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地图(水到渠成天下统一)(1)

(三十六)灭吴之战 水到渠成天下统一

灭吴战争发动之前,晋武帝就让羊祜坐镇荆州,担任晋吴边境的最高统帅。

在此期间,羊祜一直实施怀柔、攻心之计。

羊祜的部队路过吴国边境,经常收割田里的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

羊祜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羊祜这些做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吴国统帅陆抗(陆逊之子),面对羊祜这种玩法,也是以同样的方法回报。因为晋国以德感人,吴国以暴力对抗,吴国的人心就很容易倾向晋国。

问题是,晋军统帅一直奉行以德服人,吴军统帅也一直奉行以德服人,边境上的晋人、吴人,变得越来越像一家人了。

吴国皇帝对此感觉非常不安,因为这样发展下去,面对晋国的大举侵略,吴国还怎么组织动员大家抵抗呢?

我们知道,组织动员大家抵抗时,最容易煽动人心的话,就是如果我们不抵抗,侵略者会抢我们的财产、抢我们的妻女;如果我们不抵抗,我们就会变成亡国奴。

如果大家都觉得,自己让吴国统治也罢,让晋国统治也罢,自己的生存状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还会变得更好,你还怎么组织、动员、甚至煽动人们抵抗呢?

要知道,晋国的整体实力是吴国的数倍,而且晋国已占据巴蜀,长江天险已失去了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战争开始后,吴国又不能激发大家保家卫国的决心,这仗还怎么打?

对此,陆抗回答说,虽然这样发展下去,对吴国非常不利。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这样以德对德,我们吴国人,难免会渐渐认为晋国代表正义,我们代表邪恶的,这样发展下去更可怕。

其实呢,这就是阳谋,你知道对方的战略意图,却偏偏无计可施。

相对各种阴谋诡计,阳谋常常才最可怕。

最经典的就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战略战术,从来不是什么秘密。

相反,我们还会把自己的战略战术,印发各种册子供全军指战员学习;当然了,类似的册子,也会在敌军指战员中四处流传。

问题是,功夫在诗外!光研究表面的东西,那是没有用的。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情形,与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的形势,惊人的一致。

隋文帝上台前,宇文泰兼并了巴蜀、宇文邕兼并了关东。隋朝开国就对南朝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晋武帝上台前,司马昭就已灭亡了蜀国。晋朝开国就对东吴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隋文帝上台时,南北双方的民族对立,已非常模糊了。

晋武帝上台时,晋吴双方的敌对情绪,也非常模糊了。

总的来说,大家都很难发自心底的,把对方当成邪魔外道。在这种背景下,本身意味着统一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在这种背景下,天下的统一,就只需要一场战争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战争的胜利,就可以席卷千里之外的地方。

伐吴的战争开始后,对战争的前景,存在两种看法。

一种观点,战争开始后,我们很容易会陷入战争的泥潭。换而言之,我们现在生活好好的,没事打什么仗啊?夺取吴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甚至在战争马上就要大获全盛之际,前线总指挥贾充,还劝晋武帝赶紧停止这场战争,因为我们马上就要跌入战争的泥潭了!

但是这脸打的飞快,贾充的奏章刚刚传到京城,伐吴的战争就全胜收场了。班师回朝后,贾充一副没脸见人的样子,因为作为前敌总指挥,竟然就这种判断力,也未免太丢人了。

大军统帅王浑也过高的估计这场战争的难度,所以他重创吴军主力后,竟然静等中央政府下达新的指令;却不知道,吴国灭亡就在转瞬之间。

另一种观点,自然是速胜论,换而言之,晋国拥有辗压性的优势,而且吴国人对晋国也不是非常排斥。在这种背景下,灭个吴国,实在太容易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王浚率领一枝偏师,那是顺流而下,直奔吴国都城而去,这样孤军深入的结果是什么?竟然是一鼓作气灭掉了吴国。

面对此情此景,王浑一时气得直想率军攻打王浚,因为你竟然敢抢我的头功?

甚至而言,王浑还怂恿他的党羽,劝晋武帝下令拘捕王浚。

大家指控王浚的主要罪名有什么呢?

第一、灭吴的头功,本来是属于王浑的,王浑率军大败吴军主力,吴国已如成熟的果实,马上就要落地了。而王浚为了争功,就擅自行动,这种行为本身就死罪。

第二、王浚说,吴国皇宫的金银财宝,甚至美女宫娥,都被吴国人哄抢一空了,宫殿也被吴国人放火烧了。但是谁也知道,这一切就是王浚的军队所为。

其它罪名,就有些上纲上线了。最耸人听闻的罪名是,王浚这样急着杀入吴国都城,就是计划劫持吴国皇帝割据江东。

王浚面对这种指控,那是气的要死活。

因为什么叫王浑率军大败吴军主力,吴国就如成熟的果实,马上要落地了。在我率军直奔吴国都城时,前敌总指挥贾充还说,现在灭亡吴国的时机并不成熟,希望皇帝马上停止这场战争。

关键是,竟然说我试图谋反作乱,你们怎么不说我一心强上老母猪呢?

我不敢说,没有我,就不会平定吴国;但是没有我,这场战争肯定会无限期的延长、甚至无限期的搁置。

他们之间谁是谁非呢?晋武帝并没有过分深究。

在平吴战争中。贾充的错误很大,因为作为前敌总指挥,他在最关键的时候,竟然劝晋武帝要结束战争,甚至劝晋武帝杀掉平吴的总策划张华。

但是,晋武帝并没有追究贾充的错误。因为,晋武帝更多的,是看到他的功劳。

在平吴战争中,王浑的错误也很大,因为作为前敌统帅,他为了与王浚争功,上窜下跳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晋武帝也没有追究王浑的错误。因为,晋武帝更多的,是看到他的功劳。

这种气度,真心说,并不是每个老大都具备的。

因为,忘记别人的功劳,忘记别人的好处,那是人的天性;记住别人的过失、记住别人坏处,同样是人的天性。这个不用人教,也不用刻意培养,人就会这样干。

但是,记住别人的功劳与好处,忘记别人的过失与坏处,那可不是一般的难。所以,下属干好一百件事,常常都无法抵消干错一件事。因为在老大眼中,你干好每一件事,就是你的本份,干错一件事,就是你欠收拾了!

在平吴战争中,王浚的错误其实也很大。因为战争胜利后,自觉功比天高,又感觉满腹冤屈,常常忍不住把矛头指向晋武帝,总而言之,皇帝你偏心了!有时候和晋武帝说得激动了,甚至都直接拂袖而去。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许多年以后,李靖一战灭了突厥,让唐太宗拥有了天可汗的称号,却被人按了许多或真或假的罪名,唐太宗虽然没有因此拘捕李靖,却也是对李靖各种责备,吓得李靖只有一个劲磕头认罪,甚至不敢再出主事了。

如果李靖当时就王浚那副德性,我估计十个脑袋,也不够唐太宗砍的,因为你就是反天了!

从以上对比去看,大约可以证明两件事。

第一、晋武帝是一个非常宽容温和的政治家,所以他只看到大家的功劳,并没有盯着大家的过失。

第二、这大约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人们对皇权却缺乏应有的敬畏。

灭蜀与灭吴的战争,有着许多非常相似的地方。

第一、都是以以辗压性的实力,志在必得的灭掉敌国。

第二、整个战争的过程,都进行的非常迅速。灭蜀用三个多月时间;灭吴呢?用了四个多月时间。

第三、战争规模宏大,但是双方的伤亡都不是很大。毕竟吴、蜀两个国家的抵抗意志都很弱,而且蜀汉、吴国皇帝在败局已定时,都选择了交枪投降。

第四、率领偏师的将领,都是敢想敢干,敢作敢当,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更让整场战争充满了传奇色彩。

邓艾率领偏师翻山越岭七百里深入成都平原,在魏军主力到达前,就攻克了蜀国的都城,如此受了蜀国皇帝的投降。

王浚率领偏师长驱直入数千里深入吴境,在晋军主力到达前,就攻克了吴国都城,接受了吴国皇帝的投降。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伐蜀的统帅钟会、邓艾都死于非命了;而伐吴的统帅王浑、王浚都身受重赏全身而退了。

吴国灭亡了。

吴国人是什么心情呢?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天下一统 大家都是晋国人

,