钱,有了钱无事不可干:“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说明社会风气变了。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饮酒的人就多了起来,到处都是酒肆,每一场宴会必有酒,同时也出现了卖假酒的问题。市场上有卖假酒、假白银、假书、各种假货的等等,一心以赚钱为目的,不择手段,缺乏诚信。

明朝这种笑贫不笑娼、贪图享乐的风气,是一种世纪末的颓废,也是商品经济发达后明朝政权受到腐蚀,人心受到腐蚀的表现。所以在饮酒时,我们还是要提倡古代那种更雅、更有文化内涵的饮酒,不要狂饮。

故宫建筑艺术匠心独运

传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

Q8

明朝迁都后,兴建了北京皇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匠心和智慧。故宫里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是我们参观时不可错过的呢?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8)

东方的建筑体系大概在唐宋以后成熟了,后来万变不离其宗,但各个时代也有不同的变化。我们看故宫时,不仅要看那些陈列的玉器、瓷器、书画、刺绣、青铜等等,也要看它的斗拱、天花板上的藻井、栏杆上的雕刻。比如说,做斗拱梁柱结构是没有钉子的,完全使用木头架构起来,非常稳固,而且非常优美。不同时代的斗拱还有不同的层级,看多了,就会辨别宋、明、清的不同,就像喝酒一样,品多了,就知道酒的好坏了。

再有就是桥,一座很普通的桥,但故宫把它做的很美,就像《阿房宫赋》中写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故宫太和殿前有一道金水河,弯曲的弧形非常好看,上边有五座桥,白桥曲水与辉煌宫殿搭配起来,交叉颜色互相辉映,多么漂亮,但我们在参观时一般不会注意到。

而且,宫殿带有礼治的意义。皇帝身居九重,与老百姓和大臣相距很远,那么普通人要走多少级台阶上去仰望他?从天安门走进去再进到午门,还没有看到皇帝,自己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再往前走一段路,爬坡到皇帝面前叩首时,就什么力气都没有了,这正体现了皇帝的威严。当然,皇帝的正宫、寝宫在哪里,嫔妃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意义安排,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室内陈设,也要看室外建筑,除了建筑的艺术以外,它们也反应出中国的一种理念:对天的看法,对大自然的看法,天子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后宫的关系,都蕴含在建筑当中了。

Q9

明朝皇帝每隔四年会在秋分日亲自前往月坛祭月。祭月的典礼是从何时流传下来的?祭典上有些什么样的仪式?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9)

祭日、祭月是很古老的事情,祭月历史在明代有一个变化,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礼治时提出,天地合祀,礼制上称为“祫祀”,就是把天地合并祭祀。但到嘉靖皇帝时发生了变化,嘉靖皇帝发起了大礼议,目的就是贬低明武宗,提高自己父母的地位,让他们进太庙,并写进皇帝的家谱中。他在颁布完成大礼议后,对礼治进行了一全面改良,天地合祀就发生了变化。

嘉靖九年,建立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天坛的东南侧又建立了圜丘,用来祭天。祭天年年都要祭,祭月的等级要低一些,好几年才祭一次,多数由派遣大臣代替皇帝进行,礼仪规格也比祭天、祭日要差一些。明朝一直延续着分祀的礼仪,到清朝以后,这种礼仪被继承了下来。

关于祭典上的仪式,每一种祭祀都要设酒,要有相应的音乐,设酒也有严格的规定,大臣要行礼、祭酒。酒在这里就是一种礼仪,它象征着国家的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只有皇帝有权利沟通天人,所以说“奉天承运”,祭天地日月,是皇家独享的权利。

中国的传统菜肴里

最不应该推崇的就是宫廷菜

Q10

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上也想向皇家学习,比较推崇宫廷菜,您怎么看?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10)

在中国的传统菜肴里,我觉得最不应该推崇的就是宫廷菜。因为,每一个新兴的皇朝,皇帝都会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继承者,传了若干代以后,他们吃的是什么?是宫廷菜。吃着吃着以后,这些皇族人的身体都变得很差,甚至没有能力繁衍后代,所以我劝大家不要吃宫廷菜。宫廷菜有的是秘方,菜品也很讲究,但吃来吃去的结果是,明朝末年,崇祯帝是从亲王继承人里找出来的皇帝继承人,清朝皇室连后人都很难找到。我觉得把宫廷菜说成有有益于养生等等是一种误导,倒是有些文人、世家,在饮食上很精致,在饮酒方面更有节制、有内涵。

明朝鸡缸杯匠心独具

后世模仿无法得其神韵

Q11

明宪宗的御用酒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现在是价值连城的文物。鸡缸杯流传600年多年,后世仿制者众多,却都无法得其神韵。鸡缸杯的匠心独具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11)

这里有一个艺术的规律,比如,现在满街的美术用品商店门口,都摆着石膏模子做的维纳斯雕像,但是却没有神韵,为什么?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文化,后世模仿时,只可以追溯它,但是永远无法达到、超过它。所以我觉得,后世模仿的鸡缸杯永远无法得其神韵,鸡缸杯的产生不仅仅在于工匠、陶土、颜料,而在于整体氛围,模仿鸡缸杯的是清朝人,他的思想、日常生活、思维方式、绘画师承、流派都和明朝人不一样,尽管可以去学,可以临摹作品,但是永远不能代替,更无法超越。艺术是有个性的,鸡缸杯是艺术品,艺术品就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元朝、明朝前期,青花瓷非常出色,但到了明朝成化时期,出现了斗彩,它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编者注:釉上彩,用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纹饰,二次入窑,彩绘在釉面之上;釉下彩,在瓷坯上用材料绘制图案后施釉,图案在釉面之下。)的结合,制作时先用青花在胎上描画出图案,再用一千三百度的高温烧制,烧制好后在上边画彩,上下互相辉映。它的颜色很温润,让人能够融入其中,而不是特别鲜亮、抢眼,新造的颜色肯定达不到这种柔和、高雅的效果。虽然现在很多古玩市场都有鸡缸杯,但真正的鸡缸杯在香港佳士得曾经拍到两亿八千万元,如果大街上都是真品,大家早就暴富了,还把它摆出来干什么?鸡缸杯的技艺非常高超,很难模仿。

清朝皇帝审美差

林徽因曾批乾隆审美“低级”

Q12

您认为明朝工匠创造的鸡缸杯,之所以达到了艺术品的高度,是跟匠人本身的关系比较大,还是与时代或师承有关?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12)

这要看两者的关系,就像一个社会,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是人民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社会普遍贫穷时,我们没有那么多力量去创造艺术品,这时的艺术品就很粗糙,吃饭的碗也很粗糙。当大家都有钱了,是不是会买好看的碗?工匠可以通过劳动挣更多的钱,也有时间去把这只碗制造得更精细。这与时代大背景密不可分,艺术繁盛的时期,一定是经济繁盛、国家稳定的时期。动乱时期的艺术品、人民用品、生活器具肯定会粗糙。

同时也有师承和艺术修养的积累。很多匠人有一代一代流传的心诀、口诀,也有不外传的制作方法。再有就是皇家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大家都知道,宣德时期的瓷器非常好,现在价值连城,但是我们能在景德镇废弃的窑址里,发现很多被砸碎的瓷器,甚至有在我们看来非常完好的瓷器都被砸碎了,为什么?因为当初审查不合格,就要全部砸烂,这种严格要求也是制造精品的重要原因。所以,国家的经济实力、艺术氛围、匠人师承能力加起来,才产生了鸡缸杯。

都说后世的作品很俗,很不好看,像乾隆喜欢花里胡哨的粉彩,红色绿色、黄色白色,中国外国的元素全都叠加上去,好像一个女子不知该怎么打扮,只好满头插上花,把眉毛、眼睛画得很浓。批评乾隆审美的人,以林徽因为首,有一次她的同事来设计国徽,有人设计了一种图案,林徽因看完就说,你这个图案太“乾隆”了,意思是审美趣味太低级了、太俗气了。整个清朝的审美,是一种爆发户的感觉,缺少文化内涵,富是富了,还没有达到雅的层面。

文物“修旧如旧”的说法

我认为不够准确

Q13

艺术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工匠制作时的用心,也离不开后世的保护,您对于我们如今的文物修复工作有什么见解?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13)

我想说一个理念,现在有一种修复文物的说法,叫“修旧如旧”,提这个口号的初衷,是为了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过多破坏和掺杂现代因素,这是对的。但是仔细看这句口号,首先从汉语上就是不通的,是个病句,在理念上也不准确。“修旧”怎么能“如旧”呢?已经破损的文物,修复后还如它破损的样子,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用“修旧如初”来取代它,就是把文物恢复到最初的面貌,而不是恢复到带有破损,带有风霜痕迹的旧面貌。原来的面貌包括原来的材料,原来的等级,原来的规制,所有的理念都要恢复到原来,这样才是准确的说法,在汉语上也说得通。当然,不可能完全恢复最初面貌,可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消除城乡差别

才能更好地享受中国传统文化

Q14

故宫从兴建至今已经过了600年,这六百年中,中国从传统的农耕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来持续地发挥影响力呢?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14)

现在有一句话,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使我们骄傲的东西,但也有应该抛弃的东西。我们要弘扬的就是能为现在和未来,甚至为人类做贡献的东西。我们长期以来自轻自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一切都归罪于孔夫子,归罪于老祖宗,中国人最怕的是数典忘祖,但是我们就做了数典忘祖的事。我们现在要重新考察传统文化,考察哪些对我们有用,哪些是优秀的理念。

比如,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有人却说,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用?现在有高科技,有天气预报,就不需要它了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审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考察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它通过大量实践和观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运行的规律,这是一种总结,它体现了理性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我们把这种精神拿到现代科学中,还会有作用。它不单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上升到了整个思维模式的方法,是一种哲学意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器物层面的东西可以取缔,但有些理念是不可以抛弃的。比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道理,我觉得它有现实意义,甚至有普遍的全人类的意义。所以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也不是要表现我们在世界上的特别,故意和别人唱不同的调。是因为我们的优秀文化有用,我们愿意把它与大家共享,所以才大声地说出来。所以传统文化应该提倡现代的解读,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很多传统节日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我们都应该发掘出来,让有益的东西在当代社会有所作用。

最后我想说,我们现在要改变一个发展模式,最近若干年世界各地都在发展城镇化,但它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与自然从前是比较接近的,城镇实际上是让人与自然离得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就要思考应该如何城镇化,现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我提出一个新的理念,三位一体:分别是“城镇乡村化”、“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园林化”。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城镇化的一切是为了人,为了人能够生活得更好,不是为了把人从平地搬到楼上去,所以我提倡“城镇乡村化”,要反过来,控制城镇化的速度;“乡村现代化”,就是乡村的生活品质要和城镇一样,要超过城镇,我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没有城乡差别,乡村现代化也是巨大的工程,同样可以拉动内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普遍提高人的生活品质,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城市园林化”就是我们的城市要像大花园一样。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病态,全球都面临城市病。城市园林化,就是让城市更加亲近自然,让人生活得更舒服。当然这很难,但应该是我们的一个追求,在城市发展中,要把人放在第一位。

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发展态势,肯定更适合人类生活,更适合人类自身发展。如果能实现这“三化”,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更有根基了,我们也更有大自然的情怀。我们要给自己营造一个美好、适宜的生活环境,古代的这些节日习俗是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是上千年甚至上万年逐渐积累的,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形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做到“城镇乡村化”,“乡村现代化”,“城市园林化”,就能更多地享受中国文化原来的生活状态,更加能体会古人的心境,生活得更幸福。

毛佩琦的饭局(毛佩琦消除城乡差别)(15)

学者介绍

毛佩琦: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子曰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