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时习之

《论语》为什么把“学而”作为了开篇?不言而喻。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就是要给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由“小人”养成“君子”,而君子可以成就更大的事业。那个时代,读书做官,改变身份,变成人上人,不仅是孔子的梦想(孔子是平民出身),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梦想,其实也很难说不是现代人的梦想。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孔子以前,君子就是贵族,孔子之后,君子才成了道德才能的化身。有人可能批评说,儒家有做官的野心。其实,按照孔子的意愿,君子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时代的精英。孔子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提供平民上升的通道。这是孔子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伟大贡献。西方学者很关注中国影响至今的“贤能政治”传统,其源头可追溯至孔子。也可以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在无声无息中推动了中国的“文化下移”,为后世的官吏公开选拔制度提供了可能。说白了,只要肯学,人人都有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进而改变社会的命运。

由此看来,学习之重要性是无疑的。它是儒家做官、处世、做人的基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也就呼之欲出了。

读论语不知论语(刘立夫论语学而时习之)(1)

一、“习”字之正解

历来对“习”字的解释是“温习,复习”,要学习“六经”等书本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另一种是将“习”字解释成“练习”,即学习书本知识并且进行实践。

不过,第二种解释更贴合孔子的原意,因为孔子不是一个空想家,无论他的教育主张还是政治主张都要求付诸实施,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孔子的实践,可以“施于有政”,也可以用于孝悌忠信,总之是强调知行合一,不喜空谈。宋犀堃先生在其编注的《论语》中将“习”字直接译为“学习了并时常温习和练习”,应该是贴题的。

读论语不知论语(刘立夫论语学而时习之)(2)

二、为学之方

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玉琢而方可成器,人学而才能知义。学习不在一时的热情,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而学,必无所成。只有不断地学习圣贤之道,并且在温习和实践中慢慢感悟,才会最终通达开阔。而感悟通达只能靠自己。

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无论何种方法,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上总结出来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十五字诀,这个十五字诀将学习、求教、思考、辨别和施行五个方面统一起来,不可偏废。

现代人提倡“精读”与“泛读”并用,其实,打基础的阶段必然要精读。经典必须精读,泛观博览只能为辅。不过,大部分人都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好奇,比起看“旧”的东西更喜欢看“新鲜”的。此法确实可增加知识,却只能杂而不精,更难说有精神修养境界的提高和智慧的开悟。

读论语不知论语(刘立夫论语学而时习之)(3)

三、以学为乐

孔子及其弟子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笃志于学,是因为他们以求知本身为快乐,所以,孔子反问“不亦说乎”。这意思已经清楚:学习不应该是功利性的。没有功利的快乐,那叫“求道之乐”。

谁都知道,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单调的,还没有听说过某个人天生就喜欢板凳要坐十年冷,如果真的有快乐,那也是“苦中作乐”。但是孔子却告诉你,认真读书,并且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就一定会得到一种快乐的体验。

读论语不知论语(刘立夫论语学而时习之)(4)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推崇“孔颜之乐”。所谓孔颜之乐就是求道之乐。颜回心无旁骛,一心为学,谋道不谋食,从中得到的快乐让他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孔子说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他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才忘掉了吃饭,忘掉了忧愁,忘掉了老之将至,甚至忘掉了生死,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欣然面对。正如他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都知道,孔子实际上处处碰壁,一辈子就没安稳过,但他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时刻做到“乐以忘忧”。由此而言,孔颜之乐本质上是一种强大的内心信仰,是一种为改变自身命运、改变社会不公、追求圣贤理想的崇高境界,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内心信仰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支撑下,无论外在的环境多么恶劣,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难,孔子也会初心不改,乐观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