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拉过肚子啊?

但是,你绝不会想到,拉肚子也能夺去性命!

近日,急诊科医生@最后一支多巴胺 就遇到了一位因拉肚子大意死亡的案例。(@最后一支多巴胺:急诊内科医师,科普健康知识,经典病例分析。)

一、从腹泻到死亡仅仅12小时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生命也只有一次,希望大家且行且珍惜。

今天小康妹儿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个让人心痛与惋惜的例子。(来自@最后一支多巴胺)

从发生第一次腹泻到死亡,仅仅隔了12个小时的距离。“医生,我肚子痛,拉肚子,可能吃了过期的绿豆糕”患者。五个小时前,这位65岁的男性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来看急诊。

“七个小时前他开始出现上腹痛和腹泻。“医生,能先输点消炎药吗?”患者的妻子说道。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1)

患者有些苍白的面色引起了医生的重视:“你的血压现在只有80/46mmHg,已经休克了,要做份心电图检查,抽血化验,然后输液治疗。”

“我们没有什么病,就是吃坏了东西!”家属还是不肯配合。或许是见医生态度比较坚决,家属再也没有说话。第一时间做了心电图,从这并没有看出任何异常。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2)

心电图做完四分钟后,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患者的病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位老年患者在多次腹泻后电解质紊乱,加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存在,最终诱发了心脏异常。

尽管医生团队拼尽全力,在距患者第一次腹泻仅仅12个小时之后,最终患者还是难逃死神的眷顾。

二、第四位致死因素:腹泻

急性腹泻导致的脱水和营养不良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常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人,发热、腹泻、呕吐以及大量出汗均或导致电解质紊乱,将诱发恶性心血管事件,需要特别关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腹泻的致死率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之后,高居各种疾病死亡率的第四位

什么是腹泻?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3)

腹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拉肚子”,是指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或大便中水分明显增加的症状。

为什么会发生腹泻?

如果胃或小肠分泌太多的液体,或因为受凉、感染、疾病等,未消化食物快速通过小肠和直肠而水分来不及被吸收,都可能导致腹泻的发生。

三、腹泻千万莫硬抗

让我们拉得脚趴手软的腹泻,这感受实在太酸爽!

腹泻咋个应对?

腹泻除了会引起肚子不适,它还会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异常、酸中毒、休克等。

①防脱水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4)

若身体的缺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容易发生酸中毒和休克,或带来比腹泻更严重的后果。

自我判断脱水的方法

口渴,与平时相比尿量减少,坐起或站起时头晕;平卧则好转,尤其是口渴和尿量减少。

记住,只要不呕吐,一定要喝水。若伴有呕吐或实在不能饮食,尽早就诊。

②防电解质紊乱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5)

腹泻丧失的不仅是水,还包括电解质。电解质就是体内的盐分,电解质紊乱会造成乏力、心悸、心律失常,甚至危害生命。

此时可口服补液盐,还可采用喝水时加食盐的方法补充钠离子。

③病情危重判断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6)

如坐起、站起时头晕,或自测血压明显下降,皮肤发花,出现红(或暗紫红)白相间的花纹,并且手脚温度明显偏凉,指压皮肤后,肤色复原时间超过2秒,意识不清,都属于病情危重的表现,一定要紧急就诊。

四、腹泻三大误区,千万别再犯!

误区一:腹泻了就吃止泻药

大多数人在腹泻时,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立即吃止泻药,其实这做法并不可取。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7)

若是一天腹泻次数不超过3次,不必急着吃止泻药、消炎药等药物,可适当多喝水,吃点粥,并补充淡盐水。

误区二:任何腹泻都吃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肠道功能紊乱、食物中毒、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等,抗生素无法杀灭葡萄球菌等病毒及寄生虫。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8)

如果病情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化验,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遵医嘱选用药物治疗。

误区三:出现腹泻不采取任何措施

腹泻死亡率有多高(从腹泻到死亡不到12小时)(9)

腹泻发生时,若毫不在意,也可能出现更大的隐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神经毒素等有害物质,若不加以干预,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腹痛、头痛甚至肌肉麻痹、呼吸衰竭。

【写在最后】

专家提醒,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

大家应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不要到一些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小饭店或卫生条件差的路边烧烤摊、大排档吃东西。

尽量少吃生、冷、硬食物,尤其是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类、螃蟹等水产品。

今日话题

你与腹泻

发生过哪些斗智斗勇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哦!

本文编辑:伴壳儿 文章综合:最后一支多巴胺、健康时报、生命时报、三甲传真、新华社、科普中国 图片来源:123R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