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金融的柱哥

约2700字

普天下莫非王土释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1)

历史上,整个中国的疆域的形成其实都是为了拱卫和服务华北平原的农业

纵览几千年的财政史,在农业为本的中国,为了提高土地的产出和增加农业对财政的支持,土地制度几经变迁。土地制度辅以人口、户籍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决策者,世家贵族和百姓之间发生了形形色色的博弈,可见治国之难。

柱哥觉得有必要梳理出来,以飨读者。文中提及的史料来自《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文末是我个人的总结和归纳。

一、先秦时期土地从公有制转向私有制

秦朝之前中国还不是大一统国家,各诸侯国内土地层层分封给贵族,百姓依附在诸侯和贵族的土地上劳作谋生,贵族们抽份子出钱“赞助”诸侯打仗。

进入战国,诸侯国之间战争拼得你死我活,不再是炫耀性的小规模战争。各诸侯国财政压力陡然上升,在当时的生产力下,只能想办法大幅度提高土地产能对财政的支持。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开始了“初税亩”改革:丈量土地,承认土地私有化,土地所有者按亩交税。这一改制本质上是对混乱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确权,就好像现在对各种时期的不同来源的房产勘察发证。老百姓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必然激发出强大的生产积极性。

普天下莫非王土释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

鲁国实行初税亩制度

秦国祖上是为周天子养马的,属于粗鄙落后的诸侯国。但在土地私有制的改革中反而成为了优势——国内贵族较少,利益集团阻力小,百姓获得的土地较多。秦国因此获得了最为强大的财政支持,最后统一六国。

二、秦汉到南朝的土地私有制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继承了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农业对财政的支持就相应的成为“土地税”——土地面积就是税基。

汉朝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刘邦死后,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开始实施“黄老之治”——对韭菜温柔一些。缓和了秦朝暴政对民间的压榨,换来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文景之治给历朝历代定了“基调”,基础农业税大都不超过1/10,也算是这片土地上百姓不幸中的万幸。

整个西汉的土地财政基本上是健康的,帝王主要在国企和金融方面折腾,这些会在后面的文章里提到。西汉由于官僚体系的管理失败,出现了王莽篡权的时代。王莽出于“复古”的诉求希望恢复周天子时期传说中的公有制——“井田制”,遭遇了巨大的社会阻力而最终垮台。

但经历了战乱后的东汉,由于户籍和土地丈量资料在战时毁坏,民间百姓为了避税,和地方权贵一起联手藏匿土地和户籍。光武帝历次打压都无功而返,使得东汉的土地财政一直不甚健康,也导致了中央政府的羸弱。中央管不住地方,这就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祸根。

三国时期战火纷飞,产权制度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反而为“战时共产主义”提供了机会。曹操在北方大搞“屯田制”——让流民和士兵在土地上一边训练一边耕种,蜀吴两国也仿效,但受制于土地面积和国内贵族掣肘。最终,果然是占据了良田最多,财政实力最强的魏国一统天下。财政力量再一次决定了政权归属。

普天下莫非王土释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

屯田制影响到了三国策略类游戏

汉魏晋南北朝,但整个社会没有被打碎重构,所以都继承了门阀贵族的社会结构。贵族是不用交农业税的,老百姓为了避税纷纷依附于贵族,中央政府更难以收取土地税。后来各位皇帝也发动过多次的“土断”和“校籍”,但由于官僚机构和世族大家勾结,始终都查不清土地和人口,财政始终不健康。最终南朝在混乱中草草收场。

三、北朝到南宋的土地公有制

历史上,外族人经常有意或无意地给中国这潭深水注入一些新的东西。来自草原部落的北魏冯太后,用外族惯有的简单粗暴,构建了唐宋盛世的制度基础——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家分配 县以下半自治行政机构。外族的强硬,扫清了贵族对土地和人口清查的阻力,再一次厘清了税基。县下设立“三长”,负责征税,提升了税收效率。

基于此,隋文帝极为重视土地和人口清查,造成了官场浮夸风,虚报各地土地和人口数量。例如隋代的土地丈量面积比2013年的中国耕地面积还多,高达二十三亿三千万亩。虚报的数字却需要实打实的税收,老百姓就必须为浮夸风买单,隋炀帝在浮夸的财政数据上修运河,征高丽,最终导致了隋朝的崩溃。

唐朝基本上延续了隋朝的土地制度,并创新出“租庸调”制。百姓除了缴纳农业税,还要缴纳手工产品税(布匹,蚕绢)和劳力。但百姓为了逃避赋税,死后家人隐瞒不报,政府可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财政愈发羸弱,土地国有制度名存实亡。不得已下,唐朝基本放弃了土地税,开始征收夏秋两季的“两税法”,这一财政工具基于户口和贫富差距征税,可以视为“实行累进税率的财产税”。

宋朝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夏税纳钱,秋税纳米,但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在土地上耕种反而不如放弃土地另谋生路,所以宋朝出现了清明上河图里繁荣的服务业以及,水浒里那些四处流窜的好汉。

普天下莫非王土释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4)

四、元明清的土地私有制

元朝采用了包税制,交给色目人压榨地方税收,然后定量交给中央,其余的流入包税人口袋。元朝人到底是游牧民族,金帐汗国到底是世界帝国,整个元朝中国的财政收入更多的来自金融,贸易和国企,农业税的重要性愈发下降。

明朝朱元璋吸取了前朝各代的教训,编制了户籍黄册和土地的鱼鳞册。鱼鳞册就是不仅记录数字还画出了土地的形状、分割和归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增加了土地数据信息的可溯性,再次理清了税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又纷纷联合官员,隐匿土地,造成鱼鳞册的数据失真。

明朝苛待官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明武宗时期时隔九年重新普查全国土地,数据竟然一模一样。说明整个官僚体系都没有去实际统计土地,导致明朝财政愈发混乱。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按照土地面积核算成银两,交给地方官摊派收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税的效率。

清朝采用了“摊丁入亩”,把人头税增补到土地税里,只基于土地征税,不问户籍。从此老百姓可以摆脱户籍限制,人口流动加剧,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条件。

普天下莫非王土释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5)

雍正为啥死的早?因为研究财政累死的!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彻底废除。

总结
  1. 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循环出现。公有制的弊端在于查不清有多少土地,土地私有制的弊端在于查不清有多少户口。查不清的根源都是官僚体系行政效率的退化。
  2. 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农业为主的时代里,老百姓都是要在这块生产资料上劳动,生产,收获,交税。公有制 不能转让 租金=私有制 农业税。
  3. 农业土地税在各朝代都是主要税源,主要税源征收不顺,政府就会在国企垄断和金融制度上出幺蛾子,后面的文章再谈。
  4. 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税的重要性愈发下降,到现在已经不需要征收农业税了。
  5. 官僚体系效率的退化,是财政效率退化的主要根源,官僚体系要么降低征税效率,要么增加税收支出,最终承担压力的都是老百姓。
  6. 政府制定财税制度一般都立意高远,却屡屡因为贵族和官僚的掣肘和百姓的投机而退化,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转向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进而加剧了矛盾。几千年的财税史,简直就是一场皇权,官僚和民众的互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