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是谁的后代(鲜为人知的李少春身世)(1)

李少春是谁的后代(鲜为人知的李少春身世)(2)

李少春的父亲李桂春,是河北省。艺名小达子,梆子班出身,工老生。他又学皮黄,宗黄派武生。

使他成名大红的,而且赚了不少包银的戏,就是《狸猫换太子》。他先饰陈琳,后饰包公,再连上七侠五义故事,排了二十多本,在上海连演了不少年。

小达子以《狸猫换太子》致富以后,便在天津特二区(旧奥租界)置豪华居所。楼高五层,美轮美奂,院中亭台楼阁,小山流水,那分排场,虽达官贵人的寓邸,能与他相比拟的都不多。

他有两位太太,“大皇娘”生二女二子,长女名字未详,许配刘奎童之子刘五立,也是唱武生的,但刘五立后来却染上不良嗜好,每况愈下。这位李大小姐性高气傲,见她妹婿李万春少年英俊,奋发有为,妹妹婚姻美满,自己却遇人不淑,但在那个时代,又无法反抗改变,于是竟在刘家迎娶以前,自寻短见而亡了。

次女名纫秋,自幼许配李万春。

“大皇娘”所生长子,名宝琛,乳名大田,对戏不感兴趣,一直读书,后来入了北平私立的中国大学。幼子幼春,乳名三田,又名胖三儿。

幼春是幼子,备受父母宠爱,自幼娇生惯养,就喜欢吃,所以特别胖。从小也练过武功,后来给少春配戏。文戏则从郝寿臣学花脸,郝与李桂春是盟兄弟,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教。一出《草桥关》,他学了快有一年,在北平还不敢唱,在李少春组班后跑外码头时,他才敢在开场露一下子。有人说笑话,李幼春最拿手的好戏,是“吃炒虾仁”,他能一口气吃两大盘,讲究气不涌出、面不改色。

李少春是二皇娘所生独子,民国八年(1919)生,乳名二田。自幼聪颖过人,且对戏有兴趣,李桂春认为这是跨灶之子,唱戏的材料,就专心一意的,要好好造就这个二儿子。

于是自少春幼年就给他请陈秀华说老生戏,丁永利给他说武生戏,教他打把子。这两位都是北方教师名宿,而且是余(叔岩)杨(小楼)一派,路子当然非常正宗。一般演员的用功习惯,是先吊嗓子,后打把子。李桂春却一反常规,命少春每天用功时,先打把子,再吊嗓子,这才奠定了少春后来不但文武兼擅,而且能先武后文的唱法,为一般人所不能,这就是李桂春的早有用心了。

李少春是谁的后代(鲜为人知的李少春身世)(3)

民国二十七年(1938),李桂春在上海辍演,北返津沽以后,便全心全意,要把儿子李少春捧成京朝大角了。第一步是到北平挑班演出,由经励科陈椿龄为之组班。旦角先用陈丽芳,后改沈鬘华(坤伶老生筱兰芬的丈夫),花脸袁世海、慈永胜,以后又加入了王泉奎。小生高维廉,里子老生李宝奎,小花脸慈瑞泉,二旦于连仙、任志秋,武花陈富康、张连廷,武旦阎世善,武丑贾松龄。

十月七日,在西长安街新新戏院打炮,贴出《两将军》、《群臣宴》双出;而且先演《战马超》,演完了休息十分钟,不垫戏,接着就演《击鼓骂曹》。这种演法,在北平尚属初见,于是颇为轰动,上座很好。

李少春是谁的后代(鲜为人知的李少春身世)(4)

《两将军》里李少春饰马超,扮相英俊,身上边式,配以张连廷的张飞,两个人打得紧凑火炽。那时李少春二十二岁,气力充沛,身手矫健,台下看得过瘾已极。《击鼓骂曹》里他的祢衡,扮相儒雅,嘴里干净,唱腔念白,都是余家路数,打鼓也颇有深度,看出腕子的功夫来,堪称上乘之作。一个人艺兼文武,都有这种高水准,而且先演武戏后唱文戏,嗓音毫不受前边武打的影响,更属难能可贵了,于是一炮而红。

以次,李少春的《打金砖》、《三岔口》等戏也逐渐出笼。《打金砖》是他从父亲学来的家传好戏,他的唱与摔,又比他父亲当年精彩多了,配以袁世海的马武,后来又加入了王泉奎的姚期,阵容也非常齐整,每演必满。

不过,李少春对这一出戏,却尽量少唱,视为畏途。他曾对笔者说:“我不怕《安天会》,也不怕《战太平》,就怕这出《打金砖》。摔完了唱,唱完了摔,您可不知道那滋味有多难受啦!我就怕我像我们老爷子一样,在这出戏上归了位。”

但是,他以后到外埠演唱的时候,前台老板所要求的打炮戏,却必包含有这出《打金砖》,因为难能可贵,别人没有。人之被盛名所累者,往往如此。

李少春是谁的后代(鲜为人知的李少春身世)(5)

拜入余氏门墙 李桂春造就少春的第一步挑班计划,已经有了良好开始,就进行第二步的拜师计划了。他的用心良苦、眼光远大,使少春艺兼文武,自以杨余为尚,请丁永利、陈秀华教戏那是启蒙,他的目的是要使少春拜在杨余门下,以得真传的。可惜杨小楼在二十七年(1938)春天逝世,拜杨无法实现,只有拜余叔岩了。

李桂春的朋友很多,社会关系很好,而且也善于利用,就请窦公颖、桂月汀、张璧这些人出头,向余叔岩关说,收少春为徒。这几位都是叔岩好友,何况张璧是少春义父,又是当时北平市的公安局长,余也不好不买账。就在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十九日,也就是戊寅年八月二十六,余在泰丰楼收李少春为徒,梨园界名人纷纷到场致贺,大摆筵席,颇极一时之盛。这是余叔岩正式开山门,公开收的徒弟(以前的杨宝忠、陈少霖,不过在家中非正式问艺,加以指点而已)。这时却急煞了孟小冬,她私淑余氏多年,造诣极为精湛,久怀拜师之心,只以叔岩较为保守,对小冬艺术深加激赏,却不愿为一女徒开山门,现在已然收了李少春,何况孟小冬早已托人殷切关说,余叔岩自亦不便再拒。于是,隔了一天,在十月二十一日(八月二十八日),又收了孟小冬。在三天以内,收了两位得意高足,余叔岩自然欣喜,也传为梨园佳话。

李少春进了余门以后,叔岩见他有武功好根底,头一出给他说了《战太平》。这出《华云带箭》,有两种唱法。如果处处“将就”呢,便是一出开场戏,在北平各大班里,李洪福、札金奎、钱少卿,在前两出里常唱。如果处处“讲究”呢,那可就是一出很难唱的大轴戏了。因为有些固定唱“腔儿”,有好几个尖子,每场持枪下场的身段都不同。他如被擒后扯四门,将手铐上的链子往上扔,要扔出“朝天一炷香”来,唱!那考究可太多啦,一时也说不完。余叔岩这出很拿手,论才施教,觉得少春演这一出很合适。而李少春呢,领悟力强,又拳拳服膺,用功学习,所以,没有两个月,就学好,经老师验收合格,认为可以出台了,在二十七年十二月三日,初演于西长安街新新戏院。

李少春是谁的后代(鲜为人知的李少春身世)(6)

叶盛章与李少春的《三岔口》

那天晚上,前边的戏不用说了。大轴《战太平》,李少春饰华云、沈鬘华饰二夫人孙氏、袁世海的陈友谅、慈瑞泉的华安、高维廉的小王朱文信、陈富康的陈友杰。余叔岩把他自己用的枪交给爱徒使用,枪杆上的金漆都有些脱落了;而且亲临把场,遇到少春表演精彩,观众热烈鼓掌,叔岩顾盼自得,极为欣悦。至于上座呢,不用说是少长咸集,衣香鬓影,满坑满谷,而一般唱老生的内行,几乎也全到了。少春那晚的表现,一切循规蹈矩,恪遵师承,嗓子、唱法、武功把子,全臻上乘,都不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