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一向以"孤篇压全唐"为人所熟知,但其实,这只是个误会。

这首诗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开创突破之功,被众多大家所赞颂,而正巧,王闿运给它的评价是"孤篇横绝",而闻一多给它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王闻两人都是文学界大牛,这两个评价一叠加,再加上此诗本身的魅力,大家就误以为此诗是唐诗巅峰了。事实其实不然。

天下第一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1)

所谓的"唐诗巅峰"其实只是讹传?

1、闻一多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的确曾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盛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这是有语境的。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是痛切批评了齐梁到初唐宫体诗的糜烂放荡,认为那是文学的"黑暗",是诗歌史的"污点",而初唐四杰先后改变了齐梁风气,到刘希夷而面目一新,至张若虚,更是石破天惊: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接着,便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那句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但是闻一多后面还写道:"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可见,闻一多所赞颂的,首当其冲是《春江花月夜》对宫体诗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情景理得到完美统一的诗作一经出世,横扫宫体诗的罪孽,稳稳开创了宫体诗的新局面。闻一多也在文章中直接把《春江花月夜》归为宫体诗,所以他所说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说的并非唐诗乃至整个诗歌史,而是说的宫体诗,指《春江花月夜》堪称宫体诗的最高峰。

天下第一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2)

2、王闿运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的那句评价同样有相应的语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只是其中一句单独使用十分容易引起误会的话而已。这句评价出自《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宫体之巨澜",可见王闿运同闻一多的评价是一个角度的,都是据宫体诗而言,并非说它"孤篇横绝"全唐,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想来多是断章取义之误,文学上这种事可谓多矣,还需细细分辨。毕竟若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那李白杜甫等人应被置于何地呢?

但说来说去,《春江花月夜》能被人误会成"孤篇压全唐",也并非是毫无依据的,主要还是在于这首诗写的的确是好,张若虚也因此才能凭借这一首诗而光耀千秋。

天下第一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3)

宫体诗的巅峰之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吴中四士"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张若虚现存的诗只有两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不太为人所知;另一首就是久负盛名的《春江花月夜》。

明朝在《诗薮》中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认为它代表了初唐诗作的高度。认为这首诗"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明末清初的在《唐诗评选》中说它:"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何以得到众多明清大家的如此青睐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点:

天下第一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4)

1、格局之大:从宫体诗的偏狭病态到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验和思考

齐梁宫体诗是以宫廷生活为中心的艳情诗,虽也有清丽可诵的佳句,但大多不脱淫靡之风,实是一种病态的赏玩之作。而经卢照邻和刘希夷等人的努力,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种艳情之风被削弱了,而代之以对人生的关怀和对命运的关注。

首先,这首诗写的不管是人事代谢还是离情别思,除却这些情感本身在诗歌中具有的永恒意义外,诗人笔下的这些情感,都不是落脚到个人,而是整个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这种普遍情绪的关注。"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这里的"何处""何人""何年""几人归",全都非特指一地的情景,皆是泛指人世间存在的离愁别绪或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慨叹。而且诗人的态度总是积极的,虽感叹人事的变迁,却并没有一头扎进去出不来,而是婉转以离情承接上,并最终留了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月落江树"这样的情景,使人联想到上一句的"归",心中自然落了团圆的期望。

其次,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在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六句。诗人对月怀远,由优美空灵的月色联想到人生无常,这和后来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出一辙。这种思索继承了战国文学家屈原《天问》的伟大探索精神,给人以无尽的哲思灵感。

《春江花月夜》已经完全创造出了宫体诗的品格,其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还有对宇宙人生最深广的体验,注定使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因此闻一多也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天下第一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5)

2、意境浑融:情、景、意、理的高度统一

此诗前八句写景,以"春江""明月""春潮"几种物象,勾画出一幅美妙空灵的图画。"何处春江无月明",化小为大,化个人情怀为大众情怀,用明月这一经典意象串联古今中外,穿越时间空间,写出春江明月给人的永恒审美感受。

接着诗人又将目光从春江远处向近处转移,写到了"花林""白沙",构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接下来的"江天一色无纤尘"承接上面的江天情景,而"皎皎空中孤月轮"开启下面对"江月"的描写从而引发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气呵成,一脉贯穿,读来令人酣畅淋漓,大呼快意。

紧接着,目光又转向了水尽头的白云,而白云下又是谁家的思妇在怀人呢?这无边愁意使人揪心,就像那徘徊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丝丝绕绕,撩人心扉。貌似无理而有理,看似无情而有情,无情的是明月,有情的是人心,此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深切思念。

思念至极必然伤心,但思妇的想法是消极的吗?不。"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她的期盼如此情真意切,她的愿望如此纯真动人,此处哀而不伤,十分能展现此诗的品格。

最后八句写游子的相思,想起昨夜的梦里落花,这里是虚写,用梦境的美好来暗示结局的团圆。他也期盼着乘月而归,这样的思绪不绝如缕,凝成一句话,就是"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里,""有游子思妇的爱情、思乡情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体察之情;""则"春""江""花""月""夜"一字不落,字字为景,合一为境;""有对人生沧海桑田人际代换的体悟;""有物是人非、江流永驻的哲思。情、景、意、理在这首诗中得到了高度统一。

天下第一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6)

3、质实优美的语言风格和一气贯穿的结构安排

除了前面两点最重要的评赏角度之外,《春江花月夜》的语言也值得一提,诗人并没有用什么生字僻字或晦涩的典故,都是平实直白却清雅含情的字词,但合在一起却深得白描妙处。

在章法上,此诗一共三十六句,分九组,四句一组,一组中三句押韵,平仄相间,音节错落有致。诗人还使用对偶和顶针,更使得本诗一脉连贯,回环往复,极具韵律感。

此诗还以时空转换和情思婉转取胜,结构上也是一脉贯穿,一环扣一环,从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写道人生哲理,再顺其自然转到月光下游子思妇的相思,结尾意韵深远,充分发挥了中国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实在当得起初唐诗巅峰之作。

诗歌的发展是一步步推进的,其实没有哪首诗能真的"孤篇压全唐",唐诗风骨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是靠某首诗得来的。但虽说《春江花月夜》说不上是"孤篇压全唐",我们却可以认为,正是有了《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我们心中的盛唐文学气象才会那么顺利地到来。《春江花月夜》为盛唐开辟了新的路径,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注定功不可没。(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天下第一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