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虎为什么不在广州 广东十虎之坐地虎(1)

陈济棠,字伯南,国民党一级上将。曾长期主政广东(1926—1936),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有建树。

官运亨通 主政广东

1923年1月升任粤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7月两广革命势力在梧州会师,成立西江督办公署,李济深任督办,陈为督办公署参谋长。曾3次奉命率部入广西,协助李宗仁、白崇禧等击败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沉鸿英等残部,统一了广西,并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广东十虎为什么不在广州 广东十虎之坐地虎(2)

“九·一八”事变后,以“共赴国难”的名义宁粤议和。广州结束非常会议而设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表面上全国党政复归于统一,但两广仍维持半独立之局面。此时古应芬(字勷勤)已死,胡汉民只主持西南政务,陈实际上已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

陈济棠的五哥陈维周,精通翰墨,尤精术数之学。对八卦阴阳五行,堪舆之学,很有研究,是有名的术士。陈济棠发迹后,以维周为首的一班江湖术士,专为他推断吉凶祸福,定夺大小事宜。当术士们得知莫五姑腰围天生一缕金黄色的肤纹时,竟尊崇那是万中无一之异相,即所谓的“金腰带”,是贵不可言旺夫益子之福相;日后定可助夫成名,飞黄腾达云云。果然,陈济棠虽数次遇难却有惊无险;但每当与莫闹家庭矛盾而意欲分手时,必打败仗;夫妻恩爱时带兵打仗则战无不胜。因屡试不爽,陈始深信之。连相熟深交的程思远(李宗仁秘书)也认为陈济棠确是个“逢凶化吉,坐享其成,无端发达”的福将。纵观陈的一生,此言诚非虚语。陈一生至少有五次遭遇奇祸,但每次都大难不死,连他自己都意外。如香港沦陷时,陈随难民搭木头船逃走,有一妇人临盆,船主不让上船。陈不忍掉下孤苦孕妇,乃出面同船主力争,以致延误一小时才开船。其他船隻驶至中途突遇敌机轰炸,全部沉没。惟迟开之船,得免惨祸。每次升迁,几乎都是“不劳而获”,靠别人的倒楣而走运“坐享其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取代李济深主掌广东(陈仕途中最关键的一步),当时他才升军长!因此,他笃信自己“大难不死”、“官运亨通”都是莫五姑旺夫命所至,从而恩宠有加。

广东十虎为什么不在广州 广东十虎之坐地虎(3)

陈济棠与莫五姑相遇后,从连长之职到掌控广东军政大权,前后不过十四年(1915-1929)。升迁之快,仕途之顺在政坛上是少见的。笃信风水的他认为是莫家祖上葬有仙女山,专发女家,加上莫五姑旺夫益子的定相,真是“想唔发都几难!”莫五姑对娘家情深意切,陈则认为粤西,尤其茂名是赐他好运的发祥福地(莫五姑去世,陈的两位续娶冯淑芹、杨桂姐均是茂名人),所以公务之馀,也常抽空陪莫五姑回乡与家人团聚。陈有18个子女,其中莫五姑所生7男(树恒、树沧、树中、树家、树柏、树润、树杰),4女(佩馨、宝馨、兰馨、寅馨),或在茂名出生,或在茂名求学,据说从未返过防城老家。陈在高州城有公馆一座——南漱草庐(坐落水镇街,莫原名漱英,“漱”与“秀”高州口音相近,而误为秀英),还建轮船一艘(在高城鉴江河段上),铺房三间,租石五千。在储良村有杏花庄园一座。可见陈家实已落籍茂名。无怪乎陈树柏博士1985年到南宁讲学时,对人说:“我是茂名人”。

陈主粤政期间,重视办实业,兴市政,建学校,发展交通,使当时广东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均有长足发展,财力较为充裕。莫秀英虽是寒门弱女,但聪颖机灵,办事深谋远虑,待人接物处世得体有分寸。陈济棠得此贤内助,行心应手,仕途畅顺。据老一辈街坊说,夫荣妻贵,衣锦还乡的莫五姑为地方做了几件善事:(1)1934年7月,莫捐钜资修复高州城隍庙,并广邀僧尼一道在城西益寿庵设坛建醮四十九天。省参议长林国佩,专署、县府大小官员,全城中小学校长及其他社会名流,均陪莫秀英到祭坛稽首跪拜。(2)1935年,莫秀英从穗返储良,独资兴建祖祠。竣工之日,全族封火,大摆宴席,并从广州请来粤剧全女班和无声电影放映队,连晚放映上演,以示庆贺。(3)1942年秋至1943年春,茂名地区久旱无雨,晚稻失收,乡民大饥。见此惨状,莫五姑将藏粮三千多名石平粜给灾民度荒。

广东十虎为什么不在广州 广东十虎之坐地虎(4)

1947年莫秀英病逝,陈悲痛万分,作诗悼念:“灵前家庙炷心香,夜夜经声达上苍;丧我贤良伤肺腑,每逢虞祭泪成行。”“今生最惨丧贤良,夜伴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呼娘。”由此可见,夫妻情深。莫五姑对家乡非常眷恋,“爱屋及乌”乃人之常情。陈济棠是很重感情的人,他把爱妻的家篆也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为茂名办了几件实事:

一。茂名飞机场。

陈主粤后,即在广州建立西南航空公司,辟有沪粤等五条航线,开创了广东民航事业。1930年,电令茂名县政府在城南石仔岭兴建飞机场。是年5月21日破土,同年6月28日峻工。机场面积288769平方米,耗资毫银5259.92元。建成后民航军用均可。民航则设茂名(今高州)——广州航线。十日一班,曾试航数月,每张客票收毫银30元。抗战后期,盟军飞机曾在此空投军用物资及降落。解放后,该机场由空军某部委託地方代管。1958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决定,保留原茂名飞机作为空军的后备机场,直属空军某部管辖。后又委託县林业局代管。1985年12月,经广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批准,省林业厅拔款,省民航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施工,由高州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力重修飞机跑道及配套建筑物,作为高州、信宜、阳春等在飞播造林及森林除虫使用,併为农业提供各种服务。此机场规模虽不大,但当年在县级建机场实属罕见。

二、鉴江桥。

此乃陈济棠在广东施政计划中的定点项目之一,指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林云陔饬省建设厅拨款,发交西江广云段罗信路工程专员刘庆勳承头兴建。1935年2月26日正式动工,翌年2月25日竣工。此桥是鉴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泥永久桥,该桥横跨高州城西门街口与西岸村头的鉴江河面,全长152.5米,宽7.93米採用桩承台悬臂式钢筋溷凝土结构,共分七跨,总计耗资118,247.20元,此前行人过往要搭渡船,车辆往来要绕道西江渡口用木船载渡。桥成后,茂信(宜)、茂宝(墟)、茂壶(洞)各路均由此桥行车过人,畅通无阻,商旅往来及城乡交流大为方便了!此桥曾被日机轰中一次,洪水摧垮两节,后经修复,今仍为交通要道。

三、高州德明中学。

1934年1月,陈济棠与广东的国民党政要胡汉民、林云陔、黄麟书、林翼中等,为了纪念孙中山(别号德明)先生,于香港创办德明中学。1940年又在茂名县城南车仔岭创办德明分校。1941年香港沦陷,陈、莫偕家人脱险回到高州,蛰居储良杏花村。时江茂森亦由港归里,乃共谋把香港德明本校亦迁并于分校。当时除向学生收缴学费谷之外,每年由县政府补助10000元作为办学经费。1949年以前,该校在校生有高初中共18班,750多人。校内设备亦比较完善,有供全校照明用的发电机,亦有游泳池。解放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接办,改为高州一中,校舍逐步更新,扩建,各种教学设置日趋完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 广南医院。

1941年冬,陈济棠香港脱险,回到茂名,全家定居杏花村,目睹乡间缺医少药,便着手在分界墟筹建广南医院,得到各界支援。该院于1942年秋破土动工,次年春竣工,佔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设门诊部、留医部。医疗设备有X光机一台,较精密的显微镜一架、大容量电冰箱一个,救护车一辆,以及当时比较先进的各种医疗器械一批。开办初期,陈派出自己两名私人医生(上海同济医大毕业)、八名护士为骨干,另加聘七八名医务人员,共同做好医疗工作。开办的头三年,实行为贫苦民众免费服务。三年后仍不收诊金,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小伤小病的求医者都给予开“赠单”,免收药费。无论医疗技术或是服务态度,都获得群众好评。为了保证医院的费用,当时除了分界墟的猪行、牛行、烟行、盐行的市场租金划归医院作为办院经费外,陈、莫还拨出400石租田作为办院基金。

广东十虎为什么不在广州 广东十虎之坐地虎(5)

1947年,陈济棠任两广宣慰使期间,又在茂名县城西关街筹建广南医院。由广东省第七区督察专员林时清为筹委会主任,茂名县长缪任仁,县参议长江友松为副主任,梁金铎等10余人为委员。陈利用其特殊身份,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救济物资中拨来大批建筑材料、医疗器械和药品,作为开办之用。该院于1949年秋建成。佔地10多亩,建设面积约1330平方米。其主楼为一幢二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解放后,建于分界、高城的两所广南医院都有新的发展。

分界广南医院建筑面积已扩大到近万平方米,现有医务人员近百人。设有内科、外科、放射科、中医、妇产、口腔、超声波、心电图等科室。留医部有病床100多张,并能进行胃切除、甲亢切除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此外,还设有制药室,常用的抗生素、针用液剂除自给外,还提供给附近的医院。该院现是高州境内乡镇医院的佼佼者。高州的广南医院则同原公医院合併改名为高州人民医院。经过五十馀年的建设,现在的高州人民医院拥有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医生及员工1000多人。设备一流,技术力量雄厚,并跻身全国百佳医院之列。原来的大楼早已拆建,但当年广南医院奠基碑仍在,作为陈济棠先生关心民间疾苦,惠及茂名群众百姓的历史见证,丰碑将永存。

综上所述,修机场、建桥、办学、建医院,陈济棠为茂名办事,虽是寥寥四项,但都是关係到国计民生之大事、实事,对地方的现代化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其历史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此可见,主政广东八年的陈济棠,其对茂名的关注和眷顾,确情有独锺。原因无他,爱妻莫秀英茂名人也!所以,在茂名地区,关于陈济棠与莫五姑的传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乎是妇孺皆知的。

广东十虎为什么不在广州 广东十虎之坐地虎(6)

(陈济棠遗体运回台湾墓地)

古语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1954年11月3日晨,陈济棠突患血管栓塞症,救治无效,病逝台北。终年65岁。茂名旅港同乡江茂森、李士秀、江友松、莫次山等曾为其僚属,熟稔陈之生平,乃敬赠輓联客观公允地评价其主粤之政绩及对茂名的关爱。文曰:

以潘州为第二故乡建院施医疾病起闾阎遗爱至今留鉴水。

镇百粤凡十有馀载家给人足忠贞为党国大名终古在珠江。

(来源:高州最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