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渐成一种追求,能够步入庙堂当官,是一种十足的荣耀。而那些追求入仕之人,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些人想施展才华,有些人想忠君报国,有些人想万古流芳,还有一些人,则是对官吏的优厚待遇趋之若鹜。

古代官吏的待遇,不可谓不优厚,即便是别具一格的大明王朝,官吏享受的待遇也是非寻常人可比拟的。在唐代,大小官吏所享受的优厚待遇,堪称封建王朝之典范,从确定入仕到为官,再从为官到致仕(即退休),唐代官员在这全过程中皆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其中,尤以致仕之待遇为一绝,从致仕时到致仕途中,再到归家之后乃至于死后,都有相应的优厚待遇。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1)

01

从准予致仕起,到归乡途中,优厚的待遇目不暇接。

官员致仕时往往体弱多病、行动迟缓、腿脚不便。朝廷有时会赐予相关的工具,以辅助其行动。唐代朝廷给致仕官员提供的交通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檐子。这是一种类似于轿子的代步工具,乘坐起来较为舒适。唐代朝廷允许致仕官乘坐檐子归乡。

据《新唐书》记载“宰相、三公、师保、尚书令、正省仆射及致仕官疾病者,可乘檐。”

由此可知,位高权重者才可乘坐檐子,致仕官与一品的三公师保,二、三品的宰相及三品的节度使享有同样的待遇,足见唐代朝廷对年致仕官的重视与优崇。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2)

第二种,公乘。公乘是唐代官方驿站使用的马车,通常是官员因公务外出时才能乘坐。从唐代后期开始,致仕官员归乡时可以享受这一待遇。这也是唐代朝廷对致仕官生活上优待的一种体现,同时,享受公乘还乡的致仕官员会因此得以"光荣乡里"。

02

自官吏还乡,居家时起,后续的待遇政策,让官员无忧无虑。

  • 1,朝廷慰问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在京致仕的高级官员,一种为致仕归乡的外地官员。

少数在京生活的的高级致仕官员因与皇帝关系密切,或自身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在其致仕后,皇帝往往会亲进行慰问。多数情况下,皇帝并无精力对在京致仕官亲自慰问,因此往往遣人对致仕官进行慰问;若致仕官生病,皇帝还会派御医救治。

皇帝派遣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朝廷官员,其中有通事舍人、中书令等。

二是中使和御医,中使即皇帝身边的宦官,负责传达皇帝的问候与关心;御医受皇帝之命为年老致仕官治病。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3)

致仕后归乡养老的外地官员,州县遣人"每岁春秋二时特给羊、酒、糜粥"进行慰问。当然亦有少数得全禄的官员一年四季均有慰问。慰问时朝廷赠与一些的生活用品,如羊肉、米、絹帛等;若致仕官有病在身,还会赠给药物。

还有部分隐士,由于受皇帝慕名征召做官,其致仕时,皇帝往往给予高规格待遇,特令州县定期存问就是其一。其存问的待遇比普通致仕官员的待遇要高,不仅“令所在州县存问,四时送禄至其住所",而且还给予"令州县数加存问,不令外人侵扰"的特别关照。这也反映出统治者爱才求贤的心态,也是其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手段。

  • 2,医药专供

若致仕官身患疾病,除皇帝派遣御医医治外,相关的律令对此也有优待措施。

《天圣令》中所附唐代《医疾令》记载,唐代文武职事五品以上的官员,致仕之后如果有患疾,“在京城者,官给医药;在外者,亦准此量给。”由此可见,朝廷对于致仕官员的身体健康情况也是非常关心的。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4)

  • 3,养老待遇

关于致仕官员养老问题,唐代政府也有相关政策。

第一种,子弟停官奉养。为了让致仕官能得到更好的照料,其侍养工作主要还得依靠其家人来完成。

《唐会要》载"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唐代朝廷许致仕官子辈成员自请解除现任官职,回到致仕官身边侍奉其生活,即所谓停官侍养。对于侍养人在停官后的生计问题朝廷也有安排,即侍养者可得半禄。史料记载不少官员停官侍养的事例,可见此项规定还是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5)

第二种,给官侍养的情形,即朝廷根据致仕官所居之地,给致仕官员兄弟辈或子辈成员一个相应的官职,让其带着职衔、享受相应俸禄并侍养亲人,可以免除其后顾之忧。这也是朝廷对致仕官员及其家人的一种优待。唐代这类情况是少数,通常出于皇帝特恩。

第三种,致仕官赴子辈任官之所接受侍养的,这既可以使年老的致仕官员有人照料,又不必耽误子辈的工作,但是这种情况在唐朝也是少数。

03

官员去世之后,仍然有相应的待遇,颇有此生无悔为唐官的意味。

  • 1,皇帝辍朝悼念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6)

唐代辍朝一般指的是停止常朝。致仕官员所享受的辍朝待遇是有区别的,通常根据其品秩高低、功劳大小及与皇帝亲密程度而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官员致仕赠官品秩越高、功劳越大、与皇帝关系越亲近,则享受辍朝的时日越长;反之则越短。

享受辍朝一日待遇的通常为致仕赠官三品的官员,值得注意的是,少量致仕赠官三品的官员去世后,朝廷也为其辍朝三日,这往往是皇帝的特恩。享受辍朝二日、三日待遇的一般为致仕赠宫一品、二品的官员;

享受辍朝四日、五日这中高规格待遇的一般为官居一品、且于国家有重大功励的官员。这类官员生前通常是国家的元老重臣,且在年老时屡次提出致仕请求却不被皇帝允许,因此在其去世后能享受到辍朝四日或五日这样的特殊待遇。

  • 2,追赠官爵

追赠官爵指的是官员去世后,朝廷在其生前官职的基础上,另赠一官或数官来提高其政治地位,以抚慰其亡灵的政治行为。这表示了朝廷该官员生前功勋的肯定,也使其享受一系列身后待遇有据可凭。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去世一般均有赠官,并且唐代致仕官死后所赠官的待遇与现任官员相同。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7)

从品阶上看,官员致仕赠官与卒后赠官是紧密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从职、散类别上看,卒后赠官中大多数都为赠职事官,只有少数官员卒后赠官为散官。其中卒后赠官为散官的多数情况为赠高一阶散官,也有少数赠同阶散官的情况。而致仕官员卒后赠官为职事官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赠同阶职事官;第二种,赠高一阶或两阶职事官。

  • 3,丧礼待遇

在三品以上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去世后,朝廷为了表悼念之情、表示尊崇之意通常会替该官员家人主持丧葬,并且将其举办得非常庄严隆重。

如《旧唐书》所载,"凡京官职事三品己上、散官二品已上、外官四品已上,如遭丧薨卒,量品赠祭葬,皆供给之。"

官给丧葬,既与去世官员生前的功绩相匹配,又借此向过世官员家族表达浩荡皇恩。

去世致仕官丧礼主要有下待遇:

第一种,官员主持、参与丧礼。由朝廷官员主持并参与致仕官员的丧礼,既体现了皇帝、同僚对去世致仕官功绩、地位的肯定,也使得官员家族的荣耀。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8)

第二种,提供营墓夫。致仕官员的葬礼需要大量的人力,对此朝廷也有规定:致仕官员中五品以上的职事官员的葬礼,朝廷均提供营墓夫。一品官员百人,以下每品以二十人为差,至五品官员即为二十人,役期为十日。甚至朝廷还会为某些位高权重者的致仕官员提供仪仗鼓吹等礼仪人员。

第三种,官给立碑。官员下葬后,通常坟前需要立碑以标明墓主人的身份及其部分家族成员的信息。在唐代,只要是获得丧葬官供的去世致仕官,朝廷都可以享受官给立碑的待遇。

  • 4,以官服入殓

关于去世致仕官员丧礼的一些细节,比如死者入殓的服制,唐廷也有规定:

"凡百官以理去职而薨、卒者,听殓以本官之服。"

这其中就包括官员致仕的情况,即丧礼过程中,致仕官遗体可穿上其致仕前所任官职的官服。这既是对致仕官员的一种恩赐,也是唐代丧葬方面致仕官与见任官员的惯例。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9)

  • 5,其他恩典

第一种,陪葬帝陵。即官员坟墓可以进入帝王陵园。部分有显著功劳、品阶较高的致仕官员去世之后,往往可以享受陪葬帝陵的待遇。从品阶方面看,有资格陪葬帝陵的官员,其致仕赠官品阶均在三品以上,其死后赠官品阶也都在三品以上。从文武分职角度看,文官较多,武官较少。

第二种,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即官员去世后得袍祀于帝王宗庙的一种政治行为。这既是朝廷对官员生前功绩、地位的莫大肯定。从官员身后的待遇来看,配享太庙是级别最高、荣誉最显著的待遇,因此配享太庙官员的选拔标准十分严格。

正如《唐会要》所言:“配食之义,用旌元勋。”

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和意义(致仕官吏的待遇有多优厚)(10)

因此必须有大功劳的官员才有配享的资格,所以其人数也是最少的。唐代20位皇帝,有功臣配享的皇帝有11位,而参与配享的官员共有48位,大约平均每位皇帝拥有4位配享功臣,这个数量确实算得上非常少了。而在这48位官员中,属于致仕官身份的仅有杜如晦、李靖、许敬宗、魏元忠、苗晋卿五人而已,数量可谓更少。

综上所述,唐代的致仕官员待遇问题在当时是受到国家的重视的,在继承前代致仕制度的同时,唐廷对此又有所发展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官员致仕待遇,比如关于如何保障官员在致仕之后拥有正常生活,使其不会陷入贫困艰难的境地,同时还可以让在职官员家人打消顾虑,安心工作,唐代朝廷也都做了一番考虑,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唐代逐渐形成了包括生前的物质、名誉待遇以及身后的物质名誉待遇在内的一整套官员致仕待遇体系。从而将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