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执行的重要方针,也是它获得农民支持,最后战胜国民党的重要法宝之一。进入新中国后,新区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同时进行,它让“耕者有其田”,也让曾经的土地所有者随着旧的“封建制度”一起消亡。但是很快获得土地的农民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等旧式“小农经济”的问题就显现出来,这是不能满足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需要的。在此情形下,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农村生产合作社”应运而生,而在“初级社”甫一诞生,电影工作者就及时跟进宣传,拍摄于1952年,于1953年2月上映的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部“与时俱进”的影片。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1)

影片海报

《葡萄熟了的时候》由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编剧为孙谦,由王家乙导演,杜德夫、欧阳儒秋、李百万、于洋等主演,影片的故事为:1951年,南沙村葡萄大丰收。周大娘(欧阳儒秋饰)园里的十亩葡萄每亩摘到1200斤。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2)

为了安装水车和给女儿红娥(柳毅饰)置办嫁妆,周大娘等不及赶庙会,急着想卖掉葡萄。红娥与合作社主任丁老贵(杜德夫饰)的儿子双喜(李百万饰)相爱。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3)

大娘找到亲家,请他帮助解决。丁老贵认为合作社只管供应社员生活用品,推销葡萄不是份内事。两人为此产生矛盾,周大娘一气之下要将葡萄卖给奸商刁金(高平饰)。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4)

刁金趁机压低收购价格,经支农工人龚玉泉(于洋饰)劝阻,周大娘才没上当。团支部胡珍珍(刘燕瑾饰)请党支书(魏华门)来打通丁老贵的思想,但丁老贵仍坚持合作社不能“收破烂”。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5)

但他看到社员们因卖不出葡萄,没钱购买合作社订购的水车时,也感到问题严重。县委和县联社闻讯,及时指示合作社,要为社员组织推销土特产品,切实发挥推动生产的作用,并给合作社拨来一笔周转资金,用于收购社员的葡萄。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6)

龚玉泉也带来葡萄酒厂开工的好消息。在庙会上,周大娘与丁老贵消除了误会,把自己的葡萄卖给了合作社,并主动捐款支援抗美援朝。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7)

时效性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标准,客观地说,在解放初期,电影宣传在这一点上是做得很好的。《葡萄熟了的时候》不但指出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的“短板”,宣扬了“初级社”的巨大作用,还呼应了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所以对当时的观众来说,这部“现在进行时”的电影无疑具有很强的亲切感和教育意义。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8)

影片的编导孙谦、王家乙等都是革命文艺战士出身,而且已拍摄过数部影片,对如何把握“政治正确”和用电影的手段来进行宣传工作多有心得且渐入佳境,因而影片中具有落后意识和对合作社认识不深的农民,暗藏的敌人,上级意图的体现着都有“对号入座”的人物形象,故事也基本循着“从生活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阶级斗争”的规定方向发展,而从此也可以看出,新中国电影独特的类型也正在成型。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9)

不过尽管如此,本片后来还是因为不够突出支部书记和合作社长形象和过多纠结人物关系的戏剧化,“冲淡了主题”而在50年代就受到了批判。当然,以后来全面开展的合作化、总路线和人民公社的运动的标准来看,“初级社”时期的斗争当然相对温和得多,因为那时候的“入社”政策本来就是“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

70后必看十部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故事52首部表现(10)

欧阳儒秋(1918-2007)

影片中《丁大娘》的扮演者欧阳儒秋也是中国电影银幕上的一位扮演母亲和大娘的“专业户”,她本是安徽萧县人,但从1937年起就投身抗敌演剧社,从事抗日救亡和革命戏剧运动,十年后即1948年,在经过延安鲁艺和东北文工团的培养和锻炼之后,她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从事专业表演和译制片导演工作,先后在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并译制了《短剑》、《山中防哨》、《走向生活》的多部前苏联影片。1956年,欧阳儒秋从长春至北京电影学院任教,期间也参加电影的拍摄,特别是《巴山夜雨》的母亲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08年,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欧阳儒秋去世,享年89岁。

下一期,介绍新中国第一部以天津为背景的影片《六号门》。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写,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