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钧著名音乐人陈越的大型电视乡愁散文《白沙溪》热播之后,反响强烈近日又在朋友圈中读到了他的同题诗歌短短的几行,却唤起了我这个白沙溪人对于这条母亲溪的共情诗中有一节是:,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语文优美素材摘抄排比句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语文优美素材摘抄排比句式(语文生活例话之二十二)

语文优美素材摘抄排比句式

傅惠钧

著名音乐人陈越的大型电视乡愁散文《白沙溪》热播之后,反响强烈。近日又在朋友圈中读到了他的同题诗歌。短短的几行,却唤起了我这个白沙溪人对于这条母亲溪的共情。诗中有一节是:

白沙溪/我的歌声已经嘎然而止/更多的歌声/将在我离去后响起

朋友圈中有老师就“嘎然而止”的用词提醒道:应为“戛然而止”。忽觉有必要就此议几句,便在评论区中留了言,列举了几个同类的例子,以证明此类用法已较为普遍地使用开来,不宜简单否定。但只是简短几句,意犹未尽。

“嘎然而止”究竟能不能用,不少人确存有困惑。据我所知,许多语文老师都认为不能使用,他们常会在语文练习中让学生改错,有的还在升学选拔中出题考试。期刊上也常见到辨析、批评文章,随便一搜便有:童志国的《别了,“嘎然而止”》(《语文教学之友》2019.10),谷兴云的《“嘎然而止”应是“戛然而止”》(《咬文嚼字》1995.8),唐向荣的《是“戛然而止”还是“嘎然而止”》(《语文知识》1995.3),童心的《“嘎然而止”可以休矣》(《中学生》1995.5)等多篇,这种批评也见于一些语文书籍中。但批评归批评,人们照用依旧。检索北语BCC语料库,我们就看到了一千多例,且多出现于重要媒体或知名作家笔下。例如:

(1)汽车在玫瑰花园旁的停车场嘎然而止。(人民日报)

(2)这一下,桥下的窃窃私语嘎然而止。(史铁生《构成》)

(3)说到这里,沈先生的话嘎然而止。(人民日报)

(4)妞妞哭了一声,嘎然而止。(周国平《妞妞》)

(5)婴儿的哭叫也嘎然而止。(张贤亮《灵与肉》)

(6)台下的笑声嘎然而止。(陈忠实《尤代表轶事》)

(7)双方的锣鼓声便嘎然而止。(路遥《平凡的世界》)

(8)这时琵琶声嘎然而止。(人民日报)

(9)呵唱到这里,他才觉得不对味儿,歌声嘎然而止。(王朔《许爷》)

(10)柏油路嘎然而止,过桥则为古朴的青石板路。(人民日报)

(11)这种土层从罗江那边,从更远的湘东土地那边滚浪漫延而来,在天子岭下嘎然而止,然后折向南边那些村落。(韩少功《马桥词典》)

(12)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改制嘎然而止。(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

所涉对象主要是声音表达,如“停车声”“话语声”“哭叫声”“嬉笑声”“锣鼓声”“乐器声”“歌唱声”等,也有其他方面的,如上举例中的“柏油路”“土层”“改制”等无声的对象。

的确,1989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一版收有“戛然而止”,而未收“嘎然而止”,似乎没有直接认可后者。可是同卷中收有“嘎gā然”一词,释为“形容声音突然停止”,所举例子是:沈从文《丈夫》:“里面琴声嘎然而止,沉静了下来。”杨沫《青春之歌》:“忽然,音乐嘎然停止了。”这实际上还是认可了“嘎然而止”的用法。但《汉语大词典》的这个认识似乎并未得到语文教学界的普遍认可,包括上述文章在内的许多批评文章,都发表在词典出版之后,便可说明,上举谷兴云的文章中甚至直接指出“《汉语大词典》收‘嘎然’词条是失当的”。看来,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说一说的必要。

我们认为,“戛然而止”和“嘎然而止”是一组来源不同、意义相近却不完全相同的异形词,不应用简单的是和非来作判断。

先看“戛然而止”的来源及其意义。“戛”有多个义项。本义《说文》释为“戟也”,为会意字,上部为“首”,下部为“戈”,段玉裁称“谓戟之头略同于戈之头也”。引申为“敲击”,如《尚书·益稷》中的“戛击鸣球”。“戛然”的词义与“敲击”义有关。注家对于“戛击鸣球”的注疏正可以帮我们理解“戛然”义的来源。孔传:“戛击柷敔,所以作止乐。”(柷zhù、敔yú都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孔颖达疏:“乐之初,击柷以作之,乐之将末,戛敔以止之。”“戛然”之意显然与此相关,最初是指音乐停止貌。后来延伸到事情突然停止貌。“戛然而止”作为一个独立结构的使用较早见于清代。例如:

(13)久之,小声缓唱曰:“……”巨公叱曰:“何物老魅,敢对我作此淫词!”戛然而止。(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4)夫文章变化侔於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何尝不为奇特?(章学诚《文史通义》)

“戛”由“敲击”义,衍生出“象声词”的义项,指鸟鸣声,唐以来就见使用,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再看“嘎然而止”的意义及其形成。“嘎”一开始就是个象声词。《广韵·黠韵》:“嘎,嘎嘎,鸣声。”唐王叡《燕》:“海燕双飞意如何,曲梁呕嘎语声多。”“嘎然”指声音短促响亮之貌。唐以后多有使用:

嘎然而长鸣,已愧鸿在云。(宋张耒《寄中山鹤》)

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曹雪芹《红楼梦》)

“嘎然而止”作为一个独立结构的使用,《汉语大词典》中只举了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在BCC语料库古代库中见到《蛾眉拳谱》中的一例:

身形似箭,嘎然而止,步到手到者,必是周身之劲。

该书作者和年代不详。当是近代汉语后期用文言写就的作品。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嘎然而止”与“戛然而止”一样,是可以成立的。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表骤然停止之意,“止”是这个意思的主要承载。不同之处在于:“戛然”尽管也可用作“象声词”(《汉语大词典》义项1),但在“戛然而止”中不是拟声而是表“声音或事情停止的状态”。“嘎然”,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是“形容声音突然停止”,这样概括似乎受了“嘎然而止”整体意义的影响,我们觉得用“声音短促响亮之貌”或“形容声音短促响亮”更具概括性,可以包括前举“嘎然而长鸣”一类用法。在“嘎然而止”中,骤然停止的意思,主要是由“止”表达的,“嘎然”的作用在于拟声。

因此,两者不仅表达形式(读音和字形)有差异,意义也有不同。与“戛然而止”相比,“嘎然而止”明显有摹状声音的独特效果。“嘎”没有介音,声音响亮,且口字旁,对拟音有提示之效。上文例(1)用“嘎然而止”显然比用“戛然而止”更合适,能把汽车骤停时的声音效果形象展示出来。其后各例表说话、哭笑、音乐等声音者,固然可以用“戛然而止”,但用“嘎然而止”并无不可,且有强化拟声的效果。或许有人会对例(10)-(12)的用法提出质疑。“柏油路”“土层”“改制”怎么可以用表拟声的“嘎然”?!我却认为,这几例用将无声写成有声,非常富有艺术性,有语言陌生化之效,非常精彩。使用多了,这种用法也会凝固到词汇层,这是词汇新义形成的一般路径。

这里还需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一看,用“嘎然而止”是语言运用者有意识的选择,还是像多数批评者认为的那样是“误用”。事实上似乎不宜简单断言。显然不能说那么多的知名文学家都是误用,而非有意的修辞;却也不能排除一些使用者原本想用“戛然”却写作“嘎然”的情况。但即便是误用,由于这一形式本身具有独特的效果,也可能被词汇系统所接受。这种“习非成是”的现象在语言中不胜枚举,比如“圆梦”“七月流火”“每况愈下”等都是。

前面,我们认定这是一组异形词。有人或许会有疑问,国家不是正在组织研究人员规范异形词吗?怎么还认可它?事实上异形词的情况非常复杂。汉语异形词有上千组,不是所有的异形词都必须只保留一个,其他都要淘汰。服务应用,是语言的天职。只要这个形式在表达上与另一形式有哪怕一点不同,它便有存在的价值,这是由语言精密化表达的需要决定的。

因此,我不主张简单否定除“嘎然而止”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