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英双方代表于南京下关签订南京条约)(1)

南京条约是自清朝于200多年前确立了较稳定的版图后第一次因战败而所签署的割地条约,并代表了清廷将开启对外贸易以及锁国政策的终止。它标志着大清社会由原先的自我封闭开始不得不接触现代文明,走向工业化和全球化。

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英双方代表于南京下关签订南京条约)(2)

中英双方于康沃利斯号上签署《南京条约》

1840年6月,满清与英国之间渐次升级的贸易和外交冲突,使得英国国会在同年4月以271票对262票的些微多数通过对满清发动贸易战争,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7月,英国军舰百余艘与官兵约9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军事要地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国军队50万银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在面对英国现代化的军队,满清无力而战,因此道光帝决定接受英国条件,进行议和。

耆英(中方主要代表)及璞鼎查(英方主要代表)

主要内容

  • 大清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

  • 清政府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进行贸易通商。

  • 清政府将香港岛永久割让予英国治理。

  • 清政府向英国共赔偿2千1百万银圆。

  • 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 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 两国共同订立进出口关税。

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英双方代表于南京下关签订南京条约)(3)

《北京条约》文件

英国商人在通商各口“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而开创了协定关税之先例。废除“公行”制度,规定以后“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