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毒枭、连环绑架、暗杀、恐怖袭击、猎杀警察、谈判、政府……

这些要素拼贴在一起,不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好莱坞大片,而是现实,是上个世纪的南美洲国家哥伦比亚的社会现实。

毒枭美剧第二季原型人物(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1)

▲ 《毒枭》剧照

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美剧《毒枭》第一季主人公原型,“麦德林”贩毒集团的首领,曾控制了美国约80%的可卡因买卖。他为了对抗政府将他引渡至美国进行审判的法案,绑架了九名记者和一名政要亲属,他们都来自当时掌控着哥伦比亚局势的各大家族,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来让政府撤回法案。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毒枭、人质以及整个国家,都将何去何从?

毒枭美剧第二季原型人物(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2)

▲ 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

一位勇敢又文笔利落的记者,通过三年时间走访整理,将这件杂糅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复杂事件还原,写就了堪称新闻范本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而这位名声大噪的记者就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把这个故事写得清楚详实,又有着电影般的紧张刺激。在这个故事中,人们能真正看到上个世纪动荡的哥伦比亚,拥有庞大影响力的毒枭集团和被神化的毒枭首领,以及那些被绑架者和他们亲属在绑架案期间的痛苦与挣扎。

马尔克斯说:《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比我最离奇的小说还要离奇。

毒枭美剧第二季原型人物(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3)

♯ 危险的日常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平均每天就会发生二十起谋杀案,每隔四天还会有一场大屠杀。贫民窟中的许多青少年都为埃斯科瓦尔卖命,靠猎杀警察为生。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有将近五百名警察被杀害。

恐怖袭击和危险分子笼罩着整个国家,尤其是麦德林,它是所有武装组织进行城市行动的中心。这座曾经是全哥伦比亚最美丽、最有活力、最热情好客的城市,在那几年却变成了全世界最危险的城市之一。炸弹可能在学校中引爆,市场里的豆子也会突然炸开,匿名的威胁电话随时响起,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不安的因素。

毒枭美剧第二季原型人物(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4)

▲ 麦德林

可哥伦比亚人天生有一种热情和乐观的性格特征,正如马尔克斯在书中所言:在哥伦比亚,所有超过六人的聚会,不论何种类型,不管在什么时段,都注定会变成舞会。

麦德林人也拥有这种惊人的能力,面对恐怖的现状,他们接受、习惯这一切,并从中迅速恢复过来,学会了与恐惧为伴,有条不紊地继续生活。一般认为,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必然滑坡,可与我们预想的不同,统计数据显示,当时麦德林的经济状况并未受到影响。

♯人质的反抗

“上车前,她回头看了一眼,确保没人跟踪她。”

故事从玛露哈和她丈夫比亚米萨尔的妹妹被绑架开始,而接下来故事的发展也如开头一般如此紧张。除了她们,还有八位人质被埃斯科瓦尔绑架;埃斯科瓦尔也狡猾地极力与绑架案撇清关系,而借用“可被引渡者”的身份来试图与政府进行沟通。

不同于一般的人质,他们具有关乎大毒枭命运的重要价值,于是他们被下令不得受到伤害,可本质上,他们仍然是人质。由此,被绑架者与绑匪之间产生了微妙的相处方式。

被绑架的记者们可以收看新闻或收听广播,身体出现异样会有医生前来看病,看护者会在深夜带着他们在院子里散步运动。预计被释放的日子被一天天地延后,他们和看守一起度过了圣诞节和新年,还开了派对,年轻的看守也会和他们聊起喜爱的电影和音乐。在面对十分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们会提出异议,有时甚至能震慑或说服对方。

毒枭美剧第二季原型人物(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5)

▲ 电影《慕尼黑》

然而这六个月,他们经历的更多是恐惧、不安和焦虑。

看守给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不准大声说话,不准咳嗽,以至于玛露哈刚回到家时一直用最小音量交流。

看守们大多是亡命之徒,不过他们都同埃斯科瓦尔一样,对家庭有着绝对的终忠诚与热爱。他们阴晴不定、猜忌多疑的性格给被绑架者带来很大的折磨,比如半夜被枪抵着太阳穴醒来,受到粗暴的呵斥辱骂,以及不得不接受无理的要求。

人质们经历了一次次被释放的希望,又在一次次谈判受到阻碍时收获更大的失望,当得知有的人质被枪杀的消息时,他们被彻底击溃。

♯ 被“神化”的毒枭

凶狠、残忍、多疑、警觉、极为聪明,但偶尔仿佛又会展现善良的一面,这是大多影视作品中毒枭的形象。

的确,埃斯科瓦尔有着不容置喙的过人才智,而很多时候这份才智来源于他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埃斯科瓦尔从来不把任何重要的东西授权给别人,精通各种通信技术、有线干扰技术和信号追踪技术。

这种不信任是他发起很多腥风血雨的行动的理由,也是让他能在腥风血雨中活下来的理由。

毒枭美剧第二季原型人物(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6)

▲ 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

埃斯科瓦尔教唆青年猎杀警察并付以高昂的报酬,在与政府的谈判中,惩罚位高权重的警察官员成为了他投降的重要条件。

他暗杀政客和审判他的法官,在政府和警方的眼中,埃斯科瓦尔是十恶不赦的罪犯。

对贫民而言,埃斯科瓦尔却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他们在贫民窟里建起供有他画像的祭台,并摆上蜡烛。

在贫民眼中,他确实有着“大善人”的作为,在贫民区建设学校、医院、公园,在被火灾烧毁的区域建造新房数千所,还赞助足球训练,这也是使得如今哥伦比亚国家队能在世界足坛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同时他也深爱着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亲和孩子。当他面临敌对集团的追杀,政府的通缉和美国的介入时,保护家人成为了他投降的重要原因,最后一通和儿子的通话,宣告了他逃亡路上死亡的结局。

“我先走了,”他在电话中对儿子说,“发生了奇怪的事。”这是他最后的对话。

毒枭美剧第二季原型人物(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7)

▲ 《毒枭》剧照

马尔克斯以他惊人的新闻素养和文学笔法,将这样一个庞杂的故事讲述地清晰透彻,冷静客观的描述之下也藏着人性的闪光点。

被绑架者们相互帮助和支持,看守们时而做出善意的举动,以及被绑架者们的家属没放弃过努力。故事整体看来似乎走向了皆大欢喜的结局,大部分记者都被释放,埃斯科瓦尔也走进了为他量身打造的奢华监狱,他还交出了他异常华丽的手枪以示诚意。

释放后不久,玛露哈收到了一个没有署名的包裹,她和丈夫怀揣着可能是炸弹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却发现里面装的是玛露哈丢失的那枚戒指,绑匪首领答应过会找到被他们弄丢的戒指,结果诺言真的兑现了,只不过少了一颗钻石。

可是故事,真的结束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