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笔者就吴太伯建立的“句(勾)吴”,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做了一个详细的考证,有没有道理可以做学术上的讨论,算是抛砖引玉吧?

古语中吴的意思(考证句吴的释义)(1)

今天有人提出来问有没有考虑过“句吴”和“句容”的关系问题。此人问题诚然是没有仔细思考过。倒是笔者以前曾经发表过一个小文章认为,“句容”之“句”古音读应读若“勾容”。即,读若gourong。我举例证之。

其一,“说文解字”明确说明,“句”古读为“古侯切”,今读为“九遇切”。其二,从“句吴”之“句”旁证之。“句吴”“句”读作“勾”。其三,从文字学上说“句”,众所周知,古无舌上音或无舌面音。即无jqx。舌面音是后来人类才逐渐产生出来的。其四,实证举例说明。例如,动物“狗”,从反犬,从句。这是一个形声字。反犬为形旁,句为声旁。有学者认为,这是“句”字的古音读,我们从今天的文字中,还可以寻找到证明。其他,例如,“苟且”之“苟”,从草,从句。句为其声旁。

古语中吴的意思(考证句吴的释义)(2)

现在,笔者再考证“句(勾)吴”的释义问题。有人认为,“句吴”之“句”是一个句首的发语词,无义。那么,“句吴”之“句”就是一个虚词。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句吴”其实就是“吴”。因为“句”是一个发语词嘛。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句吴”之“句”是一个发语词,能否认为“句容”之“句”,它也是一个发语词吗?或许大家不一定赞成或肯定不赞成吧。这个问题就来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知道,古汉语的每一个汉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都是有实在的意思的。都是实词,没有所谓的“虚词”。譬如,“而且”的“而”,我们今天都认为,“而”是一个虚词,表示某种语法,并无实义。但是,最早这个“而”是有实义的,它是指一个成年男性下巴的“胡须”。你瞧京剧脸谱就知道什么是“而”字。它其实是一个象形文字。所以,虚词的产生是比较实词出现要晚得多,古代的文字都是有实义的。

古语中吴的意思(考证句吴的释义)(3)

因此,我们猜测“句吴”之“句”,它可能就不是一个发语词。那么,既然不是发语词,“句吴”怎么释义,又怎么理解?

“说文解字”解释“句”,就是“曲也”。也就是说,“句”就是“曲”。既然,“句”就是“曲”,所以,才有一个词“句曲”。其实,“句”“曲”都是一个意思。再来说“句吴”。“句”是“曲”,那么,“句吴”就是“曲吴”。而且,“虞”“吴”古音相通,所以,也可能是“曲虞”。这其中的“虞”,与上古社会“虞舜”的“虞”,有没有关系,不知道,也不好说。姑且存疑。就是“句吴”内部还有一个“虞仲”的问题。“虞舜”“虞仲”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虞”的问题,这里不能混淆。应该指出的是,“虞舜”之“虞”较“虞仲”之“虞”要早得多,如果能够证明前者与“句吴”之建立有关,则可以大大推进“句吴”之源头。

古语中吴的意思(考证句吴的释义)(4)

“句吴”之“句”,倘若不是发语词,我们就推定它是一个实词。即是有实际意义的一个词。由“说文解字”之“句”的释义,我们明确了“句”就是“曲”。那么,很显然,“句吴”当然就是“曲吴”。我们怎么理解“曲吴”呢?我们首先说“吴” 之建立吧。“句吴”建国道路曲折,太伯南奔,至吴地是“断发文身”,从中原的黄河流域一路艰辛来到长江流域,道路艰辛坎坷,或许还面临着周王室的政治迫害或追杀的风险。其次,“句吴”国王位的继承,泰伯无后,传之仲雍(虞仲),虞仲传给季简,简传达,达传周章(被周武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后面不一一列述,直到夫差亡国。或许吴太伯早就预见“句吴”政权的发展是命中注定是充满着艰难曲折的,是注定要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和壮大的。因此,什么是“句吴”?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句吴”不就是“曲吴”吗?也就是说“吴”国是要在“曲”折中成长和壮大的。这可能就是“句吴”释义的本义。我们要相信中国古人是一定有政治智慧和治国远见的,他们新的“国家”命名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句吴”是有其政治寓义的。

古语中吴的意思(考证句吴的释义)(5)

清人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指出,“凡曲折之物”谓之“句”。“句”者,“曲也”。或许,这样来理解“句吴”不正是映证了段氏之注解吗?笔者此说解释“句(勾)吴”之释义,或许要比“句(勾)吴”就是“摸鱼说”之释义,要进步一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