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科学家、军事家,同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武器发明家——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墨子把自己发明的守城器械(攻城时也能用)都传授给了弟子禽滑(读作骨)厘,在《墨子·六十三章·备蛾傅》中,详细介绍了这些武器,这其中包括尖头长达一尺五寸的锥子、柄长六尺的斧子,还有最早的装甲运兵车或者叫移动堡垒——“悬滑车”:长五尺宽三尺高五尺,由两寸厚木板制成,用辘轳牵引,在城墙上下迅速移动,专门攻击以云梯蚁附攻城的敌人。
墨子不但发明了移动堡垒,他还给堡垒中的敢死队员专门发明了一种兵器,这种兵器刁钻古怪,所以后来被称为“百兵之贼”。
“百兵之贼”威力巨大,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一直都有名将在用,比如后汉白马将军公孙瓒、十六国时期的武悼天王冉闵都曾拿着它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至于公孙瓒和冉闵拿着这种兵器做的是什么事情,读者诸君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公孙瓒用它横扫鲜卑乌桓,武悼天王冉闵用它干啥了,这个还真要谨慎一点说。
一、百兵之贼称号的由来
十八般兵器前四位是刀枪剑戟:剑为百兵之君,刀为百兵之胆,戟为百兵之霸。这里的兵不是士兵而是兵器,另外一种说法是棍剑为百兵之皇,刀为百兵之帅,戟为百兵之魁。
刀剑戟各有称号,只有枪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称号,有人说它是百兵之祖,也有人说它是百兵之王。枪之所以难以加尊号,就是因为它的形制五花八门,甚至名字也是一变再变:矛、槊、矟、枪,都是一类武器,我们只能称之为枪族。
咱们今天要说的枪族的另一个称号,就是百兵之贼,自从墨子发明之后,其形制就一直没变过:“二丈四尺,刃其两端。”
这种兵器也可以叫双尖枪、两头槊,比较正式的名字,是“两刃矛”。
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士兵站在五尺大木箱子里,通过孔洞向外攻击,最佳的武器就是弓箭与长矛,但是单尖长矛顾左顾不了右,如果两头都有枪头,那就方便多了——刺出去杀一个,收回来又把后面的杀了,一杆长矛顶两杆用,而且绝不做无用功。
前面咱们说过,墨子发明的武器,攻城守城都能用,而这种百兵之贼两刃矛(下文就不用加引号了),同样适用于车战和马战。
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古代战争以车兵为主力,汉朝开始出现马战,当时的战争都是双方排好阵型对冲,每冲突一次叫做一合,如果双方排开的都是一字长蛇阵,那么对冲穿过敌阵后调转头来重整阵型再冲,这叫一回,一冲一转,就叫一回合。
古代战争的兵器都讲究一寸长一寸强,基本都是密集队形的将士抱着长兵器闷着头往前冲,捅到谁就算谁倒霉,没捅到,掉过头来再捅。而墨子发明的两刃矛,一下没捅到,还可以顺势抽回,杀一个回马枪——阵型密集,想把长兵器抡圆了进行第二次攻击,打伤的会是身边的战友。
因为墨子发明的守城两刃矛能够在一个回合之内进行两次攻击,所以在车战马战中也得到了应用,于是正史中就出现了许多善用两刃矛的古代名将。这些名将使出“回马枪”令人防不胜防,于是枪族中多了一个不大好听的称号:百兵之贼!
二、公孙瓒用两刃矛杀出白马将军威名
提起善用两刃矛的古代名将,首先我们要说一说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有传的白马将军公孙瓒。
公孙瓒在演义小说里在数回合之内被吕布击败,如果要是从正史角度来看,吕布可能会在一个回合之内被公孙瓒捅穿后背——公孙瓒用的就是能在一个回合之内两次出手的两刃矛。
《后汉书·卷七十三》和《三国志·卷八》均有公孙瓒用两刃矛杀出白马将军威名的记载,为了便于阅读,咱们被这两本史书的记载综合一下:“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自持两刃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公孙瓒时为辽东属国长史,后升任奋武将军,乃称白马将军)。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本来公孙瓒手持两刃矛,带着白马义从所向披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位仁兄忽然厌倦了跨马冲杀,却喜欢上了盖高楼。
公孙瓒盖了一群高楼,矮的五六丈,高的有十丈,在里面存了三百万斛粮食。公孙瓒本想吃着这些粮食坐观群雄逐鹿,却没想到袁绍挖地道进去放火,让公孙瓒的两刃矛和白马义从无用武之地,这位靠两刃矛成名的后汉名将,就在火光中谢幕了。
三、武悼天王冉闵用的也是两刃矛
冉闵的个人资料不可以多介绍,因为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冉闵绝对是一个中原人,而且其先祖也是汉朝将军,他们一家数代都精通骑射,很多人都担任过赵云一样的职务:“其先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冉闵十二岁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战斗力(骁猛多力,攻战无前),长大后更是雄壮无比:“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
冉闵的兵器,就是百兵之贼两刃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卷九十八·晋纪二十》中找到记载,宋元交替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也进行了解释。
冉闵在晋后乱世以一道斩胡令著称:“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冉闵当时有点滥杀无辜了,其斩胡过程有点像袁绍诛宦官:“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冉闵诛胡,用的就是两刃矛:“操两刃矛,驰骑击之,所向摧陷。”
胡三省注解说:“两刃矛者,铗之两旁皆利其刃。”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有些困惑了:“长铗不是长剑吗?咱们学过冯谖客孟尝君的时候弹铗而歌,不就是弹着长剑发牢骚吗?”
这里就需要解释一下了:长铗确实是长剑的代名词,但是铗字的意思却是柄(通夹,就是两片金木或兽角夹住剑叶以便手持),长铗就是长柄剑。铗也可以理解为矛杆,比如左思在《吴都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以齿角为矛铗……刀身剑锋,有长铗短铗。”
四、两刃矛很好使也很不好使
两刃矛威力巨大,是很好使,这个好使指的是杀伤力巨大,一杆长矛能顶两杆用,说它不好使,是因为使用这家伙实在是太难了,这一点我们从羊侃试用两刃矛的过程中可见一斑。
据《南史·列传第五十三》记载,当年南梁打造了一批两刃槊(两刃矛的另一种叫法),但是很少有人会使,于是高昌县侯、太子左卫率、侍中羊侃(跟陈庆之是战友)挺身而出:“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之所以没人敢尝试用这种百兵之贼两刃槊,是因为这家伙实在是太大了:“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
两刃矛(槊)长二丈四尺,这个长度从墨子发明之后就没变过,但是槊杆周长一尺三寸,还是有点太粗了:当时一尺大约二十三厘米,一尺三寸大约是三十厘米,除以三点一四,槊杆直径将近十厘米,比一斤装的酒瓶子还粗一点。
一般人根本的手根本就攥不住槊杆,也幸亏羊侃个子比较高(七尺八寸),再加上梁武帝钦赐的宝马(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这才能把两刃槊耍得虎虎生风,以至于大家爬到树上围观,最后把树都压折了。
现在读者诸君应该明白公孙瓒和冉闵用两刃矛做的是什么事情了吧?他们是在用这种杀伤力极大的百兵之贼诛胡——这倒也没有违背墨子发明两刃矛的初衷。
两刃矛刁钻古怪令人防不胜防,所以一直到明朝还有人在用,那时候两刃矛(槊)则被称为“两刃枪”:“披三重甲,持二丈枪,两头着刃……”
笔者没见过两刃枪(矛、槊)实物,但是遥想白马将军公孙瓒和武悼天王冉闵,手持两头尖刃的二丈四尺矛槊,冲入北方部族骑兵阵中,前面戳穿一个,拉回来又把身后另一人刺落马下,不能不让人感叹:墨子讲究兼爱非攻,他发明的武器,咋就这么厉害呢?
参考史料:《墨子》、《后汉书》、《汉书》、《晋书》、《南史》、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