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块土地,能让苏联念念不忘十余年,那么这块土地一定是波罗的海三国,也就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从俄国内战时就盯着波罗的海三国的苏俄政府,在战后摇身一变成了苏联后,就更是对波罗的海三国垂涎三尺,千方百计的想让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的“大家庭”之中。那么,苏联为什么对波罗的海三国念念不忘?最后又如何让这三国加入到苏联之中呢?

一、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在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时期,沙皇俄国凭借改革而日益强大,又为了获得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染指北欧,而在1700年对北欧强国瑞典宣战。当时双方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大北方战争”,瑞典这个旧日的北欧强国实在是挡不住沙皇俄国这台“碾路机”,在经过了无数次战役之后,瑞典在1721年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沙皇俄国不仅如愿以偿得到了出海口,还从瑞典手上多来了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等土地。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1)

时间转眼到了1918年,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沙皇俄国也已经在不久之前垮台,新生的苏俄政府即将面临着一场内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却还在继续,德军仍旧再对俄军发动进攻。为了避免保存足够的力量应对接下来的内战,列宁主导了和德国方面的停战苟合。双方在1918年3月3日签署了《布列斯特条约》,按照条约的条款,苏俄政府要将割让大片的领土,其中就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不过德国人拿到了波罗的海地区也没乐呵太久,因为德国人马上就要输掉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这不,在1918年11月4日,号称是“忠诚于”德皇的德国海军在基尔港爆发了起义,紧接着柏林的工人也爆发了起义,曾经威风一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风雨飘摇。德皇在10日退位逃往荷兰,11日德国就正式宣布了投降。至于那些被德国占据的原俄国领土,则纷纷在协约国的支持下获取独立建国的机会。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2)

此时正是欧洲各地区民族主义势力的上升期,因此对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而言,一个能够独立建国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说什么也是万万不能放弃的。于是在协约国的支持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就和乌克兰地区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一样,该地区也出现了三个国家,分别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人民本认为自己将从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是紧随其后的苏俄内战,却打乱了三国人民所幻想的一切。

二、迫不得已的结盟

彼时,苏俄内战是整个欧洲的焦点,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派出了干涉军,刚刚独立的波兰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波兰的重心可不是来帮助白军和苏俄红军打仗,他们来是打算趁着苏俄内战的机会捞一笔好处的。波兰希望趁着这个机会恢复自己在历史上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的土地,也就是要占据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比萨拉比亚(就是现在的摩尔多瓦)以及喀尔巴阡山北部的土地。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3)

波兰言之凿凿说自己有上述地区的法理,并趁机出兵介入苏俄内战,连着白军和红军一块打,恨不能把上述地区的活人全都干掉。波兰这荒唐的法理怎么来的如今已经不好评估,估计是波兰政府当时患了严重的失心疯和臆想病,可对于波罗的海三国而言,就算波兰是失心疯加臆想病,波罗的海三国也是挡不住这个疯子的。波罗的海三国地小国狭,人口不多的同时也没多少军队,如果这个波兰人打过来的话,恐怕波罗的海三国立刻就得亡国。

那换句话说,如果波罗的海三国不想亡国的话,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外援,替他们阻挡患了失心疯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起初希望寻求英、法的帮助,奈何此时英、法巴不得俄国的土地四分五裂,所以也就纵容了波兰的行为,根本不愿意为波罗的海三国寻求保护。面对英、法等国的袖手旁观,波罗的海三国也不得不转换方针,寻求一个他们最不想寻求的势力来保护他们免遭波兰的毒手,而这个帮手就是当时的苏俄政府。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4)

寻求苏俄的帮助绝非什么明智之举,苏俄政府继承了沙皇俄国一贯的传统,那就是对于土地有一种近乎于贪婪的执着,任何一点土地,哪怕是一块毫无价值的土地,俄国人都是要吞下去的,绝不准许别人染指。因此,一旦寻求了苏俄的帮助,那么就算波罗的海三国能够稳得一时,恐怕早晚也会被苏俄吞并。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波罗的海三国显然没有什么额外的选择,只能暂且联合苏俄以寻求庇护了。

三、苏联的野心

事情特别讽刺,列宁等人虽然对沙皇俄国嗤之以鼻,却又对得到沙皇俄国的全部领土特别执着。在波罗的海三国寻求庇护,而苏俄又取得了内战胜利之后,由苏俄转变来的苏联几乎是立刻开始谋划如何获得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土。但因为苏联在苏波战争中的失败,又失去了白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西部,已经是元气大伤的苏联不得不暂缓对波罗的海三国动手的计划,一边舔舐伤口恢复实力,一边继续寻找扩张的机会。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5)

苏联想要得到波罗的海三国也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苏联遭到攻击的话,攻击者只要从波罗的海三国登陆,几乎立刻可以快速攻克苏联宝贵的列宁格勒,夺取苏联西北地区的国土。也因此在苏联的眼里,波罗的海三国的归属事关苏联的国土安全,无论如何都必须拿到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所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采取了渗透策略,力求能够在方方面面上控制波罗的海三国,为日后吞并波罗的海三国铺平道路。

而在德国强势崛起,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之后,感受到了来自德国方面压力的苏联开始谋求和英、法两国建立一个反法西斯联盟。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苏联极力要求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联盟保护范围内,但是英、法两国根本无意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自己的范围。苏联因此断定了一件事,英、法两国本质上是希望德国能够向苏联发动进攻,说白了就是要德国这股祸水流向苏联,达到一个驱狼逐虎的目的。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6)

英、法两国这种小心思立刻就激怒了苏联,双方的谈判也就宣告结束了。可是这不代表苏联就放弃了自己的野心,既然眼下德国蠢蠢欲动,那我为何不自己控制波罗的海三国呢?于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边境上出现了大量的苏军部队,这些苏军以演习的名义在波罗的海三国和苏联的边境上展开行动,以武力为后盾威慑波罗的海三国。与此同时,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下了严厉的通牒,表示若波罗的海三国敢让其它国家的势力进入,则苏联将“被迫”进入波罗的海三国。一句话,苏联现在已经对自己的野心不加掩饰了。

四、波罗的海悲歌

苏联对于波罗的海三国的武力威慑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波罗的海三国出于对苏联的恐惧,不得不抱团取暖和自保。当时波罗的海三国的实力还是远远弱于苏联的,所以只能寄望于英、法两国能够予以帮助,可是英、法除了口头支持之外别无作用,波罗的海三国顷刻间就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更加不利的局面在于,波罗的海三国虽然没有了外援,可是苏联却得到了一路外援——德国在进攻波兰之前就和苏联缔结了同盟,双方还签订了后世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7)

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隐秘条款,苏联和德国划分了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双方以波罗的海三国里的立陶宛北部边界为起点,包括波兰的纳累夫河、维斯瓦河等地为边界线划分势力范围。同时,德国还许诺了击败德国之后,苏联可以拿回被波兰占据的白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西部,并且承认了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利益。毫不客气地说一句,所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如说是一个分赃协定还差不多。

但当时的苏联是不管这么多的,不仅安排了对波兰出兵事宜,而在和德国瓜分了波兰之后,双方还签订了一个《苏德友好边界条约》,正式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了苏联的领土范围。爱沙尼亚是第一个牺牲品,因为被爱沙尼亚扣押的波兰潜艇“苍鹰号”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港逃逸,苏联声称这是爱沙尼亚故意纵容,并要求派军队进驻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国力贫弱,无力抵挡苏联的压迫,只能签了一份《苏爱互助条约》,准许苏军进驻爱沙尼亚。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8)

有了爱沙尼亚作为开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也先后签署了同样的条约,准许了苏军进入他们的国土。但苏联本身对于这种“同盟”并不满意,转过头又在1940年炮制了一个“苏联士兵失踪事件”出来,要求立陶宛对此负责,并且要求立陶宛政府解散,换一个亲苏政府上台,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遭到了一样的命运。波罗的海三国被迫解散政府,取而代之的则是亲苏分子组建的新政府。在这些亲苏政府的操作下,波罗的海三国就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

波罗的海三国携手对抗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剧)(9)

结语

苏联通过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将自己的国土扩大了46万平方公里,人口多了2000余万出来,国境线更是向西推进了300多公里,对于苏联的战略环境有极大的改善。但波罗的海三国则重复了自己过去的命运,成为了大国手中的棋子和牺牲品。而他们在加入苏联之后会有怎样的命运,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参考文献:《The Baltic States and the end of the Soviet Empire .》

《The Case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by the U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