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战争致以最高敬意!谨以此文献给在上甘岭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及战斗过的全体军民……
引言:
提前看了一部2022年10月1日上线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大家千万被别这部电影的片名和题材劝退,就像来参加《特级英雄黄继光》首映礼的洪剑涛老师所说,这部电影不能在院线上映,只是网络电影,真的可惜。
影片无论是制作、表演、表现手法还是故事等,完全不输那些几十亿的院线大片,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如果主旋律电影都拍成这样,观众一定会喜欢。
提起“黄继光”,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肃然起敬。
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就学过他“舍身堵枪眼”的英雄事迹,心中早已为英雄留有一个神圣位置。
画家张洪赞绘制的那幅特级英雄黄继光,定格了英雄的伟大时刻和形象,也是几代人的回忆。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张洪赞 绘制
不过,如果详细追问,黄继光是在“哪场战役?”“什么状态下?”又“为什么要舍身堵抢眼?”
还有英雄的身世、年龄、籍贯、经历等等,恐怕很多人都只有碎片化的了解,不能详尽。
正好2022年国庆档,一部表现黄继光英雄事迹的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上线。
借这部电影,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一下黄继光 对英雄有个完整全面的了解。
在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涌现出30万余万名获三等功以上的功臣。
在这无数英雄和英烈中,仅有唯二两人获得了最高的【特级英雄】荣誉。
一个是在“长津湖战役”中阻击敌人,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另一个就是黄继光,可见他们两人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杨根思和黄继光的事迹在全国、全军范围内都有代表性,堪称旗帜。
本文结合电影从黄继光参军到“上甘岭”战役,梳理英雄事迹的来龙去脉:
影片《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从美军实施“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开始的。
实际上“摊牌行动”是美方对“上甘岭战役”的称呼,美方也称“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这场战役共持续了43天。
黄继光堵枪眼的英勇事迹发生在“上甘岭”战役开始后的第6天。
不过,“堵枪眼”只是一瞬间的壮举,撑不起一部电影,所以影片很巧妙地展现了黄继光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成长为抗美援朝特级英雄的蜕变,让观众了解到一个饱满丰富、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两大阶段,在黄继光参军入朝前的第一阶段,志愿军、人民军与敌人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运动战,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傲慢的美国人坐到谈判桌前。
1951年7月10日,距第五次战役结束正好整整一个月后,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抗美援朝战争也进入“边打边谈”和以阵地战为主的第二阶段。
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人员校对战线
就在志愿军第13兵团、第9兵团、第19兵团等战友出国作战时,黄继光刚刚参军,也就是片中插叙的那段黄继光在家乡积极要求入伍的桥段。
他在家乡加入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是后来的中国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
15军是刚刚由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5军改为的志愿军第15军,原因是当时二野第15军正在中国西南地区担任剿匪和歼灭国民党残余部队的任务,分散在云、贵、川等地,军部在四川泸州。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秦基伟军长多次主动请缨要求入朝作战,直到1950年底朝鲜战场进行第三、第四次战役期间得到批准,由此二野第15军改编为志愿军第15军。
部队在离开四川等地开赴朝鲜前,在当地进行了兵员补充,作为四川人的黄继光就是在那时参的军。
据时任第15军第45师(即黄继光所在师)政委聂济峰口述史《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堡垒》记载:
他们亲眼看到解放军解放了自己的家乡,自然觉悟很高,一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积极报名参军——当志愿军去!15军出川的时候报名参加志愿军的人特别多。各个地区的兵源多得要不完。不仅如此,地方还送出一些骨干补充到部队里头,也就是送最好的儿子吧。其中年轻的比较多,结婚的很少,优中选优,都是挑选了最好的子弟呀!因此,四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就特别多。
聂济峰政委(右)慰问黄继光母亲邓芳芝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志愿军牺牲的十多万烈士中,川渝两地共计3万左右,是全国各省份中最多的。
除了黄继光,我们熟悉的邱少云烈士,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2021年“七一勋章”获得者、战后隐姓埋名几十年的柴云振等都是川渝子弟。
抗日战争期间“川军”就是一股抗日铁流,解放后这里长期遭受旧社会压迫的普通人再次走出家乡,“为了家乡人不受二遍苦”誓要打败美国侵略者。
改编后的第15军在国内进行了约3个月左右的准备、行军、训练和整编,1951年1月从四川等地开拔,途径重庆、武汉等大城市,走过老解放区华北平原,并在天津与12军和60军组成志愿军第3兵团,到3月底才陆陆续续跨过鸭绿江。
赴朝途中,黄继光所在的15军45师在河北邢台召开誓师大会。秦基伟军长亲临大会,并带头提出“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的誓言,这也是电影中这句悲壮血性口号的来源。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故事必须聚焦主人公,片中黄继光接受新兵训练的桥段既是人物蜕变的过程,也是整个15军入朝参战准备的缩影。
因为个小,黄继光一开始并未被部队录取,但他的积极性很高,最终被破格接纳,并被部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战士。
入伍后黄继光的番号和职务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营部通信员。
喜欢战争类电影的观众可能看过另外一部同样以通信员为主角的电影《1917》。
《1917》中两名向前线送信的传令兵是以导演萨姆·门德斯爷爷在一战期间的真实经历为原型。
萨姆·门德斯的爷爷同样身材矮小,适合作传令兵,目标小,能更灵活地穿梭于危机四伏的火线战场。
电影也对黄继光和战友肖登良的传令任务做了展现。通信员不仅要有普通战士一样过硬的作战素养,还要会用、会修通讯设备,头脑灵活、意志坚定,最重要的使命是让指挥员和部队建立通信。
看过影片对黄继光这些经历的表现,就会明白同为【特级英雄】黄继光和杨根思有很大不同,代表了志愿军战士中的两类群体。
杨根思是骨干老兵,入朝作战前就是在解放战争中屡立奇功的“全国战斗英雄”,还被选为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庆典,以及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而黄继光则属于刚刚入伍的新兵,但他在作战素质和思想觉悟上都进步很快,从入伍到那英雄一跃仅一年多时间。
黄继光在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最终,他也用牺牲践行了这句庄严承诺。
15军入朝后的第一仗,赶上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最后一场大仗第五次战役,并在第五次战役的芝浦里阻击战中打出了威名。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示意图
上文提到,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边打边谈”并以阵地战为主的第二阶段,整个朝鲜半岛似乎安静下来。
参加完第五次战役的第15军于1951年6月收到二线整训,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直到1952年4月又接到新任务,负责防守整个朝鲜半岛防线的正中间,也就是下图所示的金城、金化、平康三角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黄继光所在15军负责防守的三角区域相对位置(黄色三角)
这个三角地带的中央有一座五圣山,主峰海拔1061.7米,是战线中部的最高峰。
五圣山的前沿是上甘岭,而上甘岭以南还有两个小高地,这两个高地更是前沿的前沿,被标记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
当时中美双方都没想到,在未来的几十天中,美军会对这两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山头,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投入3个多师6万余人的兵力,大炮火力与美军一战、二战期间的峰值相当,以至于上甘岭的山头都被削掉2米,山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
抗美援朝战争自1951年7月进入“边打边谈”阶段后,美方总想以各种挑衅行为阻挠谈判或满足其无理要求。
先后对我军、我国发动了以空军为主的绞杀战,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以及地面部队的1951年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等,但都被中国和朝鲜军民有力地反击回去。
美国最终只得到一些得不偿失的结果,使联合国军只能计划一些有限度的作战,占不到任何优势。
1952年朝鲜战场的态势随美国国内统治者的更替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
1952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当时任北约盟军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宣布退役参选总统。
艾森豪威尔在北约的职位空缺,总统杜鲁门就把朝鲜战场的最高指挥官李奇微调到北约,并任命美国陆军野战部队司令马克·克拉克接替李奇微,担任美国远东军总司令兼“联合国军”总司令。
这已经是美国在朝鲜战场的第二次换帅,从骄傲的麦克阿瑟到李奇微,再到克拉克。
朝鲜战场美国第三任最高指挥官马克·克拉克
综合美国大选、前线换帅,以及美国急需一场胜利刺激一下联合国中的支持者等因素,从1952年夏季开始美军又活跃起来,似乎在酝酿一个大动作。
志愿军司令部觉察到敌人的动向,决定先发制人,从1952年9月中旬开始发起了“秋季战术反击作战”,邱少云烈士火烧不动的英勇事迹就发生在这场战役中,距后来黄继光牺牲的时间并不长。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因为这次行动和紧接着美军发动的“摊牌行动”有着密切关系。
美军地面部队总指挥兼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向克拉克提出的“摊牌行动”,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报复志愿军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一开始“摊牌行动”的目标和构想非常小,据《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记载:
范佛里特说,在金化以北不到3英里的地方,美第9军和敌人的军队都设有工事,双方间隔只有200米。在598高地(即597.9高地,美军也称“三角山”)和该高地东北面大约1英里多的地方有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狙击兵岭山脉(指537.7高地北山),那里的敌人正好卡主了我方的咽喉,故此死伤就相应要大得多。假如能把敌人驱逐出这些山头,他们将不得不后撤到1250码(合1143米)以远的另一个防守阵地。
美军所说的“三角山”和“狙击兵岭”示意图
美军“摊牌行动”主攻部队之一第7师(及师LOGO)
从美军对“摊牌计划”的初步描述来看,他们只是想驱逐卡住他们脖子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志愿军。
其中“狙击兵岭”也是造成美军梦魇的“冷枪冷炮运动”的主战场之一,志愿军的很多神枪手在这里居高临下狙击敌人,造成美军很多伤亡。
这两个高地位置险要,被志愿军死死守住,给美军造成极大麻烦,守备部队就是黄继光所在的第15军45师135团,团里两个连各守一处。
黄继光作为135团的通信员,即将接受一个他不曾想象过的严峻考验,历史选择了15军45师135团,也选择了黄继光。
影片中提到的0号阵地是597.9高地上的阵地之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继续说:
597.9高地由3个小山头组成,最高峰在南面,“联合国军”称之为“三角形山”。该高地与“联合国军”占据的鸡雄山南北对峙,中间仅隔有一条公路。志愿军将山上重要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597.9高地共编为14个阵地:沿两条山脊,形成一个前三角形,编为8个阵地,即西北方向山脊从后到前分别编为6、5、4、0号阵地,东北方向山脊从后到前分别编为2、8、1、3号阵地,3号阵地是前三角的顶点,是主峰。在3号阵地西南是10号阵地。山脚东面是11号阵地,其西南是14号阵地、东南是15号阵地。第11、第15号阵地东北面就是小村庄上甘岭,其东面有一条山间公路,公路以东就是537.7高地北山。
597.9高地各阵地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摊牌行动”于1952年10月14日开始,美军指挥官范佛里特以美第7师主攻597.9高地,以南朝鲜军第2师主攻537.7高地北山,重点是597.9高地。
攻击开始前,美军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目标进行了2天的炮火轰击,战斗一打响就创造了朝鲜战争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记录。
志愿军官兵承受着成千上万吨炮火的倾泻,电影中也表现了这一幕,很多战士还没来得及作战,就被大炮的冲击波震死在坑道里。
从10月14日到10月19日这6天,美军和志愿军对597.9高地展开了惨烈的反复争夺,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状态。
美军白天靠炮火优势夺去的表面阵地,志愿军晚上又全部夺回,597.9高地各阵地反复易手。
10月14日当晚,黄继光的战友第15军45师135团7连2排排长孙占元,在自己腿被炸断的情况下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战役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
10月18日晚,597.9高地表面阵地再次被美军占领,135团准备在19日晚反击夺回。
10月19日晚,135团和134团下辖的3个连,在我军喀秋莎火箭炮和其他炮火支援下开始重夺阵地。
电影中提到的万连长,就是其中一支攻击部队135团6连的连长万福来。
后来万连长幸存下来,被转运到哈尔滨和上海治疗,黄继光堵枪眼英雄事迹的第一手见证材料,就是万连长向部队负责同志口述的。
135团6连连长万福来
按职责来说,黄继光作为通信员不必参加冲锋,但万连长讲述,黄继光与他主动争抢任务,最终英勇一跃,过程极为悲壮感人。
再次用官方编纂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记述这个过程:
在反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反击部队在夺回该高地西北山脚后,被美军占领的“0”号阵地火力所阻。志愿军第135团第2营副参谋长几次组织爆破手爆破,但都没有成功。这时,离上级要求攻上高地的时间只剩下40分钟。时间紧迫,不歼灭“0”号阵地美军火力点,就不能全部夺回失去的阵地。该营通信员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去炸掉这个火力点。他带领两名战友吴三羊、肖登良执行爆破火力点任务。当前进到该火力点三四十米时,黄继光的两名战友先后牺牲或负重伤,黄继光自己也负了重伤,但他继续向美军火力点爬去。在距离美军火力点5米时,他挣扎着用左臂支撑起身体,用力将最后一颗手雷掷向美军火力点。随着手雷的炸响,“0”号阵地美军狂吼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突击队发起冲锋,突然,“0”号阵地美军残存下来的两挺机枪又响了起来,突击队的指战员被压在山坡上。此时黄继光手里已经没有武器了。他瞄了一眼还在吼叫的火力点,以顽强的毅力爬到机枪口,并突然站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堵住狂喷的火舌,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保证了反击的胜利。
以上就是特级英雄黄继光从一名四川普通人家的儿子到为国捐躯的来龙去脉,他用最清澈的热血为我们换来了太平盛世。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志愿军中有无数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在最后第三幕,用了长达近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整、详细、动人心魄地还原了上述“堵枪眼”的过程。
这段战场戏是电影的第一大看点,其制作之精良,战术展现的准确和科学,那种身临其境的跟随式镜头等等,完全不输好莱坞战争电影的制作水准。
影片的第二个看点是“人物弧线”。
讲述英雄的故事,最容易陷入“假大空”、“喊口号”式的悬浮表达。
但影片《特级英雄黄继光》却避免了这个陷阱,它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特级英雄”而不是“超级英雄”。
黄继光在成为英雄之前,也是个普通人,比如电影没有回避黄继光作为通信员不能直接上前线作战的事实,他闹情绪、恋战,这些都是一个年轻战士的真实心理。
只有这种真实的表达,才是对英雄的尊重,而不是把英雄刻板地塑造成一个超人。电影故事的本质是看到主人公“变化”和“弧线”,观众才能理解英雄为什么在那一刻做出了那个伟大选择。
电影在这个时间点上线,还有振奋人心的时代意义。
2022年9月17日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回国,今年又正值黄继光英勇牺牲70年和新中国成立73周年。
《特级英雄黄继光》将电影的可看性和历史教育意义相结合,没有硬性的说教和口号,只有一个年轻人成为英雄的历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以上历史史实如有错误疏漏还望不吝指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