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为什么被小人物粉碎(何应钦北平岁月)(1)

图为孙中山与蒋介石( 后中)、何应钦( 后左)、王柏龄(后右)在黄埔军校的留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1932年初,上海又爆发一·二八事变,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炮制伪满政权,华北战云密布。1933年1月,日军对山海关发起进攻,东北军一触即溃,丧城失地,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大哗,纷纷将矛头指向统帅张学良与汤玉麟,扛不住舆论压力的少帅只好于3月11日通电下野,随后出洋考察。长城抗战爆发后,华北成为国民政府最棘手的问题,当张学良受到全国责难时,蒋介石想到的第一个接替张学良的人,就是何应钦。3月12日,即张学良下野的第二天,国民政府令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兼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之职。北平这段岁月却成了何应钦人生中最难熬的黑暗时期。

何应钦刚到华北就迅速组建了自己的参谋辅助班会,为了巩固中央政府对华北地区的控制,他加强了北平的特务力量,前来协助他的是力行社的骨干,同是贵州人的刘健群。刘初到北平就成立了“华北抗日宣任总队”(后改为政训处),任总队长,主要执行宣传、情报、破坏等行动,刘建群还令成员身着蓝衣行动,一时间外界皆称为“蓝衣社”,日军对这个组织十分忌惮,一再要求取缔。此外,与何应钦同时抵达北平的还有蒋孝先的宪兵第三团。

酒井隆

给何应钦自尊造成最大伤害的,是他的“老同学”酒井隆。随着日军步步紧逼,北平城内加强警戒。一日,日本驻北平武官酒井隆夜晚在胡同闲逛,被哨兵盘问,这一问就捅了马蜂窝。次日,酒井隆带着两名武装日本兵强闯新华门,要面见何应钦。谨慎小心的何应钦自然不敢怠慢日方人员,但没想到的是,他的宽容换来的是酒井隆更粗野无礼的大闹居仁堂,态度蛮横至极。何应钦感到身受欺辱,终于一改此前的温和宽厚,严肃地对酒井隆的无礼行为进行斥责,这才震住对方。不过当酒井隆有所收敛后,何应钦亦不愿将关系闹僵,又缓和口气向其解释道歉,随后下令驻城部队对外国人都要客气。

不久后,前线作战失利,5月初,日军参谋本部提出《华北方面紧急处理方案》,想利用军事上的胜利胁迫中国接受苛刻的停战条件。仗打败了,身在北平的何应钦只得密电汪精卫,要求黄郛与日方谈判,“寻求和平途径”。从5月23日到5月31日,北平、南京两地频电交驰,讨论内容皆为日方停战条件,以何种形式签字以及如何力保平津等内容。那段日子,身在华北的何应钦与黄郛皆有身心备受煎熬之感,一方是强势的日军咄咄逼人,何应钦与黄郛手中没有多少能讨价还价的筹码。另一方是被屈辱协定刺激的国内各界人士,国人皆指责何应钦是“亲日派”,黄郛丧权辱国,唾骂其为卖国贼。同时,他们还要顾及南京政府,不能让谈判破裂,也不可做出原则性让步(例如承认伪满政权)。几经波折,屈辱的《塘沽停战协定》于5月31日正式签订,之后黄郛又作为代表,与日方进行了关于接收战区以及与之相关的关内外通车、通邮等谈判,史称“塘沽协定善后谈判”。

从协定签订到善后谈判,整个谈判过程中,黄郛痛感“环境之艰,横逆之来,固已夙料,亦所不避也”,遂申请辞职,但汪精卫让他坚持到底。其实在善后谈判结束后,已成众矢之的的黄郛也唯有引咎辞职一途。1935年,万念俱灰的他托病避入莫干山隐居,第二年即含恨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