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致哥哥去世2周年
寇纪东
今天是哥哥2年的祭日,想哥哥了,但“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或许 “人间光阴似箭流”,2年间,自己写了4篇纪念哥哥的文章,其间的深情、深藏的厚谊,能否形容为“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有朋友偶得一本《鹿邑县志》,其中在介绍村史中,发现哥的名字,哥是华佗庙庙会的会长?哥的身影映入脑际……庙会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哥哥在庙会的任上却并没有宣传过迷信,他利用庙会的力量弘扬了传统文化,做了团结乡亲、服务乡村,抑或是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琐事。
听哥说,华佗(约145—208),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名旉,读书时先生表名佗,字元化。华佗一生不慕利禄,寻求方药,为人闻疾,济世救人,世称“神医”。华佗云游至此,为村里的百姓治瘟去疫,百姓听说华佗为曹操所杀害,悲痛万分。为纪念和感谢华佗神医,遂建庙祭祀。
华佗庙始建于东汉末年, 原庙院两进院落,有大门、二门、东西配殿和大殿。大殿在高台之上,面阔三间,青砖琉璃瓦,飞檐翘角,廊房相连。大殿门上悬“华元仙祖”匾额,两旁楹联,上为“圣手神医德著世”,下为“良方妙药术惊人”。 上祖传言,华佗乃“神医”,其药到病除之功,乃天医白玉奶奶令圃徒下界暗助华佗的结果。故庙中大殿正堂为白玉奶奶塑像,西置圆徒神,东泰华佗像。华佗纶巾氅衣,腰间悬壶,面目慈祥。两旁各一侍童,一捧青蘘,一持刀圭。原来这里香火很旺,信众祭祀祈福,问疾求药,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有大型庙会,村民到此敬香膜拜,乞求神灵庇佑。
某一阶段,庙宇被强制拆除,百姓不得安宁,老生病,少早亡,男累不断。群众捐款捐物,修建现“华佗庙”,恢复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祭奠日”。2016年“华佗庙” 被河南省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哥是一名党员,听哥说,办好农村的事情,一定要和百姓手挽手、面对面、心贴心。哥利用会长的身份,和离任村干部、退休教师等一起,建立纠纷处理工作室,发挥人熟、事熟、情况熟的优势,化纠纷于萌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深受群众信任,团结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听哥讲,今日的华佗庙,人勤劳、民富裕,村团结、达小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小巷砖铺路、大街全硬化、灯光照全村、自来水来家、垃圾集中收……他利用会长的身份,协助配齐文化活动设施,庙前的空地变成了文化广场,也成了乡亲们丰富业余生活的好去处;帮助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文明家庭,乡风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参与发展研学产业,盘活红色资源……在哥哥的推动下,华佗庙发展可谓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裘突骑渡江初。”村民说:“现在俺们腰包鼓,村里文化活动多,乡里乡亲关系好,日子美好哩。”或许“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借用“枕笠暑风消,帘幕秋风动。月到夜来愁处明,只照团衾凤。去意杳无凭,别语愁难送。一纸鱼笺枕底香,且做新来梦。”结尾,对逝去的哥哥说声,哥哥,您在天堂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每一道晨光,也不畏惧每一个骄阳,我们会背起行囊,踔厉奋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