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解读百面荣誉(百面荣誉战旗解读)(1)

该部前身隶属于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秦向支队。

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第52团1连1排。52团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第2团。

1947年7月10日,定陶战役打响,6纵18旅52团1连1排排长王克勤积极请缨,带领全排承担主攻方向突击队的任务。攻城战斗打响后,王克勤不顾安危,第一个跳过护城壕,冲到城墙缺口下面。正要踏上云梯时,敌人的一枚枪榴弹在他身边爆炸,顿时一股热血从他的左肋下涌出。战士回身来救,王克勤喘着粗气说:“不用管我,赶快冲上去!”几经争夺,突破口终于被打开。这时他从腰中艰难地抽出信号枪,发出成功登城的信号。战斗结束后,王克勤被抬下战场。由于流血过多,英勇牺牲,年仅27岁。弥留之际,他对在场的同志说:“我革命到底了,请转告毛主席,我死也要为人民服务。”得知王克勤英勇牺牲的消息,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一名排长的牺牲,为什么让刘伯承司令员如此痛惜不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王克勤。

王克勤解读百面荣誉(百面荣誉战旗解读)(2)

王克勤,1920年生,安徽省阜阳县人。1939年被国民党军队抓丁,后在邯郸战役中被解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诉苦教育,王克勤从一名被俘虏的解放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民战士。1946年9月王克勤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他一人歼敌232名,俘敌14名,累计立功9次,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和“模范共产党员”。1946年9月,王克勤被提升为班长,他擅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里每次来了新战士,他总是现身说法,启发新战士的革命觉悟。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王克勤带领全班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歼灭大量敌人,全班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王克勤被任命为排长。

王克勤解读百面荣誉(百面荣誉战旗解读)(3)

刘、邓首长指示各部队推广王克勤班的经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王克勤班的经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6年12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

王克勤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他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1946年12月至1947年7月,在“爱兵模范”王克勤任排长期间,率先开展了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该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王克勤还被称为我军的“机枪圣手”。他能蒙上双眼对轻机枪进行分解结合。而为提高机枪班的夜间射击能力,他用白纸糊在碉堡射孔上让战士们练瞄准,他还提出了夜战中根据敌枪口焰形状、大小来判定敌人的位置、距离和方向,极大丰富了我军当时的机枪班组战术。

王克勤解读百面荣誉(百面荣誉战旗解读)(4)

王克勤牺牲后刘伯承、邓小平发来的唁电。

1947年7月18日,为纪念在定陶战役中光荣牺牲的王克勤同志,晋冀鲁豫野战军授予王克勤生前所在排【王克勤排】荣誉称号。

王克勤解读百面荣誉(百面荣誉战旗解读)(5)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第52团1连1排。

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第36师第106团1连1排。

1950年12月,“王克勤排”随第36师第106团调归第12军第34师,后改为第12军第34师第102团1连1排。60年代第34师是郭兴福教学法的发源地,并由此在全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比武运动。

1951年3月,该排随第12军34师入朝参战,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2集团军步兵第34师第102团1连1排。

1990年12月,中央军委授予第34师第102团1连(王克勤生前所在连)“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1998年,“王克勤排”被改编为第12集团军34旅3营7连1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