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说《狂人日记》好长,很难坚持,我很理解。前两天,我作为演员在后台等,也很焦虑。今天上午,我演完自己的部分,第一次在观众席看彩排,突然释然了。《狂人日记》有门槛,普通观众可能爱看故事、笑点,《狂人日记》是舞台上的诗,像读诗一样感受它,而不是看剧情或者故事。”3月26日、27日,4.5小时话剧《狂人日记》(试演版)亮相上海大剧院,主演梅婷说,“《狂人日记》很好看、很缓慢,我喜欢这种慢。白天看了四个多小时,一点没有疲惫感。换成看4个多小时财经演讲,我也可能睡着了。”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狂人日记》来到上海,这是陆帕继《酗酒者莫非》后创作的中国故事三部曲之二。陆帕曾获得第13届“欧洲剧场奖”终身成就奖,《酗酒者莫非》应邀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广州艺术节、北京老舍戏剧节,获得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三项大奖以及第二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男主角”奖。
话剧《狂人日记》筹备前后历时六年,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剧组开始跨国线上沟通。去年12月,陆帕来到中国,前后经历28天的隔离期,使得创作周期尤为紧张。陆帕身兼三职,除了导演和编剧,他还是舞台设计师。
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写,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话剧在原著基础上结合鲁迅多部作品进行扩展,使人物丰满。陆帕带领《狂人日记》剧组多次拜访鲁迅故居,邀请电影纪录片拍摄团队进行影像制作,在今年春节期间完成绍兴柯岩鲁镇、安昌古镇、府山公园、鉴湖、古纤道等地的取景。多媒体技术和舞台交融,全息投影、视频影像等展开“狂人”经历的秘密。
“小时候读过《狂人日记》,为了演出,我重新读了一遍。鲁迅的文字能刺痛内心。”梅婷说,“话剧与小说,各自有各自的生命。小说犹如一棵大树,舞台剧是大树木材做的产品,由大树而来,有独立生命。”
针对《狂人日记》哈尔滨首演引发“难懂”
“长”等争论,梅婷引用陆帕的话,“作为艺术家,在台上表演不是为了赢得掌声,而是探索人性。”
她透露,陆帕对鲁迅研究极深,“他为《狂人日记》准备好多年,给我们讲了很多鲁迅的故事。导演隔离期间,剧组每天视频排练,每个人都在探讨故事、完善剧本。从小说到剧本、从剧本到排练,我们建造文字看不到的东西。导演没有把所有内容都给观众,他说要隐藏在幕后,保持神秘。”
梅婷饰演的“嫂子”,是小说《狂人日记》没有的角色。继电影合作后,梅婷与王学兵再次在舞台搭档,“有一天排练,我对他有点暴力,第二天比较温柔。导演更喜欢温柔的表现方式,他希望我们每天都能冒险,给出不一样的刺激。”梅婷戏份并不算多,她笑言,自己充了满格的电,只用“一格”就演完了。
她把评判权交给观众,“有的人因为读了小说,想看戏;有的人看完戏,想读小说。看着台上的戏,流着自己的泪。”
饰演“哥哥”的王学兵说,“梅婷饰演的嫂子像她穿的红旗袍一样亮眼。第一次排练,她出乎意料的演绎方式,让‘嫂子’区别于我见过的所有那个年代的角色。”
对于观众反馈“戏太长”,王学兵建议,“换一种看戏的思维,享受声光慢慢流淌。戏剧到底是什么?陆帕有自己的世界。他的时间把控、诗意、舞台思考,有独特之处,得去剧场感受。导演不会要求一招一式的排练,我们花大量时间沟通、即兴练习,而后在不断演出中寻找更好发挥。”
“导演启发我,不要展现自己是多么伟大的演员,要投入到角色中去感受。”《狂人日记》“讲述者”陶海坦言,“我们没法把控观众想法。大家观剧感受是希望‘很快’,而我们想慢慢沉浸于此,去研究、琢磨。”
在《酗酒者莫非》中,68岁的李龙吟扮演警察,5小时戏中只有几分钟戏份,他甘之如饴,参加几十场巡演。在《狂人日记》中饰演“赵贵翁”,李龙吟认为,“导演帮助我理解戏剧。他宁可把不满意的地方砍掉,也不要让观众凑合。因此我们这次带给大家的还是试演版。”
“《狂人日记》适合主动型观众,像爬坡,要考验耐心,你投入其中,会感兴趣,不会觉得乏味冗长。”“狂人”扮演者乐曦说,“导演指导我们即兴表演,然后纠正。他非常细腻、敏锐。想来看疯子的观众大概会失望。导演认为,‘狂人’观察社会的透彻、敏感超越一般人,所以不为人理解。”
《狂人日记》演出四个多小时,结束时已近凌晨。上海大剧院配套了一系列贴心服务,两晚演出都从19:15开始,提供餐饮、夜间打车。“打开神奇盒子——《狂人日记》后台探班”将于3月27日世界戏剧日当天,邀请人们走进“狂人”舞台,探寻作为舞美设计师的导演陆帕对作品在设计和视觉结构上的解读。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主办方供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