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恶魔”。
在纵观诸多二次元作品后,你可能会觉得这句话的味道有些变了。在前赴后继的创作下,各种套路和梗都被玩得十分透彻.从好些年前开始,二次元作品就对剧情的反转乃至神反转有了很高的需求,不藏几手能打的牌就很难得到观众的好评。
而在这场反转大潮中,恶魔可以说是最大的“受害者”,这个邪恶的化身被迫从良,把“恶”和“魔”剥离了开来。到了今时今日,恐怕很多动画观众在看到恶魔角色登场时,都已经不好判断它到底是善是恶了。
医者仁心萨卡兹,物理超度萨科塔
在二次元作品中,恶魔也经常会用demon一词来代替,该词语源自古希腊语的daimōn,本意是用来描述一种介乎于神和凡人之间的灵,后来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才逐渐变成邪灵的代称。所以有时候为了将两者区分开来,也会用devil(魔鬼)一词来描述基督教恶魔,比如《恶魔人》中的恶魔使用的就是用デビル(devil)。
而在国内的网络小说中,恶魔和魔鬼经常被设定为两个种族,虽然同为邪恶势力,但前者多为混乱无序的个体,后者则经常是团结一致的阵营。
但在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中,却很少会将恶魔和魔鬼分开来描述,只要是源自西方传说的邪恶魔物,大多都会被直接归入恶魔的概念中,原本属于魔鬼概念里的魔王,更是用诸如“魔物之王”等概念代替。
所以在大多数的二次元作品中,所谓恶魔就只是原型出自西方传说的架空邪恶生物,只不过它到底邪不邪恶现在变得有点不好说罢了。
恶魔一词的弱化,最明显就莫过于用来描述角色性格的小恶魔系一词的诞生。
小恶魔系角色,大多数时候会用来描述女性角色,她们总是在恶作剧或正在准备恶作剧的路上,她们纯真无害的外表只是为了掩饰想要戏弄别人的性格。
但另一方面,小恶魔系角色的恶作剧和戏弄又永远会止步于某个界限,她们的玩笑大多只是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她们喜欢恶作剧也往往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善良的本性。
从上述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小恶魔系角色很多时候就是傲娇和轻度腹黑的混合体,像是一只弱小的恶魔一样总想着给别人带来麻烦,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破坏力,偶尔踩到别人雷区时还会因此失落很久,这也是小恶魔系角色推动剧情发展的常见桥段。
如果严格按照小恶魔系的定义来看,《宇崎学妹想要玩!》的女主角宇崎花就是十分典型的代表,题材相似的《不要欺负我,长瀞同学》的女主角长瀞同学也属于此列。
但作为一种复合属性,要完美符合小恶魔系的定义显然没那么容易,因此很多时候只要一名角色的某个小恶魔系特点比较鲜明,也都会被归入这个分类中。这个特点通常就是一定程度的腹黑或毒舌,又或者单纯喜欢恶作剧。
比如说《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里的一色彩羽就比较贴合前者。至于后者,我们一般称之为熊孩子,只不过到了二次元里就成了一种萌要素。
但小恶魔系的重点其实在这个“小”字上,严格来说这个词只能算是恶魔一词词义弱化的契机,它通过这个前缀来降低恶魔的威胁性和破坏力,用于描述那些不怀好意但又没有达到“恶”这一水平的行为。
而恶魔一词真正被弱化,则是在它单纯用来作为一种表象来使用的时候。又或者说,当典型的恶人开始频繁被洗白的时候。
排除小恶魔系之后,恶魔一词的重点在于恶字上,因为当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成了魔。但在恶这方面,创作者们最擅长的套路无非就是“必要之恶”,通过类似于必须要有一位巫妖王的桥段来暧昧化正邪之间的界线,把纯粹的恶变成可以接受的恶。
《魔法禁书目录》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且不提里面干脆就有个必要之恶教会,动画观众十分熟悉的一方通行大爷就是最典型的亦正亦邪角色。配上一个最后之作,虽然严格意义上一方通行并不符合某些属性的定义,但在观众眼里他就是变种的傲娇加腹黑,跟小恶魔系的区别就是恶的程度罢了。
这种或许可以称为大恶魔系。
这种“恶魔”的出现,自然就弱化了恶魔一词的辞意。但这些亦正亦邪的角色,在日本创作者群体里中已经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除了一些低龄化、大众化、或是风格比较特殊的作品外,纯粹的恶反倒更少出现。
基于这种观念和创作习惯,恶魔系角色逐渐变成一种另类的善其实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文:l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