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某APP看到一个关于老谋子的提问,想起来多年前还写过这篇文章,找出来,大家一起再回味一下)

北京时间1月16日(美国时间1月15日),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典礼在好莱坞贝弗利山希尔顿酒店举行,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最佳外语片奖,中国导演张艺谋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第五次金球梦碎。

苏亚雷斯历年金球排名(从金球梦碎到冲奥败北)(1)

北京时间1月19日(美国时间1月18日),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名单出炉!评委会公布了第一轮从全球63部报名角逐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中“63进9”的评选结果,这9强将有资格进入第二轮“9进5”的PK赛,争夺最佳外语片提名的5个名额。被寄予厚望的《金陵十三钗》在首轮评选中就败下阵来,而许鞍华的《桃姐》也止步9强,但中国台湾的《赛德克·巴莱》入围,代表华语片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另外入围的8强分别是:比利时《顽固分子》、加拿大《拉扎老师》、丹麦《超级德比》、德国《皮娜》、伊朗《一次别离》、以色列《脚注》、摩洛哥《奥马杀了我》、波兰波兰《黑暗弥漫》。

1月16日和1月19日对于影迷而言,这是两个令人多少有些沮丧的消息,其实尘埃落定之后,也许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和冷静地审视电影《金陵十三钗》,各种评论分析已经说的很多了,这里不作赘述,只是有人说这是张艺谋近几年最好的电影甚至是十年以来最好的电影,确实不敢苟同。不过为了打开北美市场,为了冲击奥斯卡,无论在角色选取、戏份安排、电影对白还是冲突设计中,张艺谋的确都用足了心思,但是应了中国先贤的一句古话“过犹不及”,这些努力导致影片很多方面不够和谐,没有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使电影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相对于目前中国的电影创作生产和电影市场营销,这还是一部可圈可点好电影,但是好电影未必就能获奖,好的中国电影未必就适合美国人的口味和预期,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苏亚雷斯历年金球排名(从金球梦碎到冲奥败北)(2)

看看《金陵十三钗》参加国际电影奖项的竞争优势吧,首先,关于6亿元投资的去处,在各种媒体上可见影迷和剧组人员的口水仗,我们且认为6亿元全部投资得物有所值,但是就算是国内迄今投资最大的制作,你赶得上《变形金刚》和《阿凡达》的视觉效果吗?其次,号称是张艺谋的首部战争史诗电影,史诗其实怎么看也谈不上,那就战争吧,战争题材怎么了,你赶得上《拯救大兵瑞恩》的真实和残酷吗?再次,还有就是标榜的人性救赎,那又怎么样呢,赶得上《辛德勒的名单》的深刻和震撼吗?所以嘛,张大导演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啊,再加上一帮拿钱昧着良心的“水军”和影评人在旁边抬轿子,老谋子能不心旌摇荡和飘飘欲仙吗?但是,自从他带着《金陵十三钗》踏上美国本土,老谋子就一个冷战清醒了,看看新闻自由的舆论背景下,美国媒体的真实评价吧:

《好莱坞报道》影评人麦卡锡一针见血地说:"不可否认,在和平时期品行不端的人身上,当他们被号召从事伟大无私之举时,会显露出之前所隐藏着的高尚情感和道德。但不管从现实世界或电影本身来说,关于这一巨大转变的环境和方式都是不真实和不可思议的,其中的谋算和衡量被略去了,让最终结果的可信度,或者说,它所应该具有的力度大打折扣。"

别以为外国影评人就高明多少,在中国国内对于《金陵十三钗》的比较客观的评价也很多,“一边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和犹太人的哀歌,一边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中国人的视觉欢宴,它们构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我们感到汗颜。我们将抱着自己的良知无眠,犹如抱着一堆荒诞的现实”。这段话出自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

苏亚雷斯历年金球排名(从金球梦碎到冲奥败北)(3)

  其实,这部影片在还没有与美国大多数观众见面之前,就已经被人家看低了。张艺谋怎么了?就是中国内地最著名的导演而已,就是几次冲击奥斯卡也一无所获的导演而已;二战中的中国南京发生的故事又怎么了?看过了《拉贝日记》看过了《南京南京》,美国人可能更爱看《巴顿将军》和《美国队长》;克里斯蒂安·贝尔又怎么了?他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但他主演的是什么片子,那是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斗士》,这回是什么,是中国新画面的《金陵十三钗》,本质就是不一样的;而且他的个人影响力那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效应已经慢慢减弱了很多很多。选择贝尔只是增加了影片的成本,让美国人多赚了很多钱罢了。如果美国人因为银幕上有贝尔就蜂拥进影院甘心掏腰包,那就不是美国人,同样,如果这样就能捧回金球,如果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因为片子找了个美国男演员主演就把奥斯卡奖颁《金陵十三钗》,那就不是美国了,如果就这么被这种低级的技巧绑架了,以后奥斯卡还怎么在电影圈中当老大呀!

就这些吗?当然不是,还有更讳莫如深的原因,不说可能大家都会知道。中国越来越强大,电影市场利润越来越丰厚,国内影迷对好莱坞的电影也越来越青睐,国内电影机构对好莱坞的制作技术和制作力量越来越依靠,这对美国的电影工业和文化扩张是个有利机会,按照常理应该顺水推舟满足国人这点可怜的奢望,但是美国人就是美国人,就是就不随了你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愿望,就是要让你恨着还得跟着人家走!你想要啥就给你啥,那以后怎么当老大呀,这就是人家高明的地方。

苏亚雷斯历年金球排名(从金球梦碎到冲奥败北)(4)

反过来再想想,要是金球奖真给了《金陵十三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国人一定会说:“金球奖就这水平”!所以,选择让你中国人远隔重洋的抱怨一下好,还是选择遭受美国本土新闻媒介的各种评论,就不言而喻了。再说了,“这么好的片子都没上,金球就是水准高,人家就是牛,咱就是有差距”还是“这都能得奖,金球也不咋地嘛,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了世界一级水平”,你猜美国人更喜欢听到哪种声音,哈哈.......

还有,这次打败《金陵十三钗》的是一部伊朗电影,伊朗是什么国家?是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掐着美国经济脖子的厉害角色,再说人家送的电影《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堪称一部“朴素”的电影,刚好是描写人性冲突的小成本制作,镜头对准的是普通的伊朗民众和伊朗家庭,大部分为手持拍摄,全片没有配乐,这些非常适合评委的口味,而且顺水推舟给个奖项,对内对外,对经济、对政治、对文化都有利而无害,谁也不能说长道短,因此命中注定这结果就是这样了。

一切,都是有缘由的。

苏亚雷斯历年金球排名(从金球梦碎到冲奥败北)(5)

回过头来再说奥斯卡,你金球都看不上的东西,我们奥斯卡当然也不能捡了,不然我们成了什么了?究竟是不是这样,看看国内媒体的记者在参评金球奖失利之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为公布之前的头头是道的分析:

记者对比近10年的金球奖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及获奖名单发现,两者的提名平均重合率仅为40%,甚至有几年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获奖重合度也与提名一样,只有40%,是金球奖与奥斯卡重合度最低的奖项之一。

也就是说,即使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未能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并不会对他的奥斯卡之路有影响。因为现在只有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的几率最高,高达80%,而其他影片的可能性皆是相同的40%。

从外媒的预测情况来看,《金陵十三钗》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关注度较高的一部,也被不少主流媒体看好能够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苏亚雷斯历年金球排名(从金球梦碎到冲奥败北)(6)

看明白没有,可能性绝对是有的,但是不确定性更强,其实文字背后透露最主要的信息是《金陵十三钗》入围与其他热门影片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入围提名几率很小。而1月19日的消息证实了这一点,无情的粉碎了国人的这点希望。

回过头想想,即使奥斯卡给了个提名,那也是想让中国十几亿观众关注一下大洋那边的事情,提高一点关注度和收视率,同时也看看还有哪些好片子中国观众没看上,好获得进口的机会再赚一笔。而且,最悲惨的事是如果真入围了,碰上伊朗的《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那是断无获奖的任何可能了。所以,为什么张艺谋和男女主角都没有出席金球奖的典礼,其中的缘由就很耐人寻味了。而一向高调的张伟平在金球失利之后则低调地表示:“竞争对手很强劲,我们的电影能够入围就已经是一种胜利”,看看人家的文学水平,明明是败了,却淡定的说是胜利了。高,实在是高!不过,这次奥斯卡连63进9都被淘汰,不知张先生该如何胜利了。

其实“奥斯卡情结”归根结底,我们国人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老拿不到奥斯卡奖。这里头原因多了去了,想获奥斯卡奖难不难?的确很难,但是其实也不难!笔者认为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奥斯卡小金人花落中国就指日可待。

第一,把现在每年进口的好莱坞电影配额缩减到目前的五分之一,最好一年就那么两三部,而且一定要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青睐的那种非主流的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并且一定要把中方参与引进发行的公司机构的分账比例提高到目前的两到三倍;

第二,对于网络和音像市场的管理,采用抓大放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让国人能以目前影院电影票价的十分之一,甚至不花钱通过影碟或者网络看到最新最全的好莱坞巨制,让这些电影不但在中国院线挣不到一毛钱,还能让我们的民族盗版工业生产影碟返销到欧美及全球市场,挣他们的钱;

苏亚雷斯历年金球排名(从金球梦碎到冲奥败北)(7)

第三,电影主管机构千万别报送所谓国际知名的国内著名大导演的作品,张艺谋的不要、冯小刚的不要、陈凯歌的也不要、自以为是特拿架子胡乱花钱的都不要,但是姜文倒是可以考虑一下,他属于不尿老美的这样才行;或者就是报送他们想要“培养和扶持”的那些年轻后辈的作品,比如贾樟柯、王全安的等等,可能会更有戏;

第四,其实,我们的东西好坏心知肚明,坏的我们就不送了,丢不起人,好的也不送了,咱也不争那个奖项,就是寒碜你,就让你这所谓的国际奖缺少明显的中国和东方色彩。而且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国内各大媒体也不关注你,也不转播,大家也不看,爱谁谁去,这样能连着好多年,就有戏。其实我们就是想为了平心静气好好的提升内功,好好的做好的电影。到头来,兴许好莱坞就会找上门来特别诚意的邀请,还会送个小金人许个什么奖项的,也绝对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第四点对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官方管理机构,乃至中国影迷、中国媒体都太难了太残酷了,基本不可能做到,因此还是多在一二三条上想想吧。

哪天我们也许真能在奥斯卡上拿个什么奖。

这很重要吗?很重要!

真的很重要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