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

我国早在1987年就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航天育种研究:将作物种子带入太空,利用太空中的特殊环境诱导基因发生突变,然后在地面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培育。通过航天育种,我国已在水稻、小麦、棉花、番茄、南瓜和青椒等作物上培育出一系列优质品种,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讨论】

1. 航天育种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提示】通过太空高辐射、微重力(或无重力)的特殊环境提高作物基因突变的频率,从而筛选出人们需要的品种。具体而言,在太空的特殊环境中,细胞分裂进行DNA复制时,由于受到高辐射或微重力(或无重力)的影响,配对的碱基容易出现差错而发生基因突变。

2. 如何看待基因突变所造成的结果?

【提示】基因突变的本质是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以直接表现在性状上,改变的性状对生物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也可能既无害也无益。

思考与讨论1

1. 图5-2中氨基酸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图中谷氨酸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缬氨酸。

2. 研究发现,这个氨基酸的变化是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右图是镰状细胞贫血病因的图解,请你完成图解。想一想这种疾病能否遗传?怎样遗传?

【提示】可查看教材“表4-121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如下页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定义(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答案)(1)

这种疾病能够遗传,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子代的。

3. 如果这个基因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氨基酸序列是否也会改变?所对应的性状呢?

【答案】如果这个基因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氨基酸序列也会发生改变,所对应的性状肯定会改变。

思考与讨论2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右图是解释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请观察并回答问题。

【讨论】

1.从基因角度看,结肠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基因角度分析,结肠癌发生的原因是相关基因(包括抑癌基因I、原癌基因、抑癌基因Ⅱ、抑癌基因Ⅲ)发生了突变。

2.健康人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吗?

【答案】健康人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根据图示推测,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答案】根据图示可以推测,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呈球形、增殖快、容易发生转移等。

思维训练

某研究团队调查了4家医院2006—2013年确诊的肺癌患者1303人,其中吸烟的有823人,占患者总数的63.16% ;同时,他们调查健康人作为对照,在1 303名健康人中,吸烟的有509人,占39.06%。基于该调查结果,甲乙两人得出了不同结论。甲认为吸烟与肺癌患病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吸烟会使肺癌患病率升高。乙认为上述调查不足以说明吸烟与肺癌患病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明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乙在同甲辩论时说:“吸烟的人平时都携带打火机,你能说带打火机与患肺癌之间有因果关系吗?”

【讨论】

1. 你认为能否从该调查中得出吸烟会导致肺癌患病率升高的结论?如果能,对不吸烟人群中仍有少数人患肺癌如何解释?如果不能,对吸烟与肺癌患病率的高相关性该如何解释?

【提示】在“确诊的肺癌患者1303人,其中吸烟的有823人,占患者总数的63.16%”,这说明吸烟和肺癌患病率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但在此处并没有证据表明,吸烟与肺癌患病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要证明吸烟是肺癌的致病因素,还要进行病理学分析,需要发现吸烟导致肺癌的机制,即烟草中的什么成分,以什么方式,导致了肺癌。材料中还提到“在1303名健康人中,吸烟的有509人,占39.06%”,说明吸烟并不一定导致肺癌。据此,可以作出判断:只依靠材料中的两个调查,无法得出吸烟会导致肺癌患病率升高的结论,但能得出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处是一个思维训练,并不是要学生确认吸烟是否导致肺癌。相关调查和医学研究表明,吸烟可能导致肺癌。只是在这个思维训练中,提供的资料不够充分,从而不能得出吸烟会导致肺癌患病率升高的结论。

细胞的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的共同结果,吸烟提高了基因突变的频率,就增加了患肺癌的概率;但不能说吸烟一定会导致患肺癌。

2.基于上面的讨论,结合其他例子,谈谈你对生物学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概率性的认识。

【答案】略。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我国大面积栽培的水稻有粳稻(主要种植在北方)和籼稻(主要种植在南方)。研究发现,粳稻的bZIP73基因通过一系列作用,增强了粳稻对低温的耐受性。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1个脱氧核苷酸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水稻 的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bZIP73基因的1个核苷酸的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

(2) bZIP73蛋白质的1个氨基酸的差异是由基因重组导致的。 (×)

(3)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

二、拓展应用

镰状细胞贫血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疟疾高发地区。具有一个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在氧含量正常的情况下,并不表现出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1)这些地区具有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其他地区的高,为什么?

【答案】杂合子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相比只能合成正常血红蛋白的纯合子,杂合子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疟疾高发地区,他们生存的机会更多,从而能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因此,这些地区具有嫌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更高。

(2)为什么某些看起来对生物生存不利的基因,历经漫长的进化历程依然“顽固”地存在?请结合这个例子阐明原因,并分析如何辩证地认识基因突变与生物的利害关系。

【答案】基因对生物的生存是否有利,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某些看起来对生物生存不利的基因,当环境改变后,这些不利的基因产生的性状,可能会帮助生物更好地适应改变后的环境,从而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

这个实例说明,基因突变并不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或是中性的,有害、有利还是中性与环境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