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na,只写有深度的文字】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

这两天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江一燕获美国建筑大师奖的事情了。

江一燕在微博中发表获奖感言,说她参与了一栋住宅的设计,该住宅拿到了美国建筑大师奖的室内、建筑、园林三个奖项。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2)

此消息一出,立马捅了马蜂窝。网友在评论区炮轰江一燕,指责嘲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关于这个奖,网友的质疑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该奖项含金量几何?

从江一燕晒出的这个获奖证书,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奖项的全名叫"Architecture MasterPrize",英语直译过来确实叫"建筑大师奖"。然后百度百科是这样的:"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在外网上唯一能搜出来的信息是,这个美国建筑大师奖,是一个叫做Farmani Group的集团创立的,事实上这个奖项2015年才开始创办,每年有200多套建筑作品可以获得这个奖,中国的得奖者也绝不在少数。

是否是现在盛传的野鸡奖尚未可知,但是可以看出,这个奖项绝没有通稿里鼓吹的什么"建筑界的诺贝尔奖"那么夸张。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3)

(2)获奖的建筑是江一燕的别墅,此次是甲方获奖?

这次江一燕获奖的项目简介中,确实出现了她的名字,而且排在最前面。但是重点是,江一燕获奖的这个项目的住宅其实就是她本人的一套独立别墅,她前后换了五任设计师,最终找到了一个德国团队,整个项目的主设计师是一名叫Thore Garbers的德国人。

当然,自己的房子要设计,自己肯定会提很多意见和建议,设计师也会考虑雇主的要求,但是归根到底,江一燕的身份只能算甲方。

你对设计提了些要求,这个设计大奖就是你的了?那是不是我说想要个可以移动通话的设备,研发人员设计出了手机,我还可以去拿个发明奖?

建筑设计是很专业的领域,中国正儿八经学建筑设计的学生估计也没多少人敢自诩精通,何况江一燕只是一个娱乐明星?所以网友们炸了锅,群嘲声不绝于耳。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4)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5)

江一燕,娱乐圈著名的文艺女青年,前两年,她简直活成了娱乐圈的一团清流,支教、摄影、写作,是一名耀眼的斜杠青年。朋友圈里写她的文章,清一水的赞美仰望,她活成了娱乐圈中第二个"徐静蕾"。

她的第一身份是演员,但她留在荧幕上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不可否认,她确实通过自己扎实细腻的演绎,将每个角色诠释得有充满质感。

不过她不打算局限于打造一个好演员的人设,她的野心大得多,她走出一条娱乐圈里的文艺之路。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6)

除了演员,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摄影师。2015年,她的多幅作品被选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另外,江一燕还有一个一直为外人称赞的身份——公益者,她支教的新闻比她拍戏的新闻还多。除此之外,她还写书,出版过《我是爬行者小江》。

总之,一直以来她树立的人设是全能女神、文艺青年,她对外的宣言是:"做自己,是今生最要紧的事"。

可是树立的人设有多高大,坍塌的时候就有多尴尬。这一次原本是在自己全能的标签下增添新的页码,没想到画蛇添足的后果是毁了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

面对网上潮水般的质疑和讽刺,江一燕做出了如下回应。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7)

不得不说,云里雾里、避重就轻,拿自己做支教这件事当挡箭牌,对于大众的质疑避之不答。拿着证书拍照是容易的,可是专业领域的专业证据,如何凭空哪能造的出来?大众对她的质疑进一步加深。

这件事还带来了连锁反应,人们对她之前设定的人设也起了疑心。于是她支教作秀、摄影奖作假也纷纷被爆料。对这些,我持保留意见,我以为以前的很多努力和成绩不能被统统抹杀。

可是我也对网友也表示理解,因为信任这东西原本就很脆弱,一旦有了一丝瑕疵,曾经的累积就会像大厦倾倒,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8)

以前我很欣赏江一燕,但是这次她做得真的不聪明,作为一个演员,努力打磨演技就好,不需要打造全能人设。没有人能三头六臂、上天下海,粉丝和观众都不会苛责。

更进一步讲,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才是最大的专业和敬业。放着自己的领域不去耕耘,跑到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领域去,用自己的业余挑战人家的专业,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

人设很脆弱,立人设不能太过,否则打脸会接踵而至。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9)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0)

明星需要人设,是一种行业共识,人设说到底是一种"符号化的人格"。"人设"这个词是从这几年自媒体发达之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尽管没有这个词,但是有类似的概念,通俗理解为艺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消费社会。而要成为被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变成特殊的符号。事物被"符合化",人们对其消费看中的是符号价值。

人在认知方面存在惰性,标签化一个人是最省力的方式。大众和粉丝的相处与其他的人际交往不同,大众无法通过真实的交往去了解明星,于是通过标签化去认识明星成了最快捷的途径。尤其是在一个人人都在发声、异常嘈杂的环境里,想要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立人设成了明星的普遍选择。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1)

浪子深情、沉默叛逆、阳光少年、贤妻良母、狷狂不羁、不老女神、文艺青年、忧郁敏感、耿直鲁莽……于是,各种各样的人设应运而生。

这就好比说到沃尔沃你能想到的是"安全",说到加多宝你能想到的是"降火",说到海飞丝你能想到的是"去屑"。沃尔沃相比其他汽车真的更安全?加多宝真的能降火?海飞丝真的比其他产品更去屑?

可是这又有什么重要呢?关键是消费者是这样认为的,并且愿意为这种认为买单。这就是营销做得好。说到底,为明星打造人设也是一种商业营销。

如果把明星比作流水线上的商品,人设就好比贴在箱子上的标签,越新奇、越符合市场需求,越能卖个好价钱。为艺人打造人设,已经成了宣传公关团队必备的工作之一。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2)

在中国内地,人设鼻祖,非范冰冰莫属。

2011年,范冰冰登上《时尚先生》杂志,平头配比基尼的造型前卫大胆。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在各大媒体的称号变成了"范爷","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等金句广为传颂。就这样,范冰冰从绯闻缠身的争议女星,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女强人。

那几年范冰冰并没有拿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但是她照样成为商业价值最大的女性,拿下数不清的高端奢侈品代言。

"范爷"的人设是个成功的案例,也是范冰冰当时的宣传总监杨天真的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的作品之一,她之后操手的几个艺人也延续了这个套路,张雨绮是"狮子座大女人";朱亚文是"行走的荷尔蒙"……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3)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4)

一个艺人人设,通常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需要团队来共同协商。目的是提高辨识度,让大众能够记住艺人,更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商业代言。

你是顾家好男人形象,那你就更容易拿到家居品牌的代言;你是独立女强人的人设,那就更受高端奢侈品的青睐。

也有很多艺人会因为扮演的角色太深入人心,而开始走这个人设,但是这样的人设坍塌的风险也更大。毕竟,你一旦启动了这个人设,就需要按照这个角色的设定去做,你需要谨言慎行地演下去,不然很容易被打脸。

"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2009年,陈赫凭借《爱情公寓》里曾小贤一角走红。好男人迅速成为了陈赫的人设,对外,他和许婧的十年爱情长跑,不停给粉丝发糖。2013年,两人在巴厘岛举行浪漫婚礼,好男人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可是两年后,陈赫深陷出轨风波,好男人人设就此坍塌。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5)

失败的案例还有翟天临,娱乐圈的高知人设,坍塌得轰轰烈烈。最终,北京电影学院撤销了其博士学位,这个娱乐圈的"一股清流",被踩成了一滩浊水。人设的坍塌意味着商业价值的锐减,如今的翟天临已经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中了。

大众看到的只是他们希望大众看到的,久而久之大众就相信了他们看到的,当现实暴露出跟他们所相信的不一致的情况,大众会接受不了。这就是人设坍塌的原因。

而这次江一燕的获奖门大有步翟天临后尘的趋势,成也人设,败也人设,这成了娱乐圈的不破定律。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6)

在立人设方面有清醒的人,如周迅。

在《圆桌派》上有一期专门讲到了明星人设,周迅是那一期的嘉宾。她说,最开始公司团队想给她打造可爱甜美的人设,她说千万别,你让我装一天两天可以,但是让我一直这么装下去,早晚会有露馅的一天,你们就让我做真实的自己就好了。

最终公司没有强迫她,而她也用作品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观众。

江一燕评建筑大师奖(成也人设败也人设)(17)

从这个角度来说,实力派对人设的需求度没有那么高,他们的口碑靠作品来维持,但是作为艺人,纯靠作品来维持也很难,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好作品,而艺人需要曝光量,没有作品靠什么来维持?靠加入一些生活化的东西。

可是人设是把双刃剑,在你用人设靠近受众的同时,你要考虑这个人设是不是真实的自己,某一天你的真面目会不会曝光。不要高估大众的接纳能力,爬得多高摔得多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陈道明曾经给江一燕的书《我是爬行者小江》做过序,用其中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文章再核实不过:

"我希望你再忙,也要有时间读书和学习。韶光易逝,刹那芳华,皮相给你的充其量是数年的光鲜,但除此之外,你更需要的是你在一生中都能源源不断给你带来优雅和安宁的力量。不少演员费尽周折地美化自己的样子,我却宁可你花更多的时间来涵养你的才情。"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500强集团品牌公关经理,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Tina心理,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