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月28日电题:来听听乐亭大鼓,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在线试听乐亭大鼓 来听听乐亭大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线试听乐亭大鼓 来听听乐亭大鼓

在线试听乐亭大鼓 来听听乐亭大鼓

新华社石家庄1月28日电题:来听听乐亭大鼓

新华社记者高博

“庄风纯正民自安,模范事迹传佳话,新村建设走在前,干群一心干劲添……”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清平书社内,5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近平正通过网络直播,为屏幕前的观众表演着新创作的乐亭大鼓曲目《说唱香道新村》。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近平常年奔走在公园广场、村居街巷为当地百姓义务演出。开通网络直播后,他婉转的唱腔,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听大鼓。

一腔一调道出人间百态,一鼓一板唱尽人间兴衰。在唐山,乐亭大鼓演出通常被称为“说书”,演出时一人弹弦,另一人既打鼓又打板,说唱结合。乐亭大鼓这一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是我国北方代表性曲种之一,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近平与乐亭大鼓结缘已整整40年,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能请来说书艺人是件大事。为了看演出,只要天一黑,人们便早早从四外八庄赶来占地儿。”张近平更是场场不落,经常来不及吞下最后一口饭,就要搬着小板凳跑去占据前排。

1979年,恰逢乐亭县文化馆招收乐亭大鼓学员,刚刚高中毕业的张近平欣然报名,并凭借耳音准、调门高、嗓音亮等优势脱颖而出。张近平很快便成为冀东一带的“乡土明星”,演出足迹遍及唐山、秦皇岛等地的大小村庄。

“那时候,因为受百姓欢迎,我们一年到头很少歇工。”张近平回忆,1983年,他和搭档去迁安市农村演出时,听书的村民们携家带口,衣着破烂,但却拿出村里最好的白菜炖粉条、烙大饼来款待他们。

“小故事”说出庄稼院“大道理”,“小场地”唱出乡土“好声音”。在娱乐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乐亭大鼓这门艺术为农民们奉上了一场场润心提神的文化盛宴。

随着文艺形式的多样化,与其他曲艺形式一样,乐亭大鼓的演出市场也日益萎缩,难以糊口的说书艺人们无奈陆续收起书鼓、放下铁板和三弦自谋生路。期间,张近平种过土豆,卖过炸糕,还到外地贩卖蔬菜,生意越做越红火。

即便如此,张近平却从未放弃说书,经常会在各种场合即兴表演。不仅如此,他还承担起县里安排的创作和演出任务。2016年,张近平创办了清平书社,选址在居民小区较为密集的区域。

“就是想让居民能在家门口听到乐亭大鼓,观众是咱们乐亭大鼓能延绵的土壤。”张近平说。

近年来,乐亭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和传承乐亭大鼓,加强对代表性传承曲目、书目进行挖掘整理,编纂《乐亭大鼓曲谱》,并由县财政出资培训学员。同时,每年组织 “文化大篷车”下乡、“千场大鼓进百村”等1000余场公益惠民演出活动,把乐亭大鼓送进了社区、村镇、学校、企业。

去年疫情以来,张近平经常通过网络直播为观众表演乐亭大鼓。讴歌一线警务人员的《警徽闪闪》、赞扬抗击疫情英雄的《说唱院士钟南山》等新曲目不断涌现。

“来书社听书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而网络直播更适合年轻人胃口。”张近平说,传统文化就要从小抓起,才能在心里扎根,未来还得靠这些年轻人将大鼓发扬光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